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良知是不是指道德直覺?如果是,此直覺是先天的還是後天文化塑造的?

時間 2021-05-29 22:37:07

1樓:木木先生說

我個人覺得不完全是道德層面,包括一切事情的覺察,很多事不能以道德評判的。不能說是先天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不完全對,我們的認知並未形成,也與後天經歷有關,正所謂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知行本合一。先天後天應該是互相補充相互作用的。

2樓:啊甘

懶得碼字,如果下面鏈結的回答能讓你有所觸動,那你離大長進不遠了,借用高人的文章如下:https://

zhuanlan /p/37

321718

3樓:海樹葉

你覺得你想從良知上找到什麼?你想知道自己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你總認為靠自己的學習能達到一定的東西,但總是有東西在阻攔你達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是什麼在阻攔你?你想從先生這裡得到什麼?

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目標,你根本讀不懂陽明。

4樓:

「心學」是惟精惟一之學,不同的詞可能指向的是乙個東西,比如「性」即是「道」,「道」即是「未發之中」,「道」即是《易經》的「易」等等。

從字面來看「道德直覺」我個人覺得這個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沒有「良知」範圍大,只能算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理解的這個詞和心學「良知」所指的是同乙個東西,自己心裡明白的話,那麼這麼說也沒問題。

關於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我的看法是既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對於上根之人按先天的來理解更利於修行,對於中下根之人按後天的來理解更不會出錯。這也是王聖人在「天泉證道」中表明的看法,上根之人按先天的來,中下根之人按後天的來。

如果你徹底明白王聖人的學問了,無論按先天還是後天都是對的,那時候就是「隨心所欲不踰距」了。

5樓:朴善

良是後天,知是先天。每個人本性自足,但你不去印證,你怎麼知道自己有還是無,多還是少呢。良就是印證的果。果本身就在花蕾裡,最終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你要去試。

直覺是一把鋒利的刀,道德來指揮她砍向何處,缺一不可,無所謂先後。

如果良知合在一起說,良是知的定語,應該偏向後天。人初生是沒有分別心的,真善美是育化的結果。儒家是外育他人,道家是內渡自己。對自己需要良知嗎?道家求上善,是要求自己的。

6樓:ff是我

你這個「道德直覺」用的好,可以看出你已經對心學有一定的理解了。說下我的理解,我基本同意你的這個想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個最底下的良知,就是一種天生來的「知覺」,用在道德方面就是你說的「道德直覺」,關於「天生」這一點,我認為是的,從傳習錄和其他儒家經典以及當代大師的說法看來,這一點確實是的,用易經大師曾士強先生的一句話說:人天生有個24小時對你廣播的電台,那就是你的良知,現在的人你自己不聽有什麼辦法?

這基本是他的原話,和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學說不謀而合

7樓:shuax

良知是指你在實踐中總結出來並且逐漸做到的方方面面的知(知行合一,只有做到才叫你真正的知,行就是知,知就是行)。

所謂良知,用王聖人自己的話說就是:「未發之中,寂然不動而應感無窮」;總結一下良知就是「不動的心」。通俗一點說:

就是當你碰到的所有事情,所有情況,你都知道怎麼處理,你也能預想的後續的情況,自己應該怎麼去做,能做好各種情況發生的預案。不會錯愕、不安;而是胸有成竹,直面困難;是為「不動的心」;是為「良知」。這就是我理解的「良知」。

它與道德無關,只與你本人有關!當你在努力實踐,提高自己的過程中,就是在致良知的過程,當你真正能做到「不動的心」的時候,就是完全掌握擁有了「良知」。

兄弟你先把心學理解透徹了,再想這些有的沒的吧,前半個問題就是錯的

8樓:你要控幾你技幾

道德直覺是什麼鬼玩意兒?估計題主都不清楚,下面一些回答裡也以為道德直覺是先天直覺,服了。

道德這玩意本就是後天的,道德直覺怎麼可能是先天的呢?

麻煩能不能先格物致知,再考慮良知?直接第一層沒走,就跳到第三層了。想當超人麼?

9樓:prisound

我認為應該是一種道德直覺,這種直覺是人類這個物種千百萬年生存、發展所形成的,已經由最初的後天文化塑造變成了後來的具有先天性的本能。

10樓:古德衣服寧

我理解良知應該指的是判斷善惡的能力,是先天的,就類似嬰兒一生下來就知道找奶喝一樣。而一般通常講的道德,是後天的,我理解類似一種規範。

雖然人天生具有判斷善惡是能力,但是經常會因為一些私慾的蒙蔽而導致不能為善去惡。因此,就人為的創造一些輔助道具,幫助人們為善去惡。

總結一下就是,良知是先天的判斷善惡的能力,但是與道德無關。

道德是輔助人們為善去惡的工具。

11樓:碧水淡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上天賦予人的根本屬性,叫做「性」;

