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

時間 2021-05-05 18:49:37

1樓:很多人

跟這輩子研究了多久沒關係。

俗話說的好: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有些人第一次見就像老朋友;有些人一輩子在一起還像陌生人。

都是緣分。

無數個輪迴帶來的或多或少的緣分。

其實對於佛來說,沒這麼多事,佛是無作人,無可無不可。

所以佛說:願即是緣。

不願意,就無緣;願意,就有緣;

非常願意,就非常有緣;半願不願,緣分就似有若無;

終歸還在你自己啊...

2樓:善無畏

看了寓言故事,東郭先生和狼,

然後被震驚了,覺得這狼怎麼還會說話呢?

太神奇啦。

佛經內容也是這樣的,其中有百分八十的譬喻。

如果信這些表面文字,就入了魔,

如果可以穿透這些表面文字,看到真相,就是破魔成佛。

3樓:納古南無地

佛教有乙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四法印"。印就是印璽,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檔案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關於四法印,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有一段通俗的解釋(《正念》那本書裡的),各位可以對號入座檢測一下:

以下「以下四項真理,如果乙個人完全能夠接受,他就是乙個合格的佛教徒。

即: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如果乙個人認為一切和合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幻性空,證悟不存在與時間、空間及所有能力的場域之中,那麼他就是佛教徒了。

反之:如果你認為,並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你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實在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

對於普通人,這幾段話可能是非常反常識、悲觀、而又難以接受,但是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也是真正想證得解脫之人所必需相信的。了解了這幾條應該就能鑑別很多非佛教的東西或者打著佛教的幌子行騙的人了吧。

4樓:迪迦牟尼

佛教騙錢已經說吐了,不想說了,既然你提到了「佛教經典」,那就從教義上講講。

我認為佛教更適合沒有自控能力的、法律上叫「非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群體來信仰。正常人有自控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只有佛教徒需要一些「因果報應」「六道輪迴」這些東西嚇唬著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效果也不是太好)……

而那些「非民事行為能力人」裡,除去未成年人,剩下的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和智力障礙患者,正常人視他們為「異類」也不為過吧!

如果沒有因果報應,沒有因果輪迴,人就這麼一輩子!就是這團肉,既然就這麼一輩子,你為了好吃好喝,為了名利,你為何不作奸犯科?搶得到就搶偷得了就偷,對不對?

那麼談什麼自控能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對不對?

@內院看門人 為了好吃好喝沒毛病,為了名利沒毛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沒毛病。但是為什麼要作奸犯科我就不明白了?作奸犯科會進看守所的啊!

看守所裡既沒有好吃好喝,又沒有名利,我們不是應該在合法的情況下追求好吃好喝和名利嗎?我們只有不作奸犯科,才能獲得自由之身,讓利益(好吃好喝、名利)最大化啊!

@內院看門人 你以為無神論者為什麼沒有作奸犯科?我已經說過了,那就是:

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

乙個人只有獲得自由之身,才能繼續追求吃喝名利,通過作奸犯科獲得了一時的利益,後面會面臨長時間的牢獄之災!而在牢獄外面,通過合法途徑追求利益,可以讓那些利益伴隨自己一生!你說是一時的利益大?

還是一生的利益大?我估計你也算不明白這個賬……佛教徒也不會有幾個明白的……

為什麼說您是「非民事行為能力人」呢?你看這個佛教追求「智慧型」,反對「貪嗔痴」,但是乙個連「一時利益」和「一世利益」都拎不清的人能有多大智慧型呢?您在沒有智慧型的情況下,硬覺得自己已經有智慧型,可以代表「智慧型的佛教」到知乎來指點江山了,算不算是一種「認知障礙」?

我不是大夫,我沒資格認定您的病情,我希望您能掛個精神科,到醫院好好診斷一下,印證我的推測……

您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難怪需要「因果報應」「六道輪迴」這些東西嚇唬著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效果也不知道好不好)……

5樓:王五

你需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審

1、自己在學習佛教經典之後,煩惱有沒有減少?生活有沒有更加順利?

如果有減少,生活你覺得更好了,那麼你何必在意他人怎麼看你?

如果沒有,你該檢討是你學的不到位,還是依止的法門不適合你。

2、有無令他人覺得你在無端干涉他?

