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蘇軾,月亮三者可以產生什麼聯絡?

時間 2021-05-11 18:10:23

1樓:廣寧子0809

他們都會讀前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樓:大理寺

蘇軾: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

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是時明月高懸,木影蕭森,天地之間,唯餘茫然東坡與詩仙之嘆耳。

3樓:

正深夜,皓月當空,東坡夜不能寐去尋找懷民,作詞一首發洩被貶之心中淒涼。 三百多年前的乙個夜晚,面對著同一輪明月,李白作詩一首表達對故鄉之思念。

穿越歷史的長河,同月、不同人、亦發不同之感概者耳。

4樓:小兔嘰

也是才淺,只覺或可以用這句話闡述:

月圓為畫,月缺為詩。

李白的一生,大抵是圓滿的。

而他的詩句詞作,總是形象生動,如畫卷鋪陳。

蘇軾的一生,三落三州。

而他的詩句詞作,透露出詩意的豁達。

一畫一詩,如月圓月缺,都是生命最真實的樣子。

各有所喜,各有所悲。

借用贊王維的一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講,每個人的一生,既有李白的恣意揮灑潑墨,又有蘇軾的低谷自在成詩。

明月從未變過,只因核心如一;明月時刻變換,只因人不相同。

5樓:仨仨倆倆

但為什麼會邀我啊(捂臉),試著答一答吧。

詩人以夢為馬,四海為家,但詩人是世人,也是人,當那些晚上,他意識到馬累了,家散了,他會抬起頭,把明月占為己有。從此月中有夢,從此家傳後世。

那個詞人呢?也不過做著一樣的事,也只有他們,用得起這世上容量最大,但門檻最高的容器,傳承得起這舉世無雙的傳家寶。

如果沒有月亮,李白是李白,蘇軾是蘇軾。但現在,他們是家人。

一上是一些矯情的小感慨,權當作引子,接下來好好答問題。

月是探求這兩個矛盾的人內心的一把鑰匙。

題主說得很好,這是兩個極其相似而又不相似的人。才華橫溢自不必說,也都曾春風得意,但終是仕途不順,輾轉流離,最後客死他鄉。

不過李白在流離中看到的是人生可以活的像輕鴻,乘風來,與天地同歸,哪有什麼流離,只是自由,只是天生我,而喚我至此罷了。

蘇軾卻更接地氣,不是杜甫那種為了家國甘為黃土的地氣,而是一種想施展才華卻被家國所傷,只求腳下黃土不可負我的地氣。於他而言,流離就是流離。

但,這種時候往往需要乙個「但」。但這是全部嗎?我想不是,這是表象,是正常的推測,是我們覺得「大概應該是這樣吧」的想象。

詩人詞人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李白是否也會對自由厭倦,對漂泊孤獨?蘇軾是否也曾後悔踏足官場,對其他千里共嬋娟的他鄉之路嚮往?

月,給了我們這些問題最好的答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李白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李白

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李白

同時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蘇軾

明月夜,短松岡——蘇軾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蘇軾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

所以我常開玩笑說,蘇軾是「假」蘇軾,李白是「假」李白。兩個矛盾的人,人性的弱點在籍籍無名的長夜裡,在美得窒息但永遠抵達不了的明月下,暴露無遺。蘇軾的「流離就是流離」是真的,但在大白天,倒也常作「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安慰。

李白卻反過來,他的「流離就是自由」是假的,多的也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安慰,和這些月夜裡留下的黯然神傷。

所以,蘇軾,李白,月,他們的相似讓我們看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相似格局,相似胸襟。但更讓我們看到「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和「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的矛盾,「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可海色本澄清」和「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矛盾。

在這些矛盾裡,何者是表象何者是本質,我已給了自己的判斷,諸君也會自有看法。

也許沒有答案,但對答案的這份追尋裡,月,是我們珍貴的線索。

6樓:

李白和蘇軾相似而不相似。

三分劍氣,七分釀成月光。李白狂放飄逸,多了幾分高傲脫俗,詩作常也帶著可以讓人驚豔的瑰麗想象。對於李白,詩仙這兩字是最好的概括。

蘇軾雖也豪放,給人感受更多的卻是曠達的心境,在詩詞中也常表現出淡泊與哲思的味道,如「也無風雨也無晴」或為人熟知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兩段不同的人生。他們寫詩作詞的風格雖有相似,如果說李白是修仙煉道的仙,那麼蘇軾便是歸隱本質,頗有生活情趣的人。乙個不在人間,而乙個始終在人間。

但他們也很相似。

古往今來,月往往寄託著一方心境。其實這本是很普通的一輪月,但吟的人多了,它也浸染了詩意,成為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都是李白與蘇軾在月下所留下的名句,相信這幾句是被很多人所熟悉的。

還有很多詩人,有不為人知的,有名揚四海的,但他們都曾對著一輪月或一彎月,書下詩句。而這輪月就是我們抬頭看見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和蘇軾是在這歷史長河中兩個相似而不相似的人,兩個對月邀詩的人。

7樓:

很容易想起那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吧

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句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所以看到這三樣東西時,我第一反應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聯絡大概是,某天蘇軾看見月亮,準備作詩一首,發現那個李白寫的幾句不錯,於是自己稍加修飾一下,就寫出了名句……

8樓:吳藏雨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9樓:夏目結衣

蘇軾和李白都是很厲害的詩人,嗯等於沒說。本人還是更喜歡蘇軾,看的開嘛,所以是乙個月的月亮,有滿有缺都好。貶官就貶官,人家就喜歡陶淵明。

不求聞達與諸侯,只求我心無愧。這也導致他多次貶官啊。雖說李白也寫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但年輕的時候是終南捷徑的迷弟,後來自我感覺太良好楊貴妃又看不慣他就被out了。老了還是想入幕看看,最後死在入幕的路上。心裡難保還存在著達官貴人的一把火。

那就像彎月好了,一直在向滿月努力。

這次答的思路不清晰,剛洗完澡可能進水了,還望大師指正。

李白,蘇軾,辛棄疾,陸游你最喜歡哪個?

奶茶夹昕餅乾 辛棄疾,我愛辛棄疾!當年高中課本上那一句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著實是擊中我了 從此跌入辛棄疾的坑里起不來 再後來了解了他的生平,分明是個能文能武的驕子,分明該鮮衣怒馬,分明該意氣風發,卻只能拍遍欄杆,無人會意。那一首 甚矣吾衰矣 知我者,...

如果李白 蘇軾等詩人看到烟花會作哪些詩句?

烟花 如星閃而沒 1 如空裂花朵。如夜綻深眸 2 窺見夜中我 3 我在江之湄 4 漂移江之左 5 浪花溼烟花,寂落沉如鎖 6 箋注 1 沒 沉入水中而消失。毛奇齡 閨中秋月下作 星沒南鴻盡,天高朔吹連。2 深眸 深深的目光。黃永 破陣子 詠懷 深眸望遠天。3 此二句化用王國維 浣溪沙 試上高峰窺皓月...

如何比較李白和蘇軾在詩歌上的造詣?誰才是浪漫主義第一人?

行人二三 不要過分的拔高蘇軾的地位。蘇軾在文學史上啥地位?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李白是高於唐宋八大家的。屈原李白杜甫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學史上最高峰上最亮的最大的明珠,其他人跟他們比要遜色一些。 Okay丶77 浪漫主義的第一人一定是屈原了,只不過他離我們的時代太遠,許多人不能夠理解,屈原是悲觀的浪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