信從和任運這「性」來存心,應世,處事,這是「道」;

如果後天的慾望太濃,已經遮蔽了心靈對「性」的跟從和任運,就需要修正自己的心行,離開慾望執著,返歸先天之「性」,這個過程,叫做「教」。

12樓:佛光普照

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遷者,用心良苦而有發現。

動者,非照性冷淡,無泰山壓頂,於頂天立地,名不周山。憑空立世界,猶如一片雲。猶如明鏡中,忽然有變臉。

觀察當中,只見影視,不見明鏡。即使見鏡,不見無鏡,鏡與鏡物,猶水中月。凡所有相,皆是虛構。

見所見中,不見見故。非先非後,非雞非蛋,知之所知,識與所識,在汝良知。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伸手握拳,都在眼前。

離眼有心,也知動靜。此實良知,難得見面。知明暗者,非是明暗。

了來去者,不來不去。辨迷悟者,非迷不迷。其義明顯,冷暖自知。

即是良知。是吧?南無觀世音菩薩!

13樓:不知道的老李

不是。拿現在哲學的話來解釋。

王陽明的「良知」和朱熹的「理」其實都是形而上的,先驗的,終極的真理。

朱熹說過理是道,是太極,王陽明也說過良知是易。

(插一段,心學的良知,和孟子的「所不學而知者,是為良知」其實是有所區別的,是從中化用,然後更進一步延伸出去的概念)

兩者對比起來看其實更能看出各自的內容。

真理有了,那人怎麼去認識這種真理?

前者是「心既理」,後者是「格物致知」。認識真理的方式不同導致了兩者思想的差異。

那認識完以後就是自己該怎麼做,怎麼踐行這種真理。

理學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心學就是「知行合一」

14樓:李賈

不是,前面已經有人提了孟子的話。所謂良知是和良能對應的。

良能,按今天的白話話說就是本能。就好比保護幼崽,依戀母親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良能。而知道自己的本能就是良知。

人的本能有很多種,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生命需求,而是包括面對事物時所有下意識的行為模式,而這些模式大部分受後天環境影響而被掩蓋起來了。

心學的思想,主要就是要透過對自身行為的細緻入微觀察自省,從而發現自己的本質,是為良知。

在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後,排除外因影響,事事從本心出發,不做違心的事,便是行知合一。

進一步引申,心學中用於自省的這方法也可以用來觀察他人。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人們在一些生活瑣事上下意識的行為模式進而發現這個人的本質,是為格物。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曾經有個銷售說過,他面試新人時,從不問他業務相關的問題。而只是不斷跟他嘮嗑,拉家常,觀察他的肢體和表情上的反應反應就能大致看出他是否能夠勝任銷售工作。

15樓:luzhiyuan

的確可以認為是道德直覺。

但既不是先天也不是後天。或者說,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後天成分。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找到他,信任他,做到他。

16樓:士不可不弘毅

不是直覺

但是包含道德,不過是依道而生的德。

但也會受到後天環境文化的塑造。

但是那都是外在改變屬於枝葉

根本卻如如不動。

不是直覺,卻不離覺。

是不是女生之間的交往總是那麼麻煩呢?如果是的話,又是為什麼呢?

趙星星 今天我朋友又來向我訴苦了 而我的回答很簡單 翰苑白貓兒 因為女生之間只能恭維不能吐槽,只能別人恭維自己,然後自己吐槽別人真虛偽,我抽菸喝酒紋身泡夜店但我是個好女孩,膚白貌美氣質佳但她是個綠茶婊。 布吉島 不要 扭扭捏捏的!不要辦事猶猶豫豫的!不要講話模模糊糊的!從小被用這三句話教訓大的女生估...

是不是寫情感專欄的作者90 都是單身?如果是為什麼?

hanchen 情感專欄不是來指導你戀愛結婚的,只是一種情感發洩和尋找共鳴的地方,或者說是一種消遣的讀物,要是想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去自己實踐。 你們這麼說情感專家很不公平 情感專家也有層次差距的好吧。你說連岳跟陸琪那是乙個級別的麼?那陸琪沒結婚連岳結了不是很正常的咩?其實情感專家有很多種。有些是方...

是不是分子的活力都受冷熱條件的影響,如果是,難道分子是有生命的麼?

冷熱是分子自身的能量 基本就算是你使用的活力一詞吧 的表現,而不是反過來,我們 外界 是改變分子的能量 對應的分子的溫度改變了 具體的做法很簡單,合適的光線照一下即可增加。至於生命,當然有,不過看你如何定義生命,泛定義一下 一切結構皆為生命。也就是你我也只不過是某些原子的結構而已。否則為啥不靠和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