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時間 2021-05-12 06:58:03

1樓:蘇打

以我掌握的哲學與宗教知識。正常的解讀是:物被解釋為"事",所有的事都是由自己來認知決斷,都由自己的心智來統攝,所以是心外無物。

因為自己內心本有了認知標準,可以自行判斷對錯是非,所以心外無理。按照我自己的認知:這個說法宋代人都講了千百遍了,既沒有真理性,也沒有實踐性,不產生任何價值。

王陽明只是用自己的體驗證明了這句話,並把他發揚出去了而已。整個傳習錄,東拉西扯談體驗。不如一篇(大先生傳)讓人心曠神怡,生機勃勃。

2樓:沁園春雪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境。聖人以心之所發為「意」,意之所在方成其為「事物」。若無人心造作,飛禽走獸有何事可言哉?

既無事可言,又有何理可言哉?若有一理,必是從人心體悟處得來。可見:

此心即所識,所識即所知,所知即所見,所見即所在。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視覺,無聽覺,無嗅覺,無味覺,乃至無觸覺,無意識,境在何處?若視覺為幻視,聽覺為幻聽,乃至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俱為幻化,焉知其為幻化?

故知,境亦不在心外。

學者悟到這層關節,方明知行二字其實不二,都是在人心處下功夫,千理萬理,唯此一心真實。方知慎其獨,而形於外,自然意誠心正。何故?

內外無別故!方知求道者須於事上磨練,何故?事上磨鍊即是在本心上下功夫。

《大學》格物之說,務在專求本心,專求本心,即致其良知。聖人之言,皆不外於此。《論語》雲:

「生而知之者,上也」,此言良知也;《中庸》雲:「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此亦言良知也。

人之所特異於禽獸者,良知也;小人去之,君子致之,聖人存之。致其良知,或自道問學而始,或自尊德性而始,殊途同歸而已。

怎樣理解心外無物?

nicolas 其實應該,天下無心外之物,這樣陳述比較好。心外無物,從字面理解容易誤解為,心外面沒有事物,外界不存在事物。但,天下無心外之物,即,天下沒有心以為的事物,天下的事物都在心內,天下事物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在你的心內而已,也就是心與天下事物有聯絡了,就影響到心了,反之,天下事物不在你心內,即...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與康德的物自體有什麼異同

peaknut 心外無物 是指和自己無關的物體,存在與否與我無關。物自體是指人的意識無法完全認識外物。即物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人的意識無法完全反映存在物。知性為自然立法,人只是看到了他們自以為看到的。心外無物強調的是物我關係,構建了乙個以我為中心的世界。即把世界劃分為,我和我的認知兩個端點,通過我...

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分別心」?

分別心有三種 我比別人高 我和別人同等 我比別人低。然後入門開始學習分別如實知名色,名色集,名色味,名色患,名色離,名色滅,名色滅之道。然後一步一步來分別如實知無明和有愛。有見和無有見。沒有慚和沒有愧。慚和愧。不守法的人和惡知識。守法的人和善知識。善知犯戒和出罪。善知正受和出正受。善知十八界和如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