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城市道路設計是方的呢?如果全改成「三叉口」會不會更好?

時間 2021-05-31 04:23:39

1樓:woody

1.方格路網多見於系統規劃的的城市

2.方便測繪和施工,充分利用空間,適合建築排列布局,易於空間設計3.易於形成方向感

先想到這些

2樓:

城市道路的設計的功能需求,城市道路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以及市民的交通行為習慣。個別地段使用三叉口確實可以優化交通布局,但整體三叉口布局存在很多為題:城市的規劃、主幹道快速路的布局、指向性...

3樓:bedworm

十字路口更優:

1. 方向性。十字路口對人的指向是最好的,你心裡可以明白大致上往哪個去到你要的目的地。三岔口就暈了。

2. 交叉口通行能力。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要是由車輛衝突點(通俗說就是車輛行進方向不同,路線交叉的點)和交織點(通俗說就是雖不交叉但由不同車流匯入的那個點)的數目決定的,特別是交叉點。

單純看乙個三岔口和乙個十字路口,三岔路口佔優。這也是前面有些分析認為三岔口好的理由。

但是在兩個路口一起看,特別是距離不足夠大的時候,交叉口的之間的路段會特別擁擠,導致整個系統的效率嚴重受影響。

4樓:古陶

也可以從城市中地塊的開發角度解釋:

交通規劃一般以上位的城市規劃為基礎,而中國的城市規劃,不論是建國後照搬的蘇聯城市規劃模式,還是改革開放後引入的美國的規劃模式,都注重對地塊的功能劃分,以不同功能的地塊組合形成某個區域的用地格局是城市規劃中最常見的模式。而不同地塊之間的間隔自然而然也就是市政道路的空間所在。

而地塊的劃分,基於山水地物地貌或者鐵路公路等天然或人工的阻隔外,還有一條就是便於地塊內建築的擺放,自然而然的,方形的地塊最受青睞。。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地塊間的道路以十字形,和T形為主。

在一些新城,如果在前期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地塊的使用和建築的擺放,是可以做到形成Y形三路交叉。但是這要求規劃部門對地塊的使用最非常精確和詳細的規劃,對規劃本身及後期的土地拍賣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一般很少這樣做。

在老城區就更明顯了,地塊、路口形成後,再進行這樣的三路改造明顯得不償失。

5樓:依凡

三岔口道路就是個悲劇,你們可以來大連實地考察一下。大連是丘陵地帶,道路分布很不均勻,導致很多三岔口道路。丫純是個悲劇,紅綠燈一團糟,行人不得不闖紅燈,因為如果你老實等的話,你至少得等5分鐘以上。

當然,也可能是大連城市建設局規劃的不好,但是,真的很悲劇!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流程?

靚仔 因各專案各因素不同所有設計流程也不同,但您可以了解下施工流程 1 土基層處理 路基施工前,應在壓實係數 93 且高程達到設計要求的表面平整土基層上進行施工。2 鋪級配層 將20 60mm粒徑的碎石集料,按比例拌合後,在土基層上攤鋪平整並通過振動碾壓,達到200 mm厚度和要求的壓實度。3 鋪找...

在城市道路設計上,圓盤的通行效率是否比十字路口高?為什麼?

入世即修行 從通行能力 安全駕駛方面,環島遠不如十字交叉,除非環島半徑足夠大,並且至少需要5個車道,這就成龐然大物了,還占地。目前,新建環島已沒聽說了,已建環島正逐步拆除替換為十字交叉,當然除了五叉口 六叉口。畢竟事故率的確是高。現在交叉口彎道半徑過大也遭到猛烈批評,主要是交通流通行能力方面來講的。...

城市道路的限速為什麼是60左右?

Heroin 上幾層回答的基本很全面了。制定這些規範的依據是一門系統工程,要結很多要素的。比較重要的有道路的設計速度,交通流量,交叉口,道路車輛型別,機動車效能,人機互動等,還要做大量的模擬實驗,最終給出乙個規範中的限速規定。當然,實際情況下不是所有城市道路都能達到規範的限速的,很多路段還會設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