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存在剝削關係,那麼資本家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剝削關係嗎?如何論證呢?

時間 2021-05-06 07:05:46

1樓:婢女法學

當然存在,連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和法學理論,都將壟斷企業的高定價,低質量等行為定性為剝削性濫用行為。這就是乙個如何定義的問題,而非論證的問題,畢竟事實已經擺在了那裡。

剝削,在我看來,就是利用支配性權力,剝奪他人創造的價值,剝奪他人應得。不侷限於勞資關係中。

2樓:趙剛

當然是存在的,舉個極端的例子:災年裡楊白勞為了向黃世仁買一點公尺不得不借了一輩子都還不清的高利貸。

以常理度之楊白勞應該是被嚴重剝削了吧?

不過也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楊白勞剝削了黃世仁:災年裡的糧食其邊際價值是極高的,完全抵得上楊白勞的一條命,楊白勞居然僅僅用一點錢就買到了,甚至已經佔了大便宜的楊白勞還試圖賴賬,這是對良心地主黃世仁的紅果果的剝削啊。以上觀點是某些學經濟學的大V給我的科普。

雖然我覺得不對,無奈非專業人士,隨便怎麼反駁都會被人說成:立場先行,輸出情緒,不學無術,懶漢的藉口,等等等。

3樓:UFO

個人觀點:資本家剝削的主要物件是廣大的消費者,工人是次要的。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資本家利用工人生產商品賺取利潤,拿走大部分利潤只留一小部分給工人,是榨取了工人的勞動果實。再延伸到消費者,比如一件成本是一百塊的商品,賣價一千,商家賺了900。這憑空多出來的900是要消費者來支付的,消費者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是消費者通過勞動得來的。

如今商家利用這成本一百的商品換取你價值一千的錢(勞動果實),這算不算是一種變相的剝削?

4樓:Donion

你一天工作12個小時,生產出一部手機,資本家給你發3000塊工資,沒有五險一金,不保障你生活,你用這點錢去養一家老少,過著緊巴巴的生活,然後手機他賣6000塊,然後豪車嫩模。為了混口飯吃,你繼續選擇加班加點,就一直被剝削。剩餘價值很神奇,實際上就是無償占有你的部分時間和自由。

5樓:chenc

所謂剝削,是指分配環節的不合理。

資本家和消費者之間,是通過交換進行再次分配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必然存在剝削,因為我們做不到絕對合理。由於資本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所以剝削一般體現為資本家對消費者的剝削。我們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剝削,不能容忍較大程度的剝削,所以我們要反壟斷,要保護消費者權益,這些法規制度就是防止資本家對消費者的過度剝削的,這些法規制度的存在就證明了這種剝削關係。

6樓:高志剛

只能說些雲山霧罩不著邊際的話了。

點個醒,大部分人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預設以為這個消費者是指的領錢的工人。

這符合《資本論》中的一部分邏輯,但是由於《資本論》本身的不完整,所以即使如此,也無法用來指導現實世界。

「消費者」本質上不是指帶拿「拿工資消費的工人」的,即使以《資本論》的理論推導也是如此。

請看清本質。

「消費者」本質上就是「消費掉產品」的「事物」。

如果你聯絡到現實生活,想想看,是「基建」,「戰爭」,「填海」消費掉的「產品」多,還是你每天吃幾根鹹菜消費的「產品」多?是坐私人飛機去巴黎喂鴿子的抑鬱青年消費掉的「產品」多,還是你每天在網上發帖消費的「產品」多?

把牛奶倒進地溝裡,那麼「地溝」就在這句話裡扮演了經濟上的「消費者」。

很多人的消費力(指人生消費掉的產品數量),還不如上面說的地溝。

「消費者」花多少錢買產品,是另外乙個問題。

「作為領工資的工人的消費者」必須花更多的錢買產品,其根源是他們的「工人」屬性,而不是「消費者」屬性。

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中,「領工資」和「消費」可以構成乙個迴圈,但是這是它的「巧妙之處」,而不是「必然之處」。

順著這個迴圈走,就意味著你要提高工人工資,讓他們消費力越來越高,然後讓它們的「消費」來主導「生產」。

不使用這個迴圈,你仍然可以使用其他的迴圈,比如:「壓低工人工資,提高稅費,然後由控稅人替代交稅人進行消費」。

這也「可以」構成迴圈。

這個迴圈下的「消費者」可不那麼弱勢了。但是這個不弱勢,即是因為它是消費者,也是因為它是控稅人。

所以啊,想清楚啊,也要問清楚啊,你腦子裡浮現出的「消費者」到底指的是誰?

