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死亡是種美學體驗?

時間 2021-06-01 20:13:58

1樓:番茄蛋

我試著說一說吧。

可能體驗這個詞容易產生歧義,大概與哲學中很多翻譯有關係吧。

自然中如此多的生物,只有我們人類被賦予偉大的理性,這讓我們能夠認識死亡。

天上的鷹隼,水中的游魚,他們的生存依賴者自然賦予的本能,即便在死神來臨時,這些動物會預料到歸期將至,但在我們看來,他們是不了解死亡的。但人類則不同,我們可以想到原始的人類見證了那麼多同胞的離去,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生命總有一天也會抵達終點。從此,死亡成了人類永恆的隱痛。

因為我們活著,就是在一步一步的逼近死亡,當死亡來臨之時,時間的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就都不過是虛無了。所以人們暢想著永生不死,但如果得到了不朽的生命,我們便得永遠在這世界上漫無目的的遊蕩,總有一天,我們走遍了人世間的每乙個角落,在這個時候,永生似乎成了永恆的夢魘,死亡又是一種何其甘美的解脫,即便神賜予我們全知全能,我們生命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從美學的角度講,人的死亡便是悲劇,每個人無論生前多麼偉大或卑微,多麼富有或貧窮,都逃不出這生命的輪迴。就如同古希臘人鍾情的命運,無論我們如何拼命去抗爭,卻終究逃不出命運的掌控,這就是死亡的美。

莊子的老婆死了,莊子鼓盆而歌,說」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我們人類的生命,恰如這晝夜交替,四季更迭。我們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去,誰又能肯定死亡便是生命的終點呢?

也許生並不是獲得,死也未必是失去,難道活著就比死亡更有意義嗎?也許未必。

至少從現在的歷史來看,還未有哪個生物能夠逃得了死亡的幕布。縱使是莊子口中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它就能夠永生嗎?

從現實一些的角度來說,人的生命太過短暫,死亡掐讓我們體味到生命的意義。當我們終於叩響死亡的大門時,回望這一生,縱有不捨、縱有眷戀、會感到悲傷、會感到不甘,即便死神露出他猙獰的面孔時,即便會拼命掙扎,但終究能夠放下一切,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去拉開那扇幕布,這也許就是死亡的意義吧!

個人愚見,讀的書不多,若有錯誤描述,希望大家指出。

2樓:

因為死亡可以是主動迎接的,自主選擇的?但是疾病總是被迫的?

死亡成為一種美學體驗,被書寫出來,往往是書寫者想要表達一種和死亡類似的感情或者體驗,大約是作者本人經歷過的,比如孤寂,或者靈魂上的飛公升。畢竟真正通過死亡來找尋美感的正常人實在不多。

其實我覺得疾病和災難未嘗不可以成為美學體驗。主要是和體驗者的心態和感情意志有關係。但是把疾病和災難中書寫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感情集中和凝練的表達出來,可能就是死亡這種誇張的形式了吧。

死亡是種什麼體驗

表面善良 媽耶,知乎給我匹配的都是些什麼問題?還是認真答一下吧。雖說答主有幾次被搶救的經歷,只不過每一次都接近死亡罷了。一次缺鉀血症導致抽搐休克 一次喝酒酒精過敏休克昏迷 一次頭孢過敏抽搐脫力心慌 幾乎每次都被救護車拉到醫院開始長達我也不知道多久的搶救。我反正一直是生命不息作死不止,在死亡邊緣不斷試...

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個我知道。我的親身體會,自殺,把頭撞向大樹。一瞬間 如果不多虧我姨丈的幫助和醫院的全力救治,我早已死了,不能在這裡繼續我的文字創作了。自殺並真正地死掉了的感受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個很簡單的比喻 人生就像是一台電視機,裡面充滿了各種顏色 香味 聲音 觸覺 都很精彩,但這台電視機熄滅了。就像曾經有位知友...

瀕臨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心隨雲動 半夜起來上洗手間突然暈倒,頭重重的砸在洗漱台上,滿地都是血,沒有任何意識,就像睡著了一樣,不知躺了多久,睜開眼睛自己起來穿好衣服,然後去醫院,有那麼一瞬間,感覺哦,原來死亡就是這樣 沒有感覺 前年我得了心內膜炎,急性心衰,聽說犯病的時候我臉一下就青了,嘴是紫的,人一下一下抽的特別厲害,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