如果沒有,別人圍觀就圍觀去吧,你正好修一修忍辱的功夫。

如果有,你當明白佛教的慈悲不是居高臨下一廂情願的「我這是為了你好」,如不能令對方心悅誠服,應當從自身上找原因,「示教利喜」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來的。

6樓:如是

能夠認識到佛法裡蘊含的清淨智慧型,很難得隨喜讚嘆。

對於一些人對於佛家的偏見,其實就是共性的乙個思維常識——就是對於陌生的不理解的任何東西 ,排斥遠離是本能。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佛法,而是人們對於佛法的無知與偏見。

對於你的對於他人異樣眼光的在意,表示理解,這是乙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你乙個人的心理戰,如何過關需要智慧型與勇氣。

關於佛法,關鍵是實踐即知行合一,切忌把佛法限制於知識哲學的範疇。

佛法入門,可以看占察善惡業報經,堅持誦讀普賢行願品和地藏經。祝修行順利。

7樓:釋迦摩尼佛

學佛何以故

何以故學佛

恩公法宗智

常做如是說

其實不光是題主,乃至大多數信佛之人。

信,不是正信。善,多是偽善。

換言之,你們連門都沒進呢!

正信真善之人,一定要搞清楚「學佛何以故」,「何以故學佛」。

1、學佛何以故

有人生活不如意,經常處在痛苦中,想通過學習佛法給自己減輕痛苦。

有的人學佛為家庭平安、還有的求公升官發財。

還有一種學佛人想通過學佛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求生西方、永出輪迴。

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他們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

總而言之,他們(包括我)都是人,是凡夫,就會有煩惱、有憂慮、有生老病死、有八苦,身心都不得自在。

於是我們這些凡夫,就希望「離苦得樂」。

這裡的「離苦得樂」,是膚淺且片面的。

又為何說,善,多是偽善呢?

因為自私的成分,大於學佛,那就是偽善。

2、何以故學佛

學佛到底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絕對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部論,我也會寫、我也會講,那沒有用處的,那些世間人都會!

把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

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間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

那麼,題主你再想想,你所謂的看佛經帶給你「心的寧靜,和思想的啟迪」,是真還是偽呢?

大多數人犯得毛病,往往會去「選擇法」,只喜歡有利於自己的一面,遮蔽或者無視掉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換句話說,題主為何讀佛經?

因為你覺得「生活紛擾」,懷著這種心態來讀佛經,得到的東西,只是些心理安慰罷了。

豈是正信乎?豈能長久乎?

3、何為正信?如何入門?

出離心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卻說這三界還是挺好玩的!出離心發不起來,修行也就自然談不上。

只有真正地認識到人生的痛苦,認識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認識到生死煩惱時時刻刻在逼惱著我們,你才有可能真正地發起出離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清淨心《地藏經》上講得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罪業是什麼?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由此可知,學佛人他學什麼東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型。

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不會曲解、錯解。

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看經不理解,聽講意思也錯會了。關鍵是在用心。

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對於佛教的看法。

不是自吹,當年鄙人第一次讀金剛經的時候,就生起了出離心和清淨心,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你們呢,連佛法的門都沒進呢!就在那門口,一直徘徊,還沾沾自喜。」

何喜之有?何樂之有?

佛教如何看待炒房者?

能依 佛教提倡普度眾生,慈悲濟世,自利利人,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炒房者,為了一己私利,哄抬房價,於眾多普通老百姓不利,有違佛教的慈悲濟世之心。 金魚 佛教講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只因無明遮蔽佛性才會輪轉生死,何為無明,貪嗔痴慢疑。炒房者,動機是貪,不滿足是痴,交易中獲利不及預期或發生爭執會...

如何看待巨乘佛教?

降伏此心 曾經我覺得有些巨乘人挺過分,操著侮辱人的句子,講著那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口號,我生氣過。後來,當我看到我的舍友 乙個沉迷於遊戲沉迷於huang色,成天逃課逃班的人 在知乎 在微博 在遊戲中大喊口號,說的頭頭是道時,我突然覺得沒必要生氣了,也氣不起來了。我想,無論什麼乘,無論什麼教,過好自己生活...

如何看待佛教斂財行為?

給我小魚幹 來 招呼信徒們靠近 我好不容易出了個家,當了大師。對。我還得拉攏ZF,對。還得打著普度眾生的牌子,對。還得看宗教事務局和旅遊局的臉色,對。我不成了體制內的韭菜了嗎?那你要這麼說,出家當大師還真就是韭菜。就這,多少人想當這種韭菜還沒這門子呢!我問問你,我為什麼出家當大師?我就是懶得要死,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