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重武?

時間 2021-05-05 13:09:53

1樓:不形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所謂六藝,和武挨的上邊的就是趕車和射箭,但論語裡也說了,射不主皮,根本不用力氣而只注重形式,這樣的箭法,能用來打仗嗎?至於駕車,這個孔子倒是自負的很,自己就誇自己「吾何執?

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但會駕車的人,能說他就重武嗎?

儒根本不重武,你的題目就是錯的。

2樓:DaRenXin

儒學思想並不能獨樹一幟成為一家,但是是華夏核心中主心骨最重要的。

也就是儒學不崇尚武力。

這個是儒學底層最核心的。

大學曾說過,很多人傻不拉嘰的認為儒學拿天下靠武力?

文王一戎衣而有天下。

一戎衣這裡是比較誇張,也就是憨批無法明白的。

大學雲,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說到這裡,又要點名祖龍韓非李斯商鞅之流了,都是暴,有何區別?

區別就是隋朝末將魏徵薦李世民的時候多了幾句叮囑,貌恭而不心服。

想想一下這種狀態,桀紂時期又是沒有做到,表面溫順。是的,沒有看錯,表面而治的就是如此。

大學雲,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你覺得一人定國是什麼樣子?

靠武力?

那是憨批作風。

儒學根本不恥用武力,武力是無能的表現。

所以儒學怎麼一人定國。

且看,中庸右第二十六章,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純亦不已的文王,一塊璞玉,天命承載的樣子。

很多憨批不會明白儒學底層。

因為儒學底層與天命有關。那又是另乙個話題了。

魏徵曾云,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朱子曾云,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

爾等覺得儒學正統十級段位德位至平天下是靠武力?

眼睛不好可以趁早看。

附上中庸右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3樓:拾遺

這問題是釣魚嗎?自罷黜百家以來多少學儒學的?其中學武的佔比多少?科舉開後民間學儒學的練武的佔比多少?

那種本來練武的讀儒書的就別算了,人本職是武

4樓:南書房1966

高古時期就有儒學,有乙個著名的人物,周公旦,他輔佐哥哥,武王伐紂,有文韜武略吧。孔子曾任魯國司寇,政法委書記,與武有關吧。儒家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武行嗎?

5樓:老子孟樸

儒家也沒有重武啊!儒家是重文的,武備不過是保衛國家的手段罷了。孔子在魯國如果沒有武備,也不能毀掉季氏的城牆。在文和武之間,儒家更重教化,更重文

6樓:jj-rain

隨著社會的發展,奴隸社會消亡,封建社會逐步成形,社會分工逐漸複雜而明確,軍隊愈加職業化,統治階級內部練武、從軍的現象是逐步減少的。

無論中外都是這樣,儒家所謂重武,那是無稽之談。說保障後勤、勤練軍隊叫重武的話我倒是認同。六藝中的武,應該是說的射和御,畢竟部落首領或者春秋君主帶兵打仗還是動手的,這兩種他們應該還是會。

但是你要說封建社會中的儒家還在勤學苦練這兩種技術,估計誰都不信。書越來越厚,讀起來是越發耗神,能做到白首窮經已經很難。現如今教育如此發達,教出來幾個博士兼運動員兼藝術家?

但是宣傳還是有它的標準,儒學所謂君子,當然希望完美無缺。我小時候就希望自己有一把寶劍,削鐵如泥,輕似草葉,關鍵是柔軟可以纏在腰間,等閒不用,急切時掏出來一鳴驚人。哪有這麼安逸的事嘛?

儒生或有練武的,那是他們的個人愛好或者說追求,不能上公升到整個儒家層面。當然這也不能說明儒家就咋了,因為儒學是統治階級的學問,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絕大多數都是不上戰場的,就算軍隊中的首領,更多的也是需要組織能力強。純粹的靠武力的軍人,絕大多數是士兵,少數的有上陣的勇將。

總之,社會越來越複雜,統治更多的是靠腦力,武被逐步邊緣化職業化是正常現象。所謂儒家重武是一種口號式的宣傳。

7樓:安子曰

儒學本來就是周朝的官學,在孔子以前是貴族壟斷的學問。而封建時代的貴族本質上都是軍事貴族,所謂分封建國就是乙個宗族的人向各地派出的軍事據點,這個叫「國」,就是諸侯國的都城,中國人幾乎都是族人,而被殖民的就叫野人。對於尚武的貴族來說射御之術是必須要學習的。

