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備奪取西川的行為?(正史,非演義)?

時間 2021-05-30 22:38:08

1樓:WEIWEI1210

奪取了西川也毀了多年積累的名聲,盟友孫權也不會再相信什麼孫劉聯盟,之後孫權對荊州的態度就是直接武力奪取。從此最好的狀態就是三國鼎立各自割據。

2樓:隱霧客

劉璋投曹在前,劉備取川在後。正當行為

劉璋在曹操入荊之後便贈送大批補給兵馬且遣使賀禮在前,劉備策反其使暗入益州在後。正當行為

對了,有人提劉備擋孫權入蜀,說是背信棄義。那麼各位可曾記得呂岱是和誰一起入川的?又是在什麼時候私自退出的?

3樓:玄德已千年

劉備入川在道德上百口莫辯,入川的確是失信於天下人,但是要是因此去抹黑劉備的人品的話,我是堅決反對的。

因為看歷史禁忌思想極端,非黑即白。入川的確是劉備一生唯一的黑點,對於這個瑕疵,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態度,我一向很反對上綱上線,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歷史人物,用聖人標準要求劉備而用野獸標準要求其他政治家的行為。

劉備入川是不得不為,益州早晚要打,他和劉璋的衝突不可避免。不打就是婦人之仁,他一定會為他的退卻付出代價,如果打了就是背信棄義,揹負罵名,但凡是有智商的人都知道該怎麼選擇。儘管劉備入川在道德的角度百口莫辯,但是因此而推翻他的全部和他之前的表現是不可取的,這件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認真研究史料會發現劉備在對待荊州和益州的態度上完全不同,入川一反之前的行事風格。

劉備拒絕荊州而選擇接受劉表的託孤,是因為對劉表的真感情,而有所不為。他的理由是劉表對他有恩,對他很好,故而不能取,單純想著如何為人處世。

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部分人認為劉備是假意推辭試探劉表的真心,但是以劉備的智商根本不需要試探就能看出來。劉表早就防備劉備了,還特別寶貝自己的兒子,就算劉表是真心給他荊州,蔡家也不會同意。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錶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虛偽的推辭之語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史書上記載了這一幕:

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劉琮投降曹操以後不敢跟劉備說,劉備後來知道了大發雷霆,氣得差點殺了傳口信的人,跑到劉表墓前痛哭了一場,大概說了些辜負了他的託孤,心疼荊州之類的話,一點也沒有記恨劉表對他的疑心和猜忌,實為真性情流露。

劉琮投降曹操以後,很多不願降者選擇追隨劉備,當陽十萬百姓主動跟隨劉備逃亡,劉備見此場景,又是乙個不忍: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劉備在荊州的這一系列率性而為的操作,史學家習鑿齒是這樣評價的: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公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Lao)撫寒含蓼(Liao)問疾而已哉!

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所以是劉備以心換心,以真情感動三軍將士,荊州人爭相歸附,願意追隨他的人就隨他同生共死。

劉備在面臨利益抉擇,面臨生命危險時,對人真情實意,不願背棄信義,因而遭受重創,這是真性情流露,也是他人格魅力和政治修養的體現。

劉備堅持的情感、仁義、信義、道義讓他遭受了重創,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感情不適合爭雄天下,人不能沒有力量而空談仁義理想,所以就變得現實了。而龐統的勸導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他就殺伐果斷地做了乙個梟雄該做的,入川以後越來越像個政治家。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奈何?」

統曰:「亂離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古人所貴。若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以為然。

劉備對龐統說的是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顧慮,寬、仁、忠是劉備做大事的原則,是他的道,背離了這個道,他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可按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容劉備有任何猶豫,「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曹操逼得緊,而且孫權也很想要益州。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魏書》:司隸校尉鍾繇求以三千兵入關,外託討張魯,內以脅取質任。太祖使荀彧問(衛)覬,覬以為"西方諸將,皆豎夫屈起,無雄天下意,苟安樂目前而已。

今國家厚加爵號,得其所誌,非有大故,不憂為變也。宜為後圖。若以兵入關中,當討張魯,魯在深山,道徑不通,彼必疑之;一相驚動,地險眾強,殆難為慮!

