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說商鞅先出逃秦國,後又回秦國起兵謀反,感覺這個邏輯很混亂,逃跑後再回去不是自尋死路嗎。?

時間 2021-06-09 17:03:01

1樓:張景愉

基本同意 @六點 的看法,除了關於攻打鄭的解釋。

史記的說法是,商鞅出了函谷關,被魏國拒絕入境,而且還把他趕回到秦國了(遂內秦),不是他自己情願的。之後的事情就很匪夷所思了,如果商鞅真的能成功回到了封地,為什麼不繼續之前的出逃計畫,向東南投奔楚國呢?他真的認為自己能造反成功嗎?

是身邊人給了他的信心嗎?或者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繼續逃跑了?

鄭國於前375年被南韓消滅,距離商鞅被殺已經近四十年,鄭國故地遠在千里,中間還隔著魏國。攻打鄭國的藉口騙不了人,也不可行。

按照史記原文「北出擊鄭」,似乎只可能是攻打秦國的鄭縣,但如果鄭縣攻下來被函谷關守軍與關中秦軍前後夾擊不是更慘嗎?另外,這也與後面的「殺之於鄭黽池」矛盾。

從可行性來看,商鞅被殺應該是在鄭縣而不是鄭國故地,因為他連路過魏國進入鄭地的可能性都沒有,如何跑路400華里被殺。唯一無法解釋的是「殺之於鄭黽池」究竟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是記載或者轉述時出現誤會,史官們想當然地把另乙個地方當成了黽池?

如果沒有誤會,那麼這作者就是故意寫成這樣的。若真如此,司馬遷可能是想告訴後人,這裡水很深吧。類似的還有《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造反的情況: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一代兵仙若會試圖憑「徒奴」造反,那才是邏輯混亂。

《史記 商君列傳》中對商鞅的描寫是否公允屬實?

我是大俠了 司馬遷據 左氏 國語 採 世本 戰國策 述 楚漢春秋 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 漢,詳矣。至於採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從 漢書 中這段話就可以知道,司馬遷對於秦始皇統一天下至漢武帝這七八十的歷史的論述算是比...

有人說 先成家後立業,也有人說 先謀生再謀愛。20多歲的年紀,你怎麼認可?

Y ami 先謀生再謀愛,兩者並不存在先後順序,我理解的先謀生是要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努力提公升自己,然後可以去愛乙個人,純粹的愛,不是考慮了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等以後才做出的選擇,我愛你就是愛,僅此而已。而不是一心只工作賺錢,達到經濟條件設定目標才去尋找愛情 飲風成醉 我覺得,成家無疑會讓許多人更早地...

對於別人說的話,你是先信還是先懷疑

鄭昕 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你總是先相信別人說的話,有些話明明聽起來就是玩笑,你就不怕被騙麼,為什麼要那麼老實。聽到很多人說自己很老實,誇的也是自己老實,嫌棄的也是自己老實。以前也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太老實是不是不好,太老實的人是不是乙個很boring的人,是不是乙個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是不是乙個沒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