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古漢語轉換到普通話 各地方言,甚至日語 韓語,都這麼系統?

時間 2021-05-30 08:23:27

1樓:真諦

從南韓和日本兩個方面回答。

南韓多次按照《廣韻》舉行了正音活動,就在《訓民正音》發布後不久,一版新的《東國正韻》發行了,第一次大規模規範了漢字音。20世紀殖民時期由日本主導的三大正寫法改革更是將古音已經消失的寫法消去,導致「思」與「社」同音同寫。

日本,吳音由於其佛教色彩而生存在佛經之中。漢音則得到了桓武天皇的推崇:

延暦11年(792年)閏11月下勅曰:

勅。明経之徒、不可習吳音。発聲誦読、既致訛謬。熟習漢音。

(勅す。明経の徒は、吳音を習う可からず。発聲誦読、既に訛謬を致せり。漢音を熟習せよ)

漢音的推行當然也是以韻書為基礎。

2樓:郝東來

樓主,本人對語言特別是自己的母語潮州話比較感興趣,偶爾也會去看下和普通話之間的變化和對應。

潮州話,作為閩語系中的一員,雖然不及閩南語有wan灣片區之優勢,但是也有較為廣泛的使用人群,不完全統計本地潮人+海外潮人,在2000萬人以上。潮州話,有乙個相對完整的文白讀系統,我有一次讀到一首詩。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空、同、翁在潮州話中的文白讀系統讀音分別是(以下注音用潮州話羅馬字拼音方案):

空 【文讀khong】【白讀khang】

同 【文讀thong】【白讀tang】

翁 【文讀ong】【白讀ang】(作姓氏時讀【eng】)

採用文讀時,押ong韻,採用白讀時,押ang韻

我覺得很多方言其實或多或少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發音,對研究古漢語古文獻其實有重大意義。下面附上幾首潮州話押韻的古詩。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塵ting】

客舍青青柳色新。【新sing】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人jing】

春望 唐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tshim】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心sim】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金kim】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簪tsam】

3樓:來湊熱鬧

怎麼說呢!中山大學有個老師就用中古漢語發音推出的廣州話發音,據我所知就乙個水字沒發準確。廣州話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做為官方語言在廣西東部及廣東廣府地區進行教育工作,經過規範化,所以比較系統。

而廣東很多地方的白話(粵語),存在個別字發音沿用古音的情況。

比如珠三角的東莞和四邑地區,粵西部分,不知道說成唔地到,z發d音,當然,廣東某些地區特別粵西一帶的更多這種情況。客家話發音是唔地跌。而閩南語,基本全是z發d音。

4樓:稽古明今

由於漢文化在古代的長期領先與輝煌,漢字、漢語在歷史上影響非常大,大中華地區都受到了影響,沉澱到了周邊各民族、國家。所以無論是方言還是周邊國家的語音,都很系統的有漢語發音的沉澱。

中古音代表的《切韻》,繼承的是上古一脈相承的雅音體系,由於反切是採用文字記錄語音的方法,即使各個朝代的漢語繼承者在語音中會出現偏差,當時跑偏的口音(假設有各種復子音、小舌音)並不會被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的只是漢字,即便跑偏成臨近的其他漢字,依然沒有跑出雅音體系。歷代講雅言有口音也不可能跑的太遠,否則根本無法交流。

當然,到了最後的近現代,還原古音就面臨乙個問題,漢字發音有兩個基本要素:發音體系、基本音素的參考音值。即便知道了整個語音體系,最關鍵的參考音值如何?

這是個問題。韻母比較好辦,歷代的詩詞歌賦、韻書都可以拿來考究、佐證。聲母就比較頭疼,通語、各方言差異最大的其實是聲母,比如清濁,怎麼個清濁法?

