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既然只能約束自己,無法強加於他人,而往往別人才是導致自己利益受到侵犯的原因,那道德還有什麼用呢?

時間 2021-05-11 20:50:56

1樓:南洋

在某國某市圖書館發現根本沒有乙個佔座的,起先驚嘆該地國民道德素養之高,他們知道佔座是嚴重浪費公共資源的行為,後者才看清閱覽臺面上豎著的標識---無人照看的物品二十分鐘後會被工作人員收走!

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能有效地優化社會整體利益。當此等管理機制下人的行為已成習慣,我們通常稱之為有了「道德」。

」道德「是有用的,其最大功能是降低管理成本,公共圖書館不需要增加人手和額外成本去清理佔座物品。

2樓:不要命的皮卡丘

你的結論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僅佔座一例,並不能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道德只能約束自己,無法強加於他人。」,所以你的道德無用論並不具備可推廣性。

在一些情況下,道德是可以通過群體規範來強加給他人的,不遵守道德規範的人回受到群體其他成員的懲罰。例如,圖書館裡大聲喧嘩很可能會被暴躁老哥揍,飯堂插隊也會讓你成為眾矢之的。

另一方面,遵守特定的道德規則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長期關係的基礎,例如甲與乙本來是朋友,但假如甲總是做損害乙利益的不道德行為(背後裡說乙的壞話、勾搭乙的老婆、故意不叫醒睡過頭的乙,等等),那麼乙肯定不會再把甲當朋友。

3樓:屁股也能想問題

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無處不在,是客觀事實。但是你仍然無法證明道德是沒用的。因為同樣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你這一生中,「絕對」能遇上講道德,有修養的文明人是一定的,所以,道德當然是有用的。

只是你焦慮和關切的物件、方向錯了。你應該問的是如何才能令道德深入人心,成為人人認可的信仰。你遇到的情況,說明你運氣不是很好,你在糟糕的地方遇見了糟糕的人和事。

為什麼大家都想入名校?因為那裡有更好的教育和環境;為什麼人人都渴望住高檔社群?因為那裡有涵養、有文化、夠文明的成功人士居多;為什麼都想到上流社會去看看?

因為那個圈子裡就很少有你講的那種人;為什麼很多人都願意往城市跑,而不是在鄉下呆一輩子?因為城市就是比農村各方面都先進,發達。所以,這世界是有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好地方的,也有髒亂差,人心骯髒險惡的一面。

人本能都不想呆在你講的那種環境裡遇到你講的那種人。但是社會正在發展中,只能講我們國家很可能忽視了道德教育和大力弘揚的意義和必須,以及推廣工作的範圍力度還不夠足量,所以目前就只能是這麼個狀況了,還任重道遠,但距離理想世界,只會越來越近,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當然是應該和必須推崇人人有責的,但現實狀況乏善可陳。

所以,道德暫時只能進駐一部分人的內心。道德當然是構架理想世界最基本的必備要素之一,那是毫無疑問的。

4樓:包羅永珍

這種東西只是套在野蠻的人類的一件衣服,人性本惡,人們如果都承認它的話就都會穿著,這就是他的約束作用,如果人們不承認呢,那麼它也沒有什麼用,就像你說的別人導致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不過現階段還是有用處的,比如減少圖書館內大聲喧嘩之類的

當今社會是應以道德約束為主還是法律約束為主?

小圓餅乾 法律是底線,道德比法律約束層次要高。而且我認為部分行為在不同人看來是否違反道德也比較模糊,但觸犯了法律就真的觸犯了底線了。 槓槓 法律。道德是沒有衡量標準的,道德的底線就是法律。道德綁架四個字,就是以道德約束可能產生的後果。一群道德高尚或者自認為道德高尚的人,沒有設身處地感受,就對著你批判...

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兩者存在優先順序嗎?

一閤家事 用我們法律行業裡的話來說是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當一些事情用道德約束不了的時候,只有用法律手段來約束來懲罰了。法律和道德沒有優先順序。但是相對於道德的約束和懲罰,法律的懲罰具有強制力。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條法律規定,違法了,都要被懲罰。但是如果乙個人不認同這個道德約束,那麼這個道德約束對他沒有一...

道德是不是只是用來約束窮人的?

琉年 道德是用來讓社會穩定 秩序化的,乙個混亂的社會難以進步,道德可以讓社會佔到優勢。這是道德能夠出現的原因,人類之前就有了。但是在古代,道德並不止一種 流派甚多 道德的目的大都是使社會穩定,但創造者不一定是統治者,所以利益相關也並不一定。而所謂平等的觀念,是生物原始的一種基本化策略,我們能用內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