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王陽明的說法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那麼是否人之初本無性?

時間 2021-05-12 18:06:36

1樓:知行愛仁

王陽明無善無惡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性的觀點具有某種天然的相似性。善惡是先天具有的可能性,善惡行為的產生卻是後天社會構建的結果。

2樓:留幾兩

首先明確善惡,是關係互動中產生的評價體系。

在人之初還無互動,就套上善惡沒意思。

有人說基因也有善惡,

那就是把善惡完全對立的思維造成的。

最起碼在善惡之間,能分出個無善無惡來

不太貼切的舉例:

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沒幹壞事就是好人

是錯覺幹好事的人,才是好人

不幹事,不幹壞事的頂多是不壞的人。

但有時候把不幹壞事的當好人,(社會需要)

把概念混淆了。

3樓:碧水淡如

「有」和「無」都是概念的計較,它們跟真實的心性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心性化現的夢、幻、泡、影而已。

要悟此心性,不是要你去跟一切感情做「拋棄」或者「不拋棄」的選擇,而是在種種感情生起的當下,在自己心上反過來體究:體會到這感情的,是誰?(是什麼?)

你的心性,可以體會一切感情,也可以同時跟這被體會的感情沒有半毛錢關係。

4樓:莉婭liyass101

人之初未必就是心之體,心之體是人性本源的解釋,和你說的人之初不是一回事,心之體是貫徹始終的,你隨時都可以去體會你的心之本體,當然你雖然具備與心之本體連線的能力,但後期的經驗(意念已動)還是會阻礙你與它連線,所以需要修行(格物致知),以達到致良知,致良知實際就是遵循心之體的本源去行事。每個人的心之體都是一體的,是萬物合一的境界。

5樓:創造未來

性永遠存在,有人說性惡,有人說善,陽明先生說了,無善無惡。為什麼?

因為陽明先生站在一元的世界說的。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醜,有對就有錯,這是二元對立的物質世界。

其實善和惡是乙個木棍的兩端,其實都是這個木棍的一部分,人之初的心性就像這個木棍,它是乙個整體。

回到你的問題,人之初,有心性,是乙個整體木棍,然後我們到3歲左右,有了我的觀念,世界被分成了我的和我以外的,於是有了我的和不是我的,於是有了我和別人,於是我和我們的本體切斷了,後來我們接受了各種觀念和信念後有了對和錯,二元世界從此徹底開啟。

陽明先生讓我們從新修回到一元的世界裡。也就是佛說的本自具足的心性世界。

6樓:沉默的魚

性本來就沒有固定的體,所以談論起來也說不出固定的體。有從本體的角度來說的,有從髮用的角度來說的,有從源頭上說的,有從流弊處說的。總之,說的還是那個性,只不過看法有深淺罷了。

7樓:內心世界的戰爭

人性花性木性草性,各有個性。人性有七情六慾有善惡是非分別之心。日月有數大小有定,陰陽兩面。人皆有其自性,自性非善非惡,無不善無不惡。

無善無惡自然明晃謂之自性,有善有惡意之發動,正所謂降本流末而生萬物,人之自性既合天性。

邵雍詩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倫。太極始於無極啊。

8樓:知一

有性啊,王陽明說天理對於人而言就是性,人之初就是天理的中正,不偏不倚,如花草如天地,善惡是人的好噁。而王陽明讓學生致良知就是恢復天理的中正,不多不少。

9樓:有物來照

善與惡本來就不是性,中庸,天命之謂性。有善有惡是意之動,所以儒家要講誠其意,意不誠則無法為善去惡,不能格物。至於本惡本善說,孟子說本善,荀子說本惡,其實並不矛盾,所說層面不同,若只論自然層面,物競天擇,為了生存,自然是惡的。

若論社會(人類群居)層面,四端之心,自然是善的。---一家之言,企高人指導

10樓:「已登出」

善和惡,本就是人的主觀意識產物。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了物質層面的存在,才有了意識層面對物質的印證。

意識層面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印證,卻又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有乙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

而善惡觀,始於人作為一種動物在印證物質世界時產生的偏見,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區別心,是人類進步的第一驅動力,但它只能在存在之後講,不能在「之初」講。

人之初,性如何?不如何!人之初,意識只有本能,沒有道德觀,所以無論善惡。

11樓:永珍森羅影現中

沒有相對之性,而有絕對之性,絕對之性空寂靈明、靈明空寂,但空寂即是靈明、靈明即是空寂,因為空寂、與靈明都是絕對的,而絕對的空寂必成靈明、絕對的靈明必定空寂。

相對之性在絕對之性中猶如真空,所以說沒有相對之性而只有絕對之性,若只有絕對之性,那麼這個絕對之性就無法對立、無法自立,所以說離四句、絕百非。

12樓:luzhiyuan

四句教有四句,不是一句。

體,無善無惡。但既然有體,就必然有「用」。體用是不可分割的。

分開四句說,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實際上是不分的,分不開的。

所以,有性。性也是無善無惡的。

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13樓:末原燒

心是鏡子,是起各種對映作用,心學家認為:盈天地皆心也。萬物皆心,就是萬物皆鏡,僅僅是能看到而已。

知善知噁的是良知,起判斷作用的是良知,這個就跟古人說以史為鑑一樣,歷史就是個業已存在的鏡子,判斷是看史的人的事情。良知良能,是說「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意思,萬物都有心有性,就是他有不學便在的東西,但是不知不能。

情這個東西是無善無惡的,情的善惡跟意有關。古人不反對情,反對過分的情,過分的就稱為「淫」,而過分的情是被意引導的。用良知替換掉意,那情自然便無不善。

王陽明先生所說的「性」,是「善」還是「無善無惡」?

惡魔笑我 沒研究陽明先生對 性 的說法!但!儒家思想在中庸所謂 性 是指本質 特性。秦始後卻開始錯解 扭曲。到三字經的 性本善 之性,應是解釋為心了。本質沒善惡。有善惡的是 心 是用。就如!火藥是本質,用於善則善,用於惡則惡。 秋月無邊 心能善能惡,所以他本身是無善無惡。正因為能無善無惡,所以他能善...

看《幽夢影》,有一句無善無惡是聖人,想起王陽明也有一句類似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怎麼理解。。?

碩大的龜殼 王陽明心學。這是他,對待心中的惡的態度和看法和原因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七情六慾,喜怒哀懼愛惡欲,色聲香味觸法。在王陽明看來和惡人打交道著只要記住一條 不要試圖改變他的惡習,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不要去揭發他們的惡行。當然也不主張惡人自有惡人磨。而要用你高尚得到的和過人的智慧型,比如舜...

王陽明既然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 ,為什麼還說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矛盾嗎?

笑點頭 格物其類似於禪宗的參話頭,就是問,物倒底是什麼,應該參悟到物我一如時算是合格了。王陽明未從格物致知,領悟到什麼,所以有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格物是一種社會實踐,人生活在社會中要有從善去惡的心,唯有這樣的因,才能有致知的果。才能見到本心,從而獲得解脫吧 未藍 心之體理解為乙個杯子,杯子本身就是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