然後再問問自己,題目中這個說法是不是沒有問的必要,或者說,問錯了方向了?

不停地給「消費者」這個定義打補丁使其限定在「拿工資的人」的論述,在其他答案裡看了好多,基本上就是初中高中課本那一套。

某殘缺理論害人不淺。

就憑你,領了幾千塊月薪,也想姓「消費者」?

別拿你的終身收入去挑戰真正的「消費者」的零花錢了,好不好?

7樓:矽基生物

舉個例子,整數分奇數和偶數,你問我奇數和負數是什麼關係?這不是搞笑嗎?

【】和{}是對生產和分配過程的劃分,其基本理論」生產力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麵包長的工人每生產三個麵包,其中有乙個作為生產麵包的成本,乙個作為工資發給工人,還有乙個被廠長拿走。這就是生產,是人類對世界的改造。(增加了世界上的麵包)

至於說老闆是發給工人麵包,還是發給工人麵包券,讓工人自己決定兌換哪種麵包,這是無關本質的。

即使麵包券是通用的,A廠發的麵包券可以到B廠兌換麵包,工人還是工人。

8樓:秦佑歌

資本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特殊的。

消費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它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的生產迴圈,或者說資本周轉裡重要的一環。有乙個重要的結論,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貨幣-商品-貨幣,而後面的商品-貨幣這一過程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這被稱作「驚險的一躍」。這驚險的一躍,指的就是「消費者」購買資本家放到市場上流通的商品,使商品轉化為貨幣這一過程。

當然,這也意味著剩餘價值的貨幣化,只有商品賣出去了,資本家剝削得來的剩餘價值才能最終以貨幣的形式進入資本家的「腰包」,使資本周轉完成,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資本家會發明廣告、推銷、宣傳,賣了命地提倡消費、鼓勵消費、甚至不惜搞消費主義,這都是為了這一資本周轉中最重要的過程服務的。理解了這個,對於虧損的理解也就順水推舟了——那只是資本家剝削來的剩餘價值因為商品賣不出去或者其他原因無法及時轉化為貨幣而已,要注意價值和貨幣是不同的概念。

那麼,消費這樣的過程涉不涉及剝削呢?顯然,我們不能把消費理解成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等價交換,因為很明顯,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雖然你是進入商店,購買了一件產品,但是這件產品從原料獲取到加工、拼裝,到成品、運輸,入店,再到被你購買,中間是經歷了無數人的勞動,當你買一件商品的時候,你是花費了一定數量的貨幣購買了這無數工人的幾秒鐘。

至於剝削的過程,我們開啟高中政治選修2,可以看到對於剩餘價值的攫取,有這樣的描述:

商業利潤是工人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簡單畫一幅圖容易理解:

消費者在向商販購買一件商品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向資本家以貨幣形式支付他從本工廠裡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當然,為了賺錢,負責販賣商品的小資產階級也會賺一定的「差價」,這部分差價本身亦屬於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但是與資產階級攫取的剩餘價值相比,實在是太小太小,因此,這部分既間接參與剝削,但又不是剝削主體,也不被它人剝削的群體被稱作小資產階級。

消費者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資本家,但是最主要依舊是以工人為主體。每個工人即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所以,工人階級在被本工廠資本家剝削的同時,也通過承擔其他資本家的剩餘價值貨幣化而被其他資本家剝削。總的來看,就是工人階級整體被資產階級整體剝削。

所以高中政治選修2在章節最後提出了這樣乙個問題:

雇傭工人所受的剝削僅僅來自他所在的企業嗎?

