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死亡之後自己意識的消亡

時間 2021-05-06 09:11:33

1樓:寧國一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生」的狀態是不同的,所以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沒有所謂對死亡的「正確」態度,如果非得定乙個正確的標準,那麼「坦然」就是「正確」。

如何才能「坦然」呢,說一句可能惹來爭議的話:你覺得在「適當的時候」你「應該死」,那就是「坦然」面對死亡。很多人自然會質疑:

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樂觀的面對生活,享受生活,怎麼能認為自己應該死呢?請注意是「適當的時候」,而不是「馬上」。

我認為,人生就像欣賞一部戲,如果你很投入的看戲,無論情節是喜是悲,你都會願意繼續看下去,而不希望戲劇馬上收場,可是戲劇是不可能永遠也演不完的,也許在你不斷期待劇情的時候,希望戲劇永遠也演不完(就如同你在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打算的時候,希望永遠也不死)。然而理性地思考一下,戲劇無限的發展下去,必定會味同嚼蠟,人生無限的發展下去,也會失去意義。所以戲劇應該有乙個結尾,人生也應該有乙個結局。

人生同戲劇不同的是,你沒有辦法準確的判斷你的「人生大戲」何時落幕,但通過努力,你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控制它的長度(比如通過愛惜身體、通過注意安全,把它的長度大致的控制在幾十年到一百年),但有很多意外情況你是不能預知的。因此只要你讓生活變得充實,每天都不白過,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死亡降臨,在死之前,你都欣賞到了一部好戲。

但戲劇在伏筆的時候就落幕肯定不是完整的戲,人生也要有乙個為劇情發展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當然最好不要死掉,但人完全可以在「準備階段」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樂趣,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也可以不斷為後面的「好戲」做準備,這樣即使英年早逝也不留過多的遺憾,即使長命百歲,也會好戲迭出。

人畏懼死亡的另乙個種原因是:死亡意味著記憶結束,無論你前面的生活多麼精彩,死了之後都不會留有任何回憶,既然無論生活好壞,最終都要忘記,為何還要追求幸福呢?這是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的原因。

我認為,人生之路雖然只能走過一次,但路上可以留下腳印來引導後人,如果腳印留得很深,可以留下很長時間。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們感嘆「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跡」吧。所以要讓自己留下一些腳印,就盡量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固化下來。

君王將相可以留下宮殿或陵墓,貞潔烈女可留下貞節牌坊,但對於我們今人來說,這些不過就是一些供人遊覽的景致而已。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人的精神。

說了這麼多,也許只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慨,可能不會對所有人都有用,但畢竟也是我自己想法的一種固化,就當它是我自己的「貞節牌坊」吧

2樓:伍零貳

大概就是像電腦還在執行但是卻被強制關機一樣的感覺的吧,大腦已經無法下達指令,面對的是一種overwhelming irresistable force?不一樣的是人一關機就不能再重啟了。

死亡之後人的意識還會存在嗎?

世界三大宗教告訴我們,人死後會繼續存在,在天堂或者地獄。一些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人死以後不會有意識。科學界存在兩種推論。有人根據量子理論的詭異現象,推論意識可能會繼續存在於宇宙之中。 大貓貓 我猜死亡後可能會有一種存在代替意識而存在,而不是說死亡後還有意識。普通的物體和生命比起來,總覺得少了乙個什麼,我...

如何面對自己最終將會死亡的事實

Anthony wu 如何面對明天要考試而我沒複習過這個事實?先把星戰7部全部看一次再想吧。破罐子破摔,開心最重要。活在當下,每一天都要當最後一天活。 李松雪 18點的北京紫外線格外強烈,年輕的人們行色匆匆想極快的躲到室內,兩個老太太坐在路邊看著夕陽,像是在曬太陽,我從他們身邊經過,偶然聽到他們的對...

大家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小孟 學習古人,尤其是古埃及人,向死而生,死是另乙個生命的開始,不管這是真的還是一種安慰,反正要懂得生命的重量,要善待活著的生命,不要以殺戮為能事。 泥潭裡的金魚 死了就死了,好似大地白茫茫一片,放得下就是了。也許之後就是塵埃,彷彿只是睡過去而已。現在嘛,好死不如賴活著,以後該死的時候求個了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