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子中的名家沒有自己的著作經典?

時間 2021-05-12 02:36:36

1樓:非衣二公子

其實是有的,比如貴族人民出版社出版過一本《公孫龍子》,就是一本名家著作,不過量不大,也就幾篇文章,還是個慎到這樣的法家才能合編成一本書,不然也就幾頁紙。

名家這種哲學思想被傳統中中國人認同很難,白馬非馬說了半天,看似好有道理的樣子,也不知道能用在什麼地方上,這對於實用觀念極強的中中國人來說,有點格格不入。再加上名家思想需要一定的哲學性思維,這樣的人不用說在中國的土地上,哪怕是外國,也是幾百年出乙個,文化最怕斷條,為什麼儒法道三家文化一直能傳承,三家文化便於理解,實用性強,能夠直接運用於生活或者是政治,但是名家不行。再加上後代對文化的毀壞,知識分子的批判,都會導致名家思想代表著作少。

2樓:可輕

沅兮的回答很全面了。只是有一點要說明,儒墨道法都對治國理政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名家的理論我不是十分了解,但是,他們肯定不是以治國理政的理論聞名的,他們研究的主要是邏輯學,「白馬非馬」這一類,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詭辯」,因此,他們的理論體系似乎很不明朗。再加上後世很少有研究名家的人,書籍散佚嚴重,難以窺其全貌。

總結起來兩點,第一,名家有自己的經典名著,只是散佚較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第二,名家應該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只是資料有限,似乎不太明確,這套理論可能也是針對邏輯學的,而不同於其他諸子的治國理政學說。

為什麼先秦諸子沒有因言論被治罪的?

帝堯 因為有資格跟國君說話的都是大族嫡孫,他們背後有強大的氏族作為依靠,國君的統治還靠他們家族支援,你竟然敢治罪他們的族長,恐怕都要造反了。周幽王廢了申王后,她老爸申侯就造反了,然後西周就亡了。 赤然 戰國各諸侯國謀求強國強軍自保及擴充套件疆域的方略,廣招賢才,廣開言路 以稽下學宮為代表的論戰更是匯...

為什麼諸子百家中的法家秦國最後勝利了?並成為封建王朝外儒內法的核心?

君子不器 只能說是適合的思想遇到了合適的土壤。法家其實也是分派的,勢治派,術治派和法治派。其中和商鞅同一時期的申不害在南韓的變法就是術治派的變法,申不害遇上乙個沒有遠見的韓候,變法前期南韓變化不小。結果被當時的霸主魏國一戰而摧,從此一蹶不振。而當商鞅的法治派遇上急需圖強的秦孝公時,真有金風玉露相逢的...

宮廷裡的女人為什麼脖子上都系著白色的布條?

一般稱之為領巾或卷領,是清代中後期出現的一種搭配氅衣的裝飾領巾 方言 帍裱謂之被巾。注云,婦人領巾也。案今京師婦人領系白絹巾,長垂數尺餘,即其遺象。北平風俗類徵 氅衣原本是用嵌縫在衣身上的假領,後來女性的改為這樣,自然是為了美觀。但同時也還是有保暖作用,材質也因時節而變,不只是 布條 敞衣無領,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