雇傭工人僅僅反對他所在企業的資本家,能夠擺脫受剝削的地位嗎?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想要學習mks主義的人思考。

9樓:英特納雄耐爾

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是勞動剩餘價值,而消費者購買商品則是等價交換。剩餘價值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而消費則是交換過程。

商品的等價形態,不包含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所以,我們雖然知道金是貨幣,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但我們仍然不知道金10鎊的價值是多少。像其他各種商品一樣,貨幣也只能把它的價值,相對地表現在他種商品上。

它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規定的,並且是由包含等量勞動時間的他種商品量表現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交換過程》

在商品的交換中是不存在誰剝削誰的剩餘價值這一說法的,商品的交換是等價交換

資本家和消費者是兩個不同種類的概念,消費者可以是資產階級也可以是小資產階級當然也有可能是無產階級。

但是作為資本家的消費者而言要比作為無產階級的消費者而言更有優勢,資本的目的是增殖最終是要把商品賣出去才能完成這一任務。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商品過剩是必然,這就形成了貨多不值錢以買家為主體的市場地位,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有錢就是大爺。

總結起來就是資本家和消費者之間不存在剝削關係,如果看似存在剝削關係則是因為消費者有無產階級這一身份,其本質還是資本家對無產階級的剝削所造成的這一現象。

10樓:lymim lee

工廠生產一台電視,出廠價是1000元,其中你的勞動在其價值中大概佔5元,工廠乙個月生產並銷售了2000臺,其中你產生的價值形成的盈利是10000元,但是老闆只給你發了2000元。

這就是剝削。

剝削指資產階級以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購買勞動力的行為,最終會導致工人所創造的價值中的一部分最終合法的被資本家占有的行為。

買賣雙方的交易行為難以套用上方的定義,首要一點就是不存在「購買勞動力」。

所以,在正常的市場活動中,消費者買貴了叫打眼,買便宜的叫撿漏。

在不正常的市場活動中,商家通過操縱市場,以較低代價大量占有消費者的個人財產,這叫掠奪。

都不適合叫「剝削」。

11樓:Karl Marx

「當廠主對工人的剝削告一段落,工人領到了用現錢支付的工資的時候,馬上就有資產階級中的另一部分人——房東、小店主、當鋪老闆等等向他們撲來。」

12樓:社會主義接班人

首先,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剝削」。剝削就是無償占有你的勞動成果,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就是通過私有制使得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從而實現了對無產者勞動的無償占有。

商品交換,只不過是勞動產品在市場上換得貨幣,進而進行再生產實現資本的「自我增值」。

13樓:蘿蔔絲先生

消費者是資本家的上帝。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賣出去才能掙錢。不過,儘管消費者是上帝,資本也沒有少坑害消費者。道理也就是為了掙錢

資本家和打工人之間存在知遇之恩嗎?

不曾 資本論第一卷第八章就已經指出了,資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資本,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就是繁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不變部分既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而且資本家並不一定是 人 他們可能是乙個機構,乙個階級。馬雲這種可以被稱為資本家代表,例如他說996是福報,某種意義是代表他身後的資本家群體...

簡單描述企業家和資本家的區別?

已重置 南方叫屁股,北方叫腚。前者讓人覺得文雅,後者覺得不那麼文雅。同理,企業家和資本家的叫法也是為了達到混淆視線的目的,假的真不了,因為腚終究是腚。 Nostalgia 資本家不一定是企業家,還可以是典型的企業 Corporate 以外的以資本為生產工具的其他人,例如各種從事資本投資的 而乙個企業...

如果禁止資本市場的競爭,資本家還會剝削工人嗎?

NekoFlan 這種情況下的資本家可以改名官僚或者貴族,資本市場可以認為是國有化 國家機器和官僚系統會造成比之前自由市場更殘酷,更不人道的剝削 因為在自由市場中若勞動力供小於求,資本家為了獲得勞動力會一定程度提高工人待遇,現在由於禁止資本市場競爭,勞工也就不可能選擇就職的企業 否則仍然會存在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