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致良知有時是錯的?

時間 2021-06-01 07:47:24

1樓:隨想

知行合一不是說知行要合一,知行本就是一體的,知決定行,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不存在要達到知行合一一說。當然你可以說你這知僅指良知,你這行是依良知而行,或者說你這知指特定方面的知,你這行也是依特定知而行,但是乙個人的知的成分不可能只有良知或者特定的知,僅強調特定的知(包括良知)達到特定的行是不可能的是虛偽的。

2樓:Mr徐

這裡不是陽明先生良知概念的問題,而是你理解偏差導致認知偏差的問題,陽明先生四句教中知善知噁是良知講的是良知可以讓我們知道何為善何為惡,認清善惡,但是善惡的評判標準是隨著前提條件轉變而變化的,就像陽明先生舉例的花草說;我們通過不斷的致良知能更清晰的分別善惡的目的不僅僅是能分辯,而是在清晰分辨後讓我們得以應用,去利用分辯出來的善惡去有效的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你舉例說的找工作中的行為從個人角度來說對他自己算是善,對公司雖有欺瞞但進入公司後通過努力為公司創造出來更多價值那也是善,所有的要以動態變化去分析判斷和加以使用。

3樓:思哲

我認為致良知沒有錯。是大多數人都不致良知,說假話,反而說真話的人不正常了。

就好像乙個正常人在一群瘋子中,以瘋子們的標準看,正常人才是腦子不好。但是,真的是正常人腦子不好嗎?

所以我認為你說的這個例子,並非是王陽明的致良知錯了,而是使用的場合不對。

4樓:逆行齋

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無條件地適合任何場合,任意時間,任何事情,王陽明的學說也是如此。都有自己適用的前提和基礎。脫離了具體的時空,屬於空談,沒有實際意義。

5樓:隨風

這件事情你敷衍一下老闆也罷、莞爾一笑也罷,都隨你,只問你初心即可。王陽明的「致良知」不執著於善惡是非,更不拘泥於善的形式。我和老婆在一起,說的昧「良心」話多了去了,都是錯的嗎?

需要慢慢去悟。一種學問如果只需照著書面意思去做就好了,那這個學問也太淺了吧。

王陽明的致良知,該如何理解?

小蝸牛 小生不才,勉強答一下吧。致良知中的 致 字是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並且要如實做到,致 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知道並做到才是 致 良知是本體之 良知 歸根到底它是一種 知 知是意之本體。就是當你遇到某些情況時或者事情時,內心難免要起意念,意之所涉該如何去做呢?就要按照良知所知去做 包括在意念為善...

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的良知和我們平常所說的良知是同乙個良知嗎?

心火 很肯定的說,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良知,重點在 良 上,可以簡單對等於良心。王陽明說的良知,重點在 知 上,知 指的是認知,良 在這裡是 知 的定語,大意是 發自內心的 合起來大意是 發自內心的認知 由於沒有貼切的乙個字能表述出這個定語的意思,所以王陽明借用了 良 這個字。良在這裡和它的本意基本沒...

王陽明的致良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學講心外無物,要遵循個人價值與主觀意識的去做事,按照這個原則去 知行合一 王陽明學說的建立也是向傳統儒學發起的挑戰,主要針對的是程朱理學,也反對格物致知,十八歲格竹就讓他深刻意識到這條路行不通,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勤奮刻苦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在理解與參悟的同時還要去執行 光懂不做不是真的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