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掌握冶煉技術嗎?游牧民族鐵器從何而來?

時間 2021-05-05 19:31:54

1樓:諸將死戰非我之功

游牧民族中也有漢族的祖先。咱們在史前就已經有文化交流了。中國的科技部分流入北方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的科技部分流到中國。

這不是正常的事嗎?中國有冶煉技術,當然會傳到北方的游牧民族手裡啊。

2樓:劉雨軒

看國運,乙個國家衰老至極是就是部落也可以戰勝這個國家。鐵器對游牧民族真的簡單。草原上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碳,見今內蒙古。只是缺技術人員,沒有就可以強。實在沒轍,可以買。

3樓:哪裡

和近代我們偷歐美的技術的情況一樣。真正重要的是擁有鬥爭,進步之心。你不去殺,敵人自己去死的概率太小。

少數民族氣運一般的時候,我們和他們和和氣氣的快樂生活。他們氣運霉運連連的時候最壞的結果我們也會接收他們的難民,使他們的血脈不致斷絕。他們氣運正盛的時候我們只能納頭便拜了。

只要他們不是太蠢,我們總會給他們兜底的,他們可以慢慢試,總有運氣好的時候。所以說做人不能太傻,能南遷的南遷,能信教的信教,學三國時諸葛家那樣四處投保,方為上策。

4樓:全燃動力

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題主的認識就有問題,

第一,高估了農耕文明,輕視了游牧文明

第二,高估了中原文明,輕視了中國北方、西北、中亞、西亞等文明。

首先回答第乙個,鐵器的問題:

早在距今2023年以前,安納托利亞的西臺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鐵器了。而中國直到西周末年(西元前2023年~西元前2023年)才有使用鐵器的考古發現。因此中西亞鐵器的普及使用率應該是很廣泛的。

而匈奴在漢朝前期其勢力範圍聯結西羌控制西域,再加上不斷襲擾邊地掠奪奴役財物,有鐵器是很正常的,更被說遠比匈奴強大得多的突厥。

而遼金西夏已經不能簡單地看為是游牧民族了,遼佔據了遼東和幽燕地區、西夏佔據了河西和河套等農耕地。實際上在歷史中的定義也是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就這點來我個人的意見也是把宋看成是乙個佔據中原大部分地區的政權,而非大一統王朝),佔據著農耕區意味著穩定的財政收入和廣泛的兵員,農業的發展也會促進手工業的發展。因此,遼、西夏大量擁有鐵林軍、平夏鐵鷂子這種鐵甲重騎兵,鐵質護甲的發展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漢唐以後的宋明為什麼打不過所謂的游牧民族的問題:

其實中原文明戰勝游牧民族有兩個基本條件:長城防線+大一統

長城防線很好理解,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他戰時預警點狼煙的功能,而忽略了長城另兩個功能:

第一,為中原軍隊的大規模調動提供掩護。這一點也要分兩方面來看:

第一方面長城使得中原軍隊可以安全地集結,並且掩蓋集結地點和出擊方向。這一點的理解很簡單,長城限制了敵軍的活動範圍,使得中原軍隊的調動和軍事物資的運輸免收敵軍的襲擾,並且使得敵軍獲取中原軍隊情報的能力降低。這樣就會使得中原軍隊可以主動的全力打擊敵軍的任何一點,而敵軍只能被動的伺機而動。

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

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而匈奴人雖然可以集中兵力消滅了李廣(名氣太大被重點盯梢)所部,並且重創公孫敖,但是對公孫賀和衛青所部卻無能為力。

衛青此役出其不意的在匈奴境內縱橫八百里,橫掃了匈奴聖地龍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斬首七百級,從而名聲大振。

元狩二年,在經歷河南之戰後漢匈在正面對峙的情況下,漢武帝依舊出匈奴人所料的派遣霍去病從隴西出發橫掃了整個河西走廊,斷匈奴的右臂。自此,在喪失了水草肥美的河南地和河西走廊之後,匈奴人只能遠跨漠北以避漢軍鋒芒了。

這些都是在憑藉長城防線的掩護下完成的壯舉,那要是沒有長城呢?由於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屏障,宋太宗的三次北伐只能是在華北平原和晉西北的山地中跟軍備並不差的遼軍死磕,然後被遼軍鐵騎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不但沒有奪回幽雲,反而把宋太祖精心訓練的禁軍精銳消耗殆盡。

從此,宋只能採取守勢,在河北開挖運河植樹造林來抵消失去長城防線的劣勢。

第二方面,長城是中原軍隊出塞擊胡的安全可靠的前進基地。西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並在陰山以南的河谷地帶設定了朔方郡和五原郡,並且移民屯墾,建築長城。自此,朔方就成了漢軍出擊漠北的前進基地。

