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庶兄弟如何排序

時間 2021-12-29 08:55:25

1樓:小智

宗族制自周代建立以來,在中國的整個古代社會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響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封建農業社會的特徵以及受到生產力低下的影響,古人有著 "多子多福"的習俗,十分希望子嗣興旺,一般家庭都兄弟姊妹眾多.同時又受到宗族制和禮教的影響,所以在兄弟姊妹間的排序上也很有講究.

古人用來表示兄弟姊妹間排序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㈠用"伯(長,孟),仲,叔,季"等字表示排序

"伯(長,孟),仲,叔,季"是中國上古時期普遍採用的兄弟姊妹問的排行用字。

在古代,"伯,長,孟"等字皆表示排行第一。

'長"的本義為長遠,引申為年長.在兄弟或姊妹中的年齡最長,則排行第一,也泛指老大.。"長"較"伯,孟"而言,是通稱,一般與"中,少"搭配。

之所以產生 "伯,孟"這樣的特指稱謂,是因為在宗族制下,只有嫡長子擁有繼承權,庶長子則沒有,故非常有必要在名分上把嫡出與庶出的長子加以區別,於是就用"伯"特指嫡長子,"孟"特指庶長子。

"伯,長,盂"也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長的。

「仲"的本義是"中",引申後在排行中指老二;"仲"也用於女子的排行。

""叔"的本義是"拾取",通假後表排行第三,亦泛指排行靠後的眾弟。

"季"本義為幼禾,引申為年少,泛指排行最小;"季"也用於女子的排行。

那麼,古人是如何斷定某人在兄弟中排序的呢?原來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一般是在字的前面冠以伯、仲、叔、季來表示排行次序的。古人的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再取大名,最後才取字。

男子在舉行冠禮 (各地具體時間不一,正常是在二十歲)時取字,這時的兄弟排行大概是可以排定的。若是兄弟只有三個人時, 就只用"伯,仲,季",不用"叔"。這和乙個季節中的三個月份分別冠以"孟,仲,季"的叫法是一樣的。

當兄弟剛好有五個時,也可依此排序,把最幼少的叫"少"。若是兄弟有很多時,"伯,仲,季"所表示的仍然是老大, 老二和最小,其餘的則均稱為"叔".也就是說"伯, 仲,季"分別只能有乙個,而"叔"可以有多個。

㈡按"行第"排序

古人所謂的"行第"是指大排行,與封建宗族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指的是同一曾祖父兄弟姊妹間的排序, 是按照長幼順序排列的。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不僅用"行第"表示兄弟姊妹間的排序,有時還用作人名的代稱,甚至直接作為名字。

以"行第"作為人名的代稱,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

古代直接用"行第"作為名字的人多出於貧寒之家.。因為生活艱辛,果腹尚且困難,對孩子的起名也就較隨意,而且很多人沒有受過教育,無法將心思表現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以"行第" 命名的女性卻不一定出於貧寒,可能是由於社會地位不高所致。

元朝時很多人用數字編號來起名字也是與用"行第"作為名字的習俗有關係的。元朝人只是沿用了用 "行第"作為人名或人名代稱的風俗,並非出於官方的強制。當然,也有一些不是以"行第"作為名字而僅僅是用數字命名的現象。

在中國古代,表示兄弟姊妹間排序的方法主要有以上兩種。這是和當時的文化習俗有著密切聯絡的,正是在宗族制和"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等禮教觀念的影響下,才形成了以上獨具特色的排序方式。

古代嫡女和庶女的差別大嗎?

Christine 差別很大很大。首先,庶女在古人眼裡一般沒有嫡女光明 說直白些就是拿不上檯面 然後,拼娘,嫡女的娘是正妻,庶女的娘是妾 身份十分卑微,對自己的子女不能直呼大名,只能喚少爺小姐 最重要的是,庶女的將來,要麼嫁給別人家的庶子做正妻,要麼就嫁給別人家的嫡子做妾 從規矩上來講 而且,一般來...

嫡長子過世後,沒有嫡長孫卻有庶長孫 那庶長孫和嫡次子哪個繼承皇位?

教授達文西 雖然記載周朝的歷史文獻不是很多,對周朝的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周朝是乙個偉大的朝代。中國整個古代幾千年歷史的禮法制度都傳承尊崇於周禮。雖然個別時期有些許異常,但是絕大多的根基還是沒有變化。中國古代宗法繼承制度的核心 也就是周禮 一句話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很簡明。繼承順序如...

薛姨媽是王家的嫡女還是庶女?

個人猜測是嫡女。薛姨媽和王夫人一母所出,所以看王夫人嫡庶,就知道薛姨媽嫡庶。王夫人五十歲左右,明清結婚年齡普遍在15歲到20歲左右,可想而知,王夫人嫁給賈政接近三十多年。當時賈政的父親,極有可能在世,甚至可能初代國公爺賈源尚在世也未可知,那時候賈府是真正的頂級豪門。王府呢?不過乙個都太尉統制縣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