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是否經歷過佛教所說的「頓悟」?

時間 2021-05-05 16:24:34

1樓:無相之相

題主你好!追尋頓悟的感覺,只不過是你的執心在作祟罷了,佛教講究不執著,看來你還真是個初學者。

所謂頓悟,也是要在之前多生累世的修行才能得到的,說是頓悟,其實還是一步一步修上來的,佛法是一步一步修的,沒有捷徑,說佛法是這樣,但是世界上種種技術、絕活兒,哪個不是這樣的道理?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空中樓閣又豈能安立乎?

所以,學佛就要有這樣的意識,念一聲佛,得乙份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世間萬事都是乙個道理,沒有捷徑、沒有特例,你看人家成就很高,那也是人家一步一步修上來的。

在這,我推薦樓主,念佛修道,念一聲佛,得乙份功,實實在在的壘磚頭,不要去和別人比什麼,只要老實念佛就行,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大道至簡」,念佛這個法門是最妙的了!

2樓:David Chiang

聽您這樣說,當時頓悟的應該類似於:

凡事不須太計較。

因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大致是指:

做任何事情,不會要求交換條件。

如果做一件事,需要「有條件」才去做,那就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難免就會:畏懼,妄語,綺語……

舉個比較實際的例子:

例如照顧小孩。

照顧自己的小孩,通常不會先跟孩子談條件。

但是,身為保姆則不同。的給工資呀!

然而,佛經裡面所說的「開悟」,卻不是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是當下自證:

我生已盡,焚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求後有。

3樓:護法居士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

菩薩云何逮寶曜時。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

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型業。爾乃逮得寶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

諦聽義旨思存心懷。是為智本。

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

觀察分別是為智本。

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

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為智本。

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

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

奉平正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

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

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

閒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

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

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

識一乘道而不違舍。是為慧業。

專修憺怕而普觀察。是為智本。

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

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

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

篤信道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

度於一切諸所掛礙。是為慧業。

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

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

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為智本。

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

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

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為慧業。

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

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

奉四意斷令捨根源。是為智本。

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

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

已無所行而遠神足。是為慧業。

習化五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

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

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

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

分別諸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

合集由路勇暢無滯。是為智本。

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為慧業。

明識苦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

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

諷誦經典識其句誼。是為智本。

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

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

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

於受音響而無所著。是為智本。

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

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

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

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

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為智本。

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

觀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

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

聞於經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

曉了義理知其正歸。是為慧業。

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是為智本。

分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

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

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

聞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

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

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

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

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

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蓋哀。是為慧業。

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

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

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

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

明識法身而無所猗。是為慧業。

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

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

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

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

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

舍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

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為智本。

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

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

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

若有所聞覆疏其議。是為智本。

與諸世俗無所覆挍。是為慧業。

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

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

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為智本。

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

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

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

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

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

曉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

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

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

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

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

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

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

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

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

若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

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

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

其已行成坐佛樹下。是為智本。

所當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啟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掛礙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是則為智本

殷勤得聖慧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是則為智本

設舍一切塵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淨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敕業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是為慧之業

不嗔得盡慧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則成無放逸

4樓:CKL gz

這種感覺很好找。去猜謎語,一直猜把自己不懂得謎語自己猜上三天三夜,然後才讓別人把謎底告訴你,馬上有你需要頓悟的感覺了。然後隔上三天,又去猜謎語,三天後又可以享受覺悟的感覺了。

然後又隔上三天.......

有人真的經歷過頓悟的瞬間嗎,並且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的?

紫木 我悟到了,哈哈,人性為何如此,人也是有規律的。再強的人終歸是人而已。往後不會因為社交而恐懼,人之所好,人之所厭,皆是規律。不論其身份地位如何,終究逃不出人性的規律。為何說人生如戲,所有的事物都和人對接。教育缺把人性這門課抹除,才會導致人在生活處處碰壁。終歸是想要培養實實在在的單純的 人 其想法...

藤蔓一詞的讀音是否經歷過更改?

夢羽靈泉 我記得小時候學到這個字應該是在 我的戰友邱少雲 之中 其中的詞是 蔓延 另一篇課文是 愛蓮說 中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這兩個詞中,蔓都讀man,因為都是動詞 所以小時候我們對蔓這個字的第一印象就是讀man 賈平凹的 醜石 中也有 枝蔓上下 用法同於 不蔓不枝 故也讀man 於是小時候我們以...

請問經歷過初戀之後的你們,再遇到喜歡的人(非特別特別喜歡),你們願意將就嗎?

正在經歷初戀 但想起一些話 我最初面紅,到最後雙眼通紅,再幼稚還是覺得戀愛如夢。我步步都回頭,山是故人眸,柳是纖纖手,遇你之後步步都難走。Never settle. 乙隻傻秋 瀉藥。對於我來說,跟有沒有經歷過初戀沒有關係,我不會有 好像喜歡,有點喜歡,挺喜歡的,特別喜歡,最喜歡 這種分級。我只會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