儒家,墨家,道家。?

時間 2021-05-13 08:22:06

1樓:「已登出」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荀子,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孔子以「仁」著稱。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其學說反對儒家的觀點,但後來漸漸由於漢帝「獨尊儒術」而沒落。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就是完全的博愛、反對侵略戰爭、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提倡「無為」,就是萬事順應規律。

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還含括法家、佛家等等,諸子百家是形形色色的,不存在中國屬於哪家這一說。

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而日本應當同樣如此,同樣其他國家一樣如此!

2樓:文蒼

道德、道理、道路

失道講德、失道論理、失道走路

失道立儒——(大儒、小儒、雅儒、興儒、敗儒、歧儒)失儒立法——(獎賞、懲罰、死刑、牢獄)

法外空門——(拿起、放下、守護、信仰)

3樓:逆水行舟

首先,乙個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集體價值取向的迭代。原始的,過往的集體價值觀也會自我繁衍以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和形態。

無論是道,還是儒,或者之前的時代中自我發展出來的理,心學,到了現在,很多東西已經被弱化或者更新了,比如社會結構,次序和指導集體生活的教條,都發生了改變。但是,道,儒背後的哲學觀念和價值取向,仍然是中中國人身上最大的標籤,中中國人與美中國人最大的區分是什麼,不是地理上的不同,不是膚色的差異,正是這種哲學基礎和價值取向。這個話題能寫一本書就不細說了。

舉幾個例子

儒家文化中,以家庭作為社會基礎結構的認識,至今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家庭生活的方式,雖然現在我們不用請安,冬暖被窩夏涼蓆,但是背後的孝的觀念,至今怦然一樣,

道家文化中,關於庖丁解牛的思想,減少摩擦和矛盾,適中的內涵和基調,仍然沒有改變,雖然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強調個性和個體價值觀,也敢於直抒胸臆,但是整個社會仍然保持著謙遜和內斂的主流觀念。

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的重要乙份子,也受到中國文化的強烈影響,雖然它早早進入發達國家,但是它的社會的基調和文化理念,和我們還是有高度相似之處。

變的只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根植於血脈的文化理念和道德約束是不那麼容易變的。

蘇軾定風波 紅梅中儒家道家精神體現?

作者 蘇軾 朝代 宋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休把閒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東坡這首詞,歌頌的是紅梅清心寡欲 恬淡孤傲 清新出塵的性格,這是道家精神的體現。比如說我長得醜,但是我沒跳出來嚇人啊,這就是道家的思...

道家無為,儒家入世,墨家兼愛。你認為在現代社中那種思想更適用?

吉利多吉利 別說佛.道.儒.墨哪種適合你,其實哪種你都很難理解更別提學會!不管是哪家你能挑揀一兩個有用適合你的東西。就已經很不錯了。 吾與徐公孰美 易 為古籍。言之,幹,元亨利貞 蒙,亨,利貞 需,光亨,貞吉 此非一道,而皆有所長。道家言亨,儒家言元亨,墨家言貞。道家之無為,因於亨,道家之有為,因於...

儒家 道家的道和佛教的見性,是並列,包含,存在交集還是遞進關係?

35度 生生之本謂之性。道家重生,講有無相生,離形去智,抱殘守缺,一陽來復,一汽周流,無中生有,吹萬不同,有中化無,直至杳杳冥冥 佛家重本,講人人皆有佛性,撥雲見日,滌除玄鑒,至此尚要見性離見,方能轉身,直至活潑潑大放光明 儒家重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止定靜安慮得,養浩然正氣,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