8樓:遊戲人生

儒家的核心是仁,規範是禮。

文在儒家的眼力永遠優於武。孔子雲: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而武只是一種必備的防備手段,「武」之德要求智、仁、勇的統一。

禮、樂、射、御、書、數。古代的必備技能而已。並不是尚武,只是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沒有忽視武。

9樓:金工儀器

重不重武跟儒家沒關係,釣魚提問最是無聊。你咋不問,儒家為什麼重視吃飯呢?畢竟孔子說了食不厭精。儒家的核心就是仁義,用穩定的社會秩序來治理國家。

10樓:西伯利亞

先問是不是,在問為什麼!

儒家重不重武呢?不重武,不僅不重武,還限制打壓武德。

西周時期,學在官府,教民以君子六藝,文武並舉。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周室衰微,官學早已沒落,學在諸野,私學盛行。

魯國殷商遺民孔丘開私學,教民以周禮,學之以文,以十三經為務(先儒十三經,不是後來的十三經),欲勸諸侯罷刀兵,習禮儀,恢復周朝王道禮治。

秦一統天下,儒家向秦始皇推行儒學,始皇帝墮城郭,封禪泰山,銷天下鋒鏑,以示不復用兵,天下承平數年。

然則秦政(授田製)限制儒家利益的擴張,儒家上書,令黔首自實田,允許土地私有。儒家與方士聯合向始皇帝進讖語「亡秦者胡也」,以至於刀兵復起,全國輸糧與邊塞,道死者相望不絕。

儒家又聯合上書,請求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始皇帝採納,土地兼併日益猖獗,公尺價至每石值一千六百錢(秦官價每石三十錢)。

秦始皇不得已,罷儒家丞相王綰,用法家李斯為丞相,撥亂反正。

始皇帝崩,二世與趙高廢李斯之法,復王綰之政,變更律法,重用儒家,殘殺宗室大臣,以至於秦亡天下大亂。

漢朝武帝時期,儒家捲土重來,董仲舒上書罷黜百家,限民名田,重開土地兼併之惡政。丞相公孫弘上書表彰六經,「禁民攜弓弩」,重起以文治武之壞風。

其後世,儒家盛行時期的魏晉風尚、兩宋書香、明清八股,武德凋敝。

11樓:知音

為之儒者,其文達,文達者,非君子莫屬,為何?君子好學上進,上進者,先於形而至於上,然則,法於上者,其亦只得乎於中,故余皆之人,其文不可能於至達也。君子者正,其則胸有正氣,正則有剛,故儒者亦重武,文武兼具者君子是也。

而後世至今,官儒與文人儒,符合前面之所言的,能有幾人乎?幾乎皆是冒牌和沽名釣譽之「儒」。為之儒者,必須具君子之質,才能至儒,儒即賢,賢者,國之大任,文武雙全,此皆不離君子核心之本色。

是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誰知此貴左、貴右之內涵哉。

12樓:愚度-嘉禾

首先,儒家重武,是唐宋以前。宋以後的儒家,吸收了太多的佛教因素,政治和文化都要哲學化,個人修為和心性談得多了。武事成了技術化和職業化了,在文人眼中,檔次低了很多。。

早期儒家是非常政治化的(百家其實都是非常政治化的),那經世致用就是最重要的。而中國的大多數理論,都是在不斷的政治實踐中來的,「戰爭中學習戰爭」,搞政權,沒武事,怎麼行?。

不是儒家重武,而是不斷的「武鬥」發展過程,任何學說都要總結和應用武,連反對戰爭的墨家,也是要講戰爭的。

13樓:漁夫愚乎

儒家,乃至於大部分的先秦諸子,都是有政治訴求,為政治服務的。因為有這一基因,所以董仲舒、漢武帝才能夠把傳統儒家與傳統政治結合起來,而傳統政治和武力密不可分,儒家崇武也就不足為奇了。

14樓:

孔子那個時代,中國的統治階級,還處在上公升期,奮發有為,而不是像晚清那些大煙鬼一樣,腐朽墮落。

就像斯巴達的男兒,他們既是剝削外族勞動的奴隸主,也是極能打仗,身體強健的勇士;歐洲的貴族,他們直到近代,都喜歡靠傷害肉體的決鬥,解決相互間的矛盾;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意氣風發的年代,他們的尚武精神,也是不例外的。

