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寂寞在當前社會是否應當是學者的一種美德呢?

時間 2021-05-31 20:42:28

1樓:平哥

在這個「後現代」的物慾時代,任何恪守寂寞(通常也恪守貧寒)的人及其行為,都是不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崇尚的。所以是人被時代裹挾。

「壞」的從來不是「人」。在歷史的視野下,人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了。

「壞」的是貪欲、嗔念和痴心。

而能對抗這些「壞」的東西,大約可以稱為美德。

拾金不昧,是戒貪。

與人為善,是戒嗔。

拿得起放得下,是戒痴。

做學問的人,本是最容易做到這些的。所以會有這許多恪守寂寞的先賢。

愈難做到,那麼對於做到人來說,就愈是一種美德。

2樓:培里

沒有一種美德叫作恪守寂寞的,如果你知道什麼是美德的話。可見這是乙個偽問題。

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在今天的中國是現實意義的。這只要看看今天的學術腐敗能達到什麼程度就知道了。提出這個問題,大概就是在毫無希望中,還想著有點希望吧。

這個國家,真的是沒救了。

新增對羅心澄的回覆:

羅心澄為澄清主貼問題的語義而提出的兩種表述::1、「乙個好的學者是否應該恪守寂寞?」;2、「是否只有能夠恪守寂寞的學者才能用『好』來評價?

」,我以為,第乙個更貼切主貼問題的本意。主貼問題是:「恪守寂寞在當前社會是否應當是學者的一種美德呢

」它並沒有問是否只有恪守寂寞才是具有美德的學者,或者才是學者的美德,所以第二個表述離題了。

我前面提到,並沒有恪守寂寞這種美德。現在需要補充一句:這也不會是學者的美德。

這裡需要做語義分析的應該是「洛守」和「美德」。所謂恪守寂寞,其實是指耐得住寂寞,也就是不功利,或者說是不為錢、不為權、不為利所動。進一步說就是,學者應以學術研究為己任,功名利祿不應成為學者做研究的目的。

概言之,學者的美德是為真理而獻身。

3樓:

當自己所從事研究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時,完全沉浸其中就根本覺察不到寂寞,興趣本就是最忠誠的陪伴。

由此,寂寞一說即不存在。

至於美德,贊同@笑道人 對於評價職業來說,能夠良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對於評價從業人員是否優秀的美德

4樓:笑道人

蟹妖。美德的評價,早已過了靠職業和形容詞結合來簡單評價的年代。

同樣在人類的美德中,對單一職業的美德要求,也早已不應是人所共識的事情。

例如淳樸和農民,勇敢和戰士,例如寂寞和學者。

做學問的人有很多,清貧寂寞但是毫無貢獻的人一點不比富庶通達但是學術上卓有成效的人少。

對於評價職業來說,能夠良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對於評價從業人員是否優秀的美德。而不是其他人提出的各種「要求」。

而且還是那個觀點,美德既然只是道德評價中的一種,那就不要隨便拿來律人。道德只合拿來律己。

父母給孩子說「對不起」在當今社會是否正常?

常成卡通 不管任何人,做錯事就要道歉。這是乙個不變的道理。父母做錯事,孩子道歉,沒什麼的啊 不道歉的原因,可能在於父母怕丟了權威和面子吧。 蚊飯 個人覺得既然現在倡導父母在做錯時可以大方承認並道歉,就說明當下還是有不少父母因為從小的成長環境 個人的價值觀 以為在孩子面前要保持權威就不能犯錯等等原因,...

在當前社會中愛情和金錢哪個更重要?

橘橘 金錢更實用,但愛情更銷魂。金錢很實在,不會無故消失,除非你不會理財。愛情很飄緲,真愛難求,永恆更是奇蹟。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金錢,部分人有類似愛情的關係。沒有愛情覺得空虛,沒有金錢活不下去。其實很多人既沒有多少金錢,也沒有堅定的愛情。如果能讓我選,我寧願選永恆的愛情。可是事實上愛情根本抓不住,...

文學和藝術在當前社會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zzzz 和過去的宗教一樣,自欺欺人,精神享樂主義的海市蜃樓 文學藝術不重要,一點用都沒有,反作用於人類的發展,是人類早期或者說生命早起趨利避弊所產生的錯覺,在人類有了意識之後被無限範化,人類不應該應該追求生命的本質而不是生命的創造物生命的錯覺 文化就是人類發展的副產物,和宗教是一樣的 纏中禪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