"彧以覬議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從繇議。兵始進而關右大叛,太祖自親征,僅乃平之,死者萬計。

太祖悔不從覬議,由是益重覬。

《三國志高柔傳》:太祖欲遣鍾繇等討張魯,柔諫,以為今猥遣大兵,西有韓遂、馬超,謂為己舉,將相扇動作逆,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繇入關,遂、超等果反。

《三國志武帝紀》:張魯據漢中,三月,遣鍾繇討之。公使淵等出河東與繇會。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乃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

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

今但可然讚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劉備當時的情況是進退兩難,進則失信於天下人,退則再無緣爭取天下。龐統為了幫劉備解決這個難題,勸導劉備進行通權達變,而不是恪守死板

通權達變,權謀機變是政治家必備技能,曹操最善於此道,劉備也需擁有。

【解釋】: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三國志先主傳》: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

想成為乙個卓越的政治家,首先必需懂得【通權達變】,才能應付詭計多端的國際局勢。

智者【通權達變】,愚者堅持己見。

龐統讓劉備意識到不僅要講仁義講感情,該霸道的時候也得霸道,否則就真的沒有資格爭雄天下了。政治家的成功都要犧牲一定的個人品格,想做君子就不可能成為政治家。

劉備聽了龐統的話以後想通了,可是態度變化得太快,讓龐統都看不下去了,劉備本來就豪放,喝了酒更是瘋得個沒形,這點有點像他的祖宗劉邦: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

雖然歷史上記載劉璋的確有失德之處,有對不起百姓的地方,但也並沒有到活該被討伐的境地。有道之君以有道伐無道之君,此為仁義之師,而劉備不匹配這個條件。

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璋性柔寬無威略,東州入侵暴為民患,不能禁制,舊士頗有離怨。趙韓之在巴中,甚得眾心,璋委之以權。

韙因人情不輯,乃陰結州中大姓。建安五年,還共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反應。

後來劉備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找龐統道歉了:

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習鑿齒曰: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

龐統懼斯言之洩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修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

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雲"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裴松之和習鑿齒批判的是「武王伐紂,載歌載舞,非仁者邪」,而不是入川本身。劉備不該得意忘形,還強行解釋一錯再錯,而龐統雖然讓劉備當眾難堪,可是龐統身為臣子規勸自己的主公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是劉備錯得更多。龐統是覺得自己把劉備給教壞了,擔心劉備黑化,背離以仁義為根基的原則,道統崩壞。

龐統之所以說都有錯,是為了給彼此乙個台階下。劉備錯是錯在得意忘形被勝利沖昏了頭,而非戰略與手段。好在他敢於承認錯誤,態度端正,能夠聽龐統的諫言,及時止醒,沒有滑向反面。

劉備不僅當時認識到了酒後失言的錯誤,而且臨終之時對整件事情還心懷愧疚,終究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劉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

不要單以乙個固定的評價去評價歷史人物,因為人是會變的。劉備早期一直講仁義,想著善良有底線又想出人頭地,不想太自私也不想虧欠別人什麼,然而這很理想化,「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入川以後,劉備思維更加趨向於政治利弊,而非仁義本身,後來關羽死了,他又回到最初的真性情狀態。他講仁義的時候沒有發達,發達的那段時間跟仁義無關,可是劉備認為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並沒有覺得為了發達而不講仁義是正義的。

評價劉備入川本性暴露假仁假義的人,都從入川判定了劉備的本質,認為他本就是乙個非常厚黑的人。實際上,除此之外的很多事情,比如攜民渡江,白帝託孤,刺客不忍,怒而興師,糜竺黃權的事等等才是劉備本性的體現。很多人本末倒置,抓著點細枝末節當做是根本,盯著別人的黑點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總之,劉備入川是乙個符合戰略,政治家,梟雄的行為,不是乙個仁義的行為。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劉備假仁假義,不能代表他的本性。劉備性情寬厚,仁而愛人。

在劉備猶豫是否取下西川之時,是誰的勸說令其下決心?

矢志於北 應該是張松,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張松之死。三國志先主傳 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 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 卓膺勒兵向璋。本來都是暗地裡談的事,突然...

如何評價奧萊報公開倒梅西的行為?

曼陀羅 他們只看到阿根廷輸掉了世界盃決賽,卻無視這是24年後阿根廷首次闖進決賽,已是重大突破。美洲盃同樣如此,沒有梅西的巴薩只是乙隻普通球隊 而沒有梅西的阿根廷可能連普通球隊都不如,世界盃小組賽對伊朗這樣的雞肋都要依靠加時時梅西的世界波。看看阿根廷所謂的豪華鋒線,強烈懷疑阿圭羅是去打醬油的,伊瓜因發...

如何看待郭川妻子籌款的行為?

謎語人 社會公益資源是有限的,就這麼一瓢水,潑在不該潑的地方,別的地方就會真的無法援助。我見過乙個眾籌,湖北的一家三口家裡有飯店有房有車,違規出車禍了,父母雙亡,只剩個孩子重傷。孩子由其直系親屬照顧,上面有爺爺還有幾個叔叔,他們總共花了不到兩萬八,就發起眾籌了,眾籌30萬。在我看來簡直是無恥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