人類早期的文明,難以否認,是建立在弱肉強食的基礎上,意味著,所謂統治階級,本是倚仗刀劍,巧取豪奪的一群人。他們為了子孫永遠作威作福,自然形成出色的尚武精神,將之與統治地位一起,代代傳承。但是,由於長期的脫離生產勞動,他們的後代,精神必然隨著身體,逐漸的弱化,這才越來越強調仁義,且以柔弱為榮。

孔子的時代,貴族還沒有發展到崇尚文弱,他們仍有很多人,像他們強橫的祖先一樣,蠻能打仗,如是而已。

15樓:姜楠

儒家不重視武。

儒家強調的禮是需要人發自內心的不追求超越自己地位的利益的。在儒家理想的世界中,是不會有侵略的。

只要人人都不追求利益,武是沒什麼作用的。相反,武給了人獲得過分利益的一種手段,是要被遏制的(不是禁止、是遏制)。不管這種武是個人的武還是國家的武,其實儒家都反對。

儒家認為個人應該守禮、國家也應該守禮,你是公國就是公國的利益,你是侯國就是侯國的大小,全聽天子的。這樣合理、無欲無求的天下,要武幹什麼?所以在儒家看來,「武」甚至都不是乙個褒義詞,被稱作「武」的皇帝,其實都不是儒家推崇的。

連那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其實在儒家看來都不是那麼完美的。

君子六藝中的射,更多的是對個人素質的要求,有點像現代日本的弓道,重要的是其中的儀式感,是屏息凝氣、集中注意力時對個人意志的鍛鍊,頂多是個人強身健體,而不是「武」,既不是「止戈」的武,也不是「守護」的武,更不是「開拓」的武。

後世的儒更認為「儒」是萬事萬物的「理」,而「武」只是「理」的一種應用,你只要明白了理,「武」是自然而然的小CASE,所以大儒成為軍事家很容易,但是軍事家成為大儒卻很難。

武與仁更是沒什麼聯絡。仁是儒家重要的概念,仁是為了保證絕對的禮不會跑偏的約束,有點像D&D的九宮格,儒家要的是守序善良,理保證了守序,而仁保證了善良。但儒家的仁是需要上位者自發的,而不能是靠武來強制的。

16樓:朱七

在那個時代,是有少數民族入侵的,

孔子對管仲評價非常高,是因為管仲行仁。

孔子最大的理想也是行仁。

孔子認為管仲行仁做了兩個成就,一是齊國的國相,照顧本國百姓的同時還用外交導致幾個國家都不戰亂,這是照顧天下的百姓,為仁。

第二成就就是管仲帶兵抗擊夷狄,孔子認為沒有管仲,他現在就被少數民族統治,這是管仲第二成就。

所以儒家重武,畢竟夷狄隨時可能跑過來搶東西,不和他們幹架不行。

你為什麼厭惡儒家?

hwasion 假如乙個工具不適應現在需要,漏洞極多,且容易被利用產生極其負面的後果.那麼,放棄它有什麼問題?但是,有人自詡X工具流派門人,就是想跳回去把它撿起來,繼續用啊,還忽悠我們說 這個好啊!你說,我該不該討厭?該討厭誰?哦,你說他不是真正的 純粹的 完整的 高階的X工具流派門人哦?哈哈,好的...

你為什麼不厭惡儒家?

樞機2286 不了解儒家,現代之國學教育 傳統教育也不能代表儒家。現代儒家式微,失去了它作為主流思想獲得的資源和人才。這樣,我也就不厭惡它。 惡魔笑我 只有不明事理的 錯解 扭曲儒家思想的人,才會說討厭儒家!事實上,所有對儒家的批判所舉的事例,皆是錯解與扭曲。是用自身的錯解 扭曲,來批評儒家思想。注...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儒家?

在黑暗中尋找歸宿 根據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來看,中國的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在軸心期,人的理性覺醒開始關注人而遠離神,並開始建構自己的形上學。儒家的形上學最早最系統的出現應該是思孟學派的儒家心性論,相對於西方塑造乙個外在的上帝而言,孟子把形而上的存在者內化為人的本心或者本性,然後提出了仁 仁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