移民屯墾,不僅為邊地帶來了大量的糧食,還帶來了大量的從軍適齡青年,同時還省去了從中原腹地運輸調遣的費用,可見是很經濟的選擇。

第二,長城隔絕了農耕區和游牧區的經濟聯絡。這一點其實解釋起來還得回到上文,大一統和長城方向來統一看,因為只有大一統的朝代修建長城才有效(或者另一方面說,造的起),而長城的存在又維持了國家的大一統。大一統的王朝控制了全國的農耕區,為了保持農耕區的安全和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修建長城與長時間的維持一支軍隊武裝保護相比無疑是乙個比較經濟實用的方法(其實和親也是,不過太丟面子,而且也算是養中山狼)。

游牧民族雖然仍然可以找到長城的弱點進行不勝其煩的襲擾,但是由於長城的存在無法長期地占有從而享受農耕的經濟成果。同時正如上文提到的,長城還掩蓋了中原軍隊的軍事情報,一旦游牧民族的襲擾行為被中原王朝重挫,造成的損失是他們那遠比農耕經濟還要脆弱的游牧經濟遠遠無法及時彌補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長城的存在也是中原王朝可以通過經濟封鎖來削弱游牧民族的手段。還是得回到基建狂魔漢武帝身上,一方面漢朝早有政令嚴禁鐵器出關,這必然導致匈奴,另一方面漢武帝時期武功赫赫,漢朝的疆域幾乎擴充套件了一倍。於是在漢朝的北方新征服的土地上,除了朔方和五原以外,新一輪的長城建設計畫開始了:

這是漢武帝時修築的長城全圖

再補張秦代的,

大單于,你感受過絕望嗎?

什麼叫「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漢朝不僅修復了秦代的長城,並且不斷地開疆擴土,在新占領的土地上修建長城,向草原深處開展一輪又一輪的「圈地運動」。

不僅使農耕區的安全得到了保證,還不斷的蠶食游牧民族的游牧區。僅僅是霍去病征服河西,短短一年內殲滅、受降匈奴累計八萬多,從此甘肅金城、河西並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毫無匈奴,漢朝得以邊民大息,武帝從而將隴西、北地、上郡的邊防部隊減半,由此大大減少了軍費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與勞役負擔。祁連山北麓有著匈奴最大的馬場,為漢朝補充了漢匈戰爭中需要的軍馬,那片廣闊的大馬營草原亦為漢朝日後養馬備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此,匈奴不但失去了水草風茂的河南地和河西走廊,也沒有力量突破漢朝邊地的防禦,更是被漢軍斬斷了與西域的聯絡。在漢軍的一次次重大打擊下,匈奴那本就脆弱的游牧經濟已然崩潰,除了遠遁西方就別無生路了。

至於唐代,基本沒有聽說過唐朝對長城下了多大功夫,當然這得益於唐太宗出色的民族和軍事外交政策(畢竟是親自打江山的人呀),即在唐朝周邊扶植親唐勢力並設定都護府,靠著這種實力均衡政策來確保大唐邊境的安穩。特別是自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後,各族軍事貴族不斷進入唐朝軍隊服役,甘當大唐的看門狗。

這種可以說物理上的長城是不被重視了,但大唐開放包容的政策可以說是不僅在中原人心中,還包括了各族人心中都建立了一座長城,這就是大家都以大唐為榮,以保衛大唐為榮的心理長城。當然,這是建立在唐朝空前強盛的基礎上的,一旦大唐進入衰弱的陷阱,那麼這道防線也就土崩瓦解。

這就要提到我說的第二個基本條件:大一統

(未完待續)

游牧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嗎?

有。游牧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文明程度有很大區別,大致規律就是,越靠近文明中心的 中原 羅馬 伊朗 文明程度越高,遊牧民的幾個代表性文字都是受定居文明影響的產物。塞種 定居化的部分有文字,比如巴克特里亞文 佉盧文 于闐塞語的婆羅公尺文。匈奴 無文字,和漢朝國書使用漢字。柔然 和匈奴類似,無文字,使用漢字...

游牧民族好客的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大石 北亞溫帶草原的游牧比如蒙古人好客,西亞沙漠的游牧比如阿拉伯人也好客。不僅如此在古代部落時代,比如北歐的部落也由此風俗。甚至是古希臘的神話時代 赫拉克勒斯在東方的後裔款待上岸尋找補給的希臘人,但希臘人卻恩將仇報,這讓他們非常憤怒。再比如波斯帝國,乃至 一千零一夜 的描述中款待 庇護旅人一直是一種...

為什麼古代游牧民族戰爭成本那麼低?

慕容清明 戰爭成本低?輸了的民族,現在基因都斷絕了,這叫成本低?還天生戰士的,還個個騎兵的。很多人至今以為,騎兵就是會騎馬的士兵。衝鋒就是一窩蜂。陣法就是八卦陰陽一頓胡吹。 溪玦 因為裝備差,糧食少,人不多。首先是裝備差,游牧民族除了少數貴族以外一律不佩甲冑,只穿一身沒怎麼處理過的皮衣 不是皮甲,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