象吳語那樣的濁音就是歷史上通語的濁音嗎?其實擬音也就是近代高本漢開的先河,基於對韻圖的個人理解,用方音音素來擬通語,所謂重構上古漢語發音,能不能成立是個大大的問號;歷來音韻學重雅音不重方言,清儒沒有「擬音、重構」的概念,上古音就是溯源造字時的發音,既然一脈相承,何來「重構」?音韻學至此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以前不是問題的(一脈相承)成了問題(根據高理論推導的擬音讓人聽不懂唐宋人說話、古音成了眾說紛紜的雜燴、各方言區都認為自己是古漢語的正宗發音)、錯誤的解釋和假設成了開創。

漢語語音有變遷,但是沒有變得面目皆非,普通話繼承了大部分古老的漢語音素和語音體系(雖然元以後採取北方口音為官話標準音,以致後來取消入聲、部分聲母清化等等),詩經、唐詩宋詞依然朗朗上口就是明證、與上古發音一脈相承,題主的問題也是乙個佐證。

5樓:祁奇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看看潘悟雲的 《歷史層次分析的若干理論》和朱曉農 《母音大轉移和母音高化鏈移》擷取部分內容如下

樓主的問題可以轉化為:1.為什麼音變是規則的

新語法學派假設認為,發生於乙個語言中的音變,都是規則的語音漸變的過程,在語音條件C 下,所有的語音A 變成B,寫成公式就是:

A—→B/C

圖4 中,A1 與A2 是某個歷史時期的兩個不同音位,每個音位內都包含有若干詞,這些詞依靠A1與A2 的音位界限,互相之間有所區別,因而能夠代表不同的詞義。後來他們在另乙個時期各變作音位B1 與B2。音值是變了,但是B1 與B2 之間的音位界限不能改變,如果A1 中的乙個詞不是變到B1,而是變到B2 去了,它就會與B2 中的某個詞造成語義的衝突。

所以,在音變的過程中,乙個音位中的所有詞都要抱成乙個團,要變一起變,這就是音變的規則性。

(當然,實際演化過程中,由於語言接觸、詞彙擴散等原因例外是很多的)

2.為什麼不同地區的語言演化方向卻不一致

演化方向不一致,體現了隨機性,但也有一些普遍的規律

拉波夫提出母音鏈移音變的三條通則:

1 長母音高化

2 短母音低化

3 後母音前化

不過,長母音高化的規則有時會受整個音系結構的影響。在音系中/a/處在最重要的位置,它是不可或缺的,它如果已經高化為另乙個音,在/a/的位置上就出現空位,勢必把其他的音拉下來填補它的位置。這種拉鍊的作用,可能會破壞高化的規則。

舉例說,ɑ(後a)在A語言可能先發生了長母音高化ɑ變,並由此產生了鏈移,而在B語言可能先有後母音前化ɑ變a,會引發另一種鏈移,在鏈移的過程中,某個音又可能開始發生短母音低化,又會使音變朝著另乙個方向發展,可能又有鏈移,沒過多久,突然又有個音要高化……

簡單說:由於不同規則開始作用的啟動時間不同,規則作用的先後順序,不同規則在同乙個音系內部作用,由於鏈移音變,還會相互影響,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這些規則交替作用,相互影響,會導致演化方向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可以說有無數種可能……

中古漢語幫組流攝字在普通話中是 ao 韻的是否反映了早於《切韻》的音韻地位?

效流攝唇音聲母字讀模韻 唐代 資暇集 卷中描寫北方的一段 俗譚 帽為慕,保為補,褒為逋,暴為步。體現了唇音豪韻後高化的結果。據羅常培先生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第五攝 u 韻母甲就有侯尤韻唇音字。請看唐代四種漢藏對音資料所反映出來的侯尤韻唇音字的讀音 千字文 侯韻茂 bu 尤韻婦bu 九gu u 酒d...

為什麼很多方言有古漢語,而普通話卻少了呢?

王flyco 就說幾條,我 你 他 都是古代常用,還有你們我們他們都是存古,你,他為中古音,我 為元明層次 吃 也是存古 蘇軾 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常用動詞 看 打 聽...

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普通話),有無讀音(幾乎)不變(或聲韻調之一不變)的字?

jointer 漢字讀音是由八卦的8個音素排列組合構成的,2個音素排列組合是64個音節,3個音素排列組合是64 8 512音節,512 64 8 584音節,再多就分不清了。入聲字是音素較少的字,均為單韻母,可認為從古到今讀音無大變化。 鈰和灰 還是有的,不過太少了。一 正常音變 上古音節可以歸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