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常見的蜻蜓不一定是蜻蜓,是真的嗎?想問一下這句話有沒有問題

時間 2021-05-30 22:42:18

1樓:尹飛

所謂看山不是山,那是哲學立場問題。如果你問句式結構,那麼前面的蜻蜓可以看成集合,後面的蜻蜓可以看成類,這裡有大小和範圍的問題。

2樓:dtclzy

這屬於說者不太嚴謹,聽者可以根據表達意願來修正理解。

嚴謹一些,可以改用一些詞彙來凸顯人主觀上的認識偏差,比如:

平時常說的蜻蜓不一定是蜻蜓。

平時認為是蜻蜓的昆蟲不一定是蜻蜓。

3樓:趙明毅

你形式化沒寫對,自然看著像個矛盾式。

你把【平時常見的蜻蜓】和【蜻蜓】都形式化成X,那句子自然變成了【X不是X】(我就不用模態把不一定寫出來了,這裡反正也不影響),但是你做個精細一點的形式化,

【平時常見的蜻蜓】形式化成X,【蜻蜓】形式化成Y,那【X不是Y】,基本上都是正確的(如果在殊相的意義上,這就絕對是正確的,是重言式)。

以上是簡單的邏輯分析,語言分析就比較複雜了。

【蜻蜓】是個通名,可以將其看做摹狀詞,當然這裡就不具體列舉出蜻蜓的生物學屬性了,簡單的寫一下就是P(x):x具有蜻蜓的生物學屬性,(Odonata種的所有特徵)這裡可以看成乙個屬性的集合

同樣的,可以寫出Q(x):x看起來像蜻蜓,(比如豆娘之類的,很抱歉我生物奧賽學的不怎麼樣,一時只想得起這個例子)

如果P和Q的元素都是「生物」(外延式定義),那從我的直覺來說Q是包含P的。這種敘事下,無非是乙個【科學更加精確描述了自然界】的老故事

但是我們還有另一種敘事。

P和Q都是一些屬性,也就是內涵/性質的集合。

比如說我們把P(x)改為精確的基因判斷(基因為某某情況(誤差多少多少以內)),這個時候科學的敘事就不一定能和日常敘事結合起來了(如同原子層面上沒有桌子一樣)

P中的元素可能是分子層面上的對鹼基對的描寫,Q中的元素則是翅膀多大這樣日常的描寫

這樣日常範疇中的用詞不一定能和科學範疇中的用詞存在對應關係(不過生物學尤其是這種接近古代博物學的分類學內容好像比較貼近日常),就有可能產生著名的主義之爭了(還原/取消/二元論)

了解到我們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平時生活還怎麼繼續?

竹蜻蜓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時候真假並不是最重要的。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也會變,人都會變。順從自己內心選擇,做好自己,活在當下,也許就會簡單許多。 奕可 每個人都生活在謊言中,一些謊言促進生活,沒有必要去計較這麼多,一些原則性沒有被蒙蔽就行,敞開心扉來接納這些吧 什...

藝術一定是高雅的嗎?如果不一定,那什麼是低俗的藝術呢?

阿毛 藝術史就好比中國古代史。低俗和高雅 就好比 壓迫階級的農民 和 統治階級的皇帝 低俗是農民,高雅是皇帝。皇帝統治久了,農民受不了就要起義,等到農民起義成功了,結果他成了皇帝?周而復始。有不少這種造反的藝術家。文藝復興就是個藝術家造反的年代,把神像擬人化本想著是藝術世俗化。沒想到蒙娜麗莎 大衛 ...

如何證明「有紋身的不一定是壞人,沒紋身的不一定是好人,但好人一定不紋身」這個邏輯?

OBserver 這句話自己就矛盾有紋身的不一定是壞人就說明了可能有好人紋身最後最後那句好人一定不紋身就不對了 所以這句話不是乙個邏輯的無法證明 孩子我打掉了 這有什麼好證明的?這個推論本來就不成立 有文身的不一定是壞人 有文身的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壞人沒文身的不一定是好人 沒文身的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