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致良知,該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05 17:57:05

1樓:小蝸牛

小生不才,勉強答一下吧。致良知中的「致」字是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並且要如實做到,「致」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知道並做到才是「致」。良知是本體之「良知」,歸根到底它是一種「知」,知是意之本體。

就是當你遇到某些情況時或者事情時,內心難免要起意念,意之所涉該如何去做呢?就要按照良知所知去做(包括在意念為善去惡,直接指引你如何做等等,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為變所適。),如意在事奉親人,就按照良知告知得該如何事奉親人然後做到。

因為良知本是自知的,是感而遂通,是廓然大公,不可自己自私用智。最終使自身良知擴充到事事物物,達到此心活潑潑的,問心無愧,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所以致良知並不容易,功夫不純熟時,當事情來的急時,很多人都會將迎意必,處理事情摻雜自己的功利得失,而不是真正致良知。

致良知還需要在自家心體體會。致良知看似「至簡易盡精微」,比較簡單,真要做到需要付出大量工夫包括靜處體悟、動時「事上煉」。否則就不會這麼多人把人欲誤認為良知了。

2樓:juyang520520

我就讀過傳習錄,讀了之後我理解的致良知的意思是良知心裡知道這件事是好還是壞,知道後就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致。正好對應王陽明的另外乙個主旨知行合一,知就對應的良知,行對應的是致,兩者正好結合

3樓:「已登出」

每個人每天會接收和冒出各種各樣的觀念、資訊、想法、感受,我們不可能每個都滿足、跟隨和追求,我們必須要有判斷和選擇,有一些善的可以發揚和行動,不善的要放下、拋棄和禁止。

4樓:新和諧公社

「一件事」、「乙個錯誤的方法」、「需要請教別人的東西」,指什麼?請舉例說明。

良知是天賦的判斷是非能力,是不學而知,並不能替代或指導需要後天學而知的東西,比如知識。

5樓:鹽選推薦

關於這個問題,我先分享一點關於良知的理解。

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靈魂,王陽明一直拿良知說事,那麼,王陽明對良知的解釋是什麼呢?

王陽明對良知的解釋有如下幾種。

第一,王陽明說,良知是個好噁之心。

這句話太重要了,能否理解這句話,是理解陽明心學的關鍵。良知是個好噁之心,簡單而言就是,我們的喜歡和厭惡就是良知,所以說,良知就是個好噁之心。

比如我們喜歡生,厭惡死,我們喜歡美,厭惡醜,這就是良知,你奪取別人的生命,讓人死,這就不是良知。

那麼,我們從字面上看,發現良知這個東西特別感性,幾乎毫無理性,難道良知就是這麼個東西嗎?全憑我們的好噁去行動,就是致良知了?

我們喜歡金錢,喜歡美女,去追逐這些,就是致良知?我們厭惡工作,厭惡承擔社會責任,逃進深山老林,這就是致良知?

絕對不是這樣!

若想理解良知就是個好噁之心,必須要先了解王陽明對良知的其他解釋。只有把王陽明對良知的其他所有解釋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明白「良知是個好噁之心」這句話。

王陽明對良知的第二種理解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惡。

也就是說,良知知道是非善惡。這樣一聽,良知這個東西就很神奇,它對真善美和假醜惡都能分辨。而且,這種分辨是剎那之間完成。

這也是王陽明對良知的第三種解釋:良知反應神速,無有等待。這種神速的速度有多塊呢?

情境一來,你的腦子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良知就給出判定了。從這一點而言,良知似乎很像我們人類的一種本能。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和直覺。

良知需不需要我們後天去學習呢,不需要。

6樓:小吳哥哥

陽明先生,考科舉的而且中了進士。說明他先是儒生,把論語,四書五經,都讀通了讀明白了,在才有了後來的知行合一陽明心學!說明他的陽明心學是從儒家理論理悟出來的。

有個教援說過,為什麼古代沒有年輕人自殺,而現代有這麼多的年輕大自殺。是因為信仰價值觀不夠。古人讀書先俢德,在精業。有了信仰價值,任爾東西南北風都巍然不動。

而層主所理解的致良知,不能斷章取意。並非知道與不知到!

7樓:荊棘魚

關於第三點的疑問,是對是陽明心學的「心外無理」的一種誤解。「心外無理」是指時刻要專注於自己的內心,「用心」去探求萬事萬物的真理。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肯下苦功夫,肯用心,幾乎就沒有做不到的,這才是真正的「心外無理」,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是一門用心的學問,面對問題,探索問題,要用我們的良知是感知世界的一切,最終歸藏於自己的心並昇華。

8樓:蘇海天

致良知裡的良應該論語裡溫良恭儉讓的良,並不是善良的意思,我記得是解做易直的。還有就是心即理也很有意思,我的理解是表示天理包含人心,包含人欲。或者說人們在辨識天理的過程中無法跳過人心,甚至無法區分人心對天理的歪曲,只能放在一起考慮。

9樓:屬龍蝦的人

致:找到並遵循,良:正確的,知:

人心中固有的程式編碼。知行合一:我看到20樓就不會跳,不管有沒有人告訴過我不能跳,不管我以前知不知道能不能跳,我都不會跳!

心學是感應學,我看到20樓就感應我心中固有的程式編碼,啟用了:「不能跳,會死」!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知」

10樓:餅乾

你的第二第三個問題,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們知道痛了,是因為我們已經痛了,我們知道餓了,是因為我們已經餓了,我們覺得那朵花美,是因為心裡已經有了美麗的花的意識,知行本來就不可分割,知行本來即合一,何來算不算知行合一的說法呢? 你如果你的行和你口中的知不相符,說明你口中的知和你心中的知根本不是乙個知,你口中的知只是一句空洞的話語而已。

徐愛說,格物求知就像去照鏡子,心就是那面鏡子,很多人照來照去不可得,因為他的鏡子上都是灰塵,渾濁不堪,自然照什麼都照不出來,心若如明鏡一般,照什麼便是什麼。

他並沒有讓你完全阻隔外界,而是接觸外界時,要記得擦拭自己的心鏡,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王陽明致良知有時是錯的?

隨想 知行合一不是說知行要合一,知行本就是一體的,知決定行,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不存在要達到知行合一一說。當然你可以說你這知僅指良知,你這行是依良知而行,或者說你這知指特定方面的知,你這行也是依特定知而行,但是乙個人的知的成分不可能只有良知或者特定的知,僅強調特定的知 包括良知 達到特定的行是...

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的良知和我們平常所說的良知是同乙個良知嗎?

心火 很肯定的說,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良知,重點在 良 上,可以簡單對等於良心。王陽明說的良知,重點在 知 上,知 指的是認知,良 在這裡是 知 的定語,大意是 發自內心的 合起來大意是 發自內心的認知 由於沒有貼切的乙個字能表述出這個定語的意思,所以王陽明借用了 良 這個字。良在這裡和它的本意基本沒...

王陽明的致良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學講心外無物,要遵循個人價值與主觀意識的去做事,按照這個原則去 知行合一 王陽明學說的建立也是向傳統儒學發起的挑戰,主要針對的是程朱理學,也反對格物致知,十八歲格竹就讓他深刻意識到這條路行不通,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勤奮刻苦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在理解與參悟的同時還要去執行 光懂不做不是真的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