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在描述漢語方言 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時說得最多的總是xx不分?

時間 2021-05-12 04:10:34

1樓:

怎麼就沒人說「xx地方的話分xx」呢?

—————————

因為提問題的人是本著實用交流,普通話中心的角度來提出「xx地方話」如何」這種問題的,而不是為了仔細研究對比各方言的特點。

這樣的話,普通話區分某特徵,xx方言版不分,那xx方言口音的普通話就容易不分,容易不標準。可能影響交流所以要跳出來糾正。

反過來,普通話不分,xx方言分,這細分口音帶到普通話就會被不分的普通話聽者忽略掉,不影響交流。這就沒關係了,不需要強調糾正了。

2樓:DONGNANXIBEI

1、音系、詞彙、語法三要素,被易先被識別出來的是音系,而詞彙次之;

2、由於聽者立場是較為通用的普通話,未能換位思考(比如北方人說粵語會不會不分入聲)。

3樓:李溯本已故賬號

不同語言或方言碰撞時,開始總是容易縮小音系,使用兩種音系的交集,因為學新的發音比用現有發音代替要麻煩。再就是普通話有標準、有字典、有老師,而方言大多沒有,因此普通話該區分什麼讀音都很明白,但方言區分而普通話不區分的那些卻往往意識不到~~

4樓:北緯·三十一度

因為這些描述都是以普通話為視角。普通話的推廣使得民眾更了解普通話的音韻特點。

對於方言能區分的「尖團」「入聲」之類,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怎麼描述,因為遠離教育系統,一般人即便同時會講普通話和方言,也極少如了解普通話一般了解方言的音素。(閩粵客贛大多數人知道-n -ng為前後鼻音,但-m呢?)這跟為什麼諧音字都是普通話諧方言而不是反過來乙個道理。

如果是專業人員,那這些音韻特徵就會被用來形容方言。

為什麼所有漢語方言的入聲只有 tkp 這幾個?

唐西北方音的入聲尾有 r 例如,回鶻文文獻中的 bursang 佛僧 likzir 曆日 等詞都是從唐西北方音音譯來的 Glinie 入聲定義上是對於塞音韻尾的一類總稱。既然是塞音,那麼也就大致上侷限在 p t k b d g之類,這些都只是清濁音與送氣的差別。然而韻尾的清濁音 送氣與否相對而言區別...

為什麼在某些方言中會把bo po mo fo讀成be pe me fe?

李溯本 Unancha 燕語和遼語很明顯的乙個區別就是 燕語,pwo pwo mwo fwo,都讀合口呼 遼語,p p m f,都讀開口呼!當年 廣韻 的唇音就不分開合口,現在的普通話也一樣,但這只是音位上不區分,而落實到音值上總得有個讀法吧,具體每種韻母到底選擇開口呼還是合口呼就得看情況了,作為近...

為什麼很多方言有古漢語,而普通話卻少了呢?

王flyco 就說幾條,我 你 他 都是古代常用,還有你們我們他們都是存古,你,他為中古音,我 為元明層次 吃 也是存古 蘇軾 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常用動詞 看 打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