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Material Design 中卡片的兩層陰影?

時間 2021-05-11 18:38:19

1樓:

@jordanfc遲方的答案雖然回答了問題, 但並不是官方解釋. 官方解釋在這裡: Environment - What is material?

- Light and shadow:

這兩層陰影, 一層是環境光投射的陰影, 另一層是關鍵光照射在 material 上投射的陰影. 所以你可以看到, 環境光投射的陰影比較軟, 更接近 material; 而關鍵光投射的陰影就相比之下範圍略大, 看起來更硬. 這兩種光線疊加在一起, 才能構成 material design 中的陰影.

而理論上, 這兩種陰影都應該是有平滑曲線的, 但是由於手機處理器效能問題, 實時計算平滑後的陰影會導致可怕的耗電與發熱, 所以 Google 只能在這方面妥協, 將陰影曲線拉直, 直接導致某些陰影效果變差. 而 @jordanfc遲方所說的情況,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種妥協之下產生的巧合.

2樓:Trew Querty

圖2中左上角有註明:「Shadow values in Illustrator」,所以,所有引數值都是在AI的軟體環境下的,在AI中使用 「效果-風格化-投影」 時,就有預設的「模糊」引數,就是這裡的「blur」,AI裡也沒說是什麼模糊,如果你只是照貓畫虎的話,不知道也問題不大。

3樓:

PS裡面除了用資料夾的方式另外再加陰影,另一種方式可以新建副本圖層加陰影後,設定填充為空,

題外話:建議題主試試sketch,輕輕鬆鬆給乙個圖層投射N層陰影

為什麼讓設計師接受Material Design就這麼難?

應該是難以實現吧,至少在前端上。個人寫前端,特別好Material Design,力求盡量讓每乙個角落都符合Material Design規範。然後 有框架,至少可以使大部分元件Material Design化。新版MD規範早就出來了,但個人還是好舊版的Material Design,所以就參考框架...

理解應該如何理解?

CHON 如果兩種 理解 在同一平面,在邏輯上,這是乙個關於表意的 自指性 問題,轉化成問題 我能認識自己嗎 但如果兩種 理解 不在同一平面,一種理解是相對高位,一種理解是相對低位,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函式的公升降階問題 那麼跳出問題本身,我們是否真的需要 理解 這種概念?以及在各種語境中 理解 的各自...

如何理解「同情之理解」這句話?

了解之同情 這是陳寅恪在為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上冊所寫的審查報告中的一句話,原文如下 了解之同情 是針對古代學說而言的,有兩個含義,一是 了解 二是 同情 了解 是屬於科學認知的範疇。我們古人雖然有很多共通之處,但畢竟世殊事異,古今的政治制度,社會風氣,思想觀念,乃至自然環境,都和現在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