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次子什麼都沒有嗎?

時間 2021-05-10 19:54:17

1樓:藏在書裡的蟲子

在古代嫡次子什麼都沒有,其實並不準確。

喜歡歷史,又真的讀過《二十五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皇帝賞賜大臣時,有乙個很重要的賞賜就是「賞賜大臣的孩子」。比如《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記載漢武帝賞賜衛青:「封青子伉為宜春侯,子不疑為陰安侯,子登為發乾侯。

」衛伉,衛不疑,衛登,此時都還小,衛青攻打匈奴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了封賞衛青,就封了衛青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為侯爺。

在古代皇帝封賞有功之臣時,選擇封賞孩子的事情並不少見,歷朝歷代都有。

而在西漢時期,還有乙個特別有意思的政策,「推恩令」,可謂是嫡次子的福音。推恩令,要求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推恩令的執行,使得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除了歷朝歷代的政策影響,皇帝的賞賜,古代嫡次子擁有什麼,還是需要看能力的!比如曹操的三兒子曹植,在曹操還是大漢丞相的時候,就因為戰功,被封為了臨淄侯。而事實上,在古代「嫡長子繼承制」這種事,並不是唯一不可的。

看看皇帝就知道了,老二,老三,老n當皇帝的事情,並不少見,秦始皇作為第乙個皇帝,就沒有做好表率,雖然想把皇位傳給公子扶蘇,但是最終還是胡亥坐上了皇位,此類事件真的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了!!!!

只要有能力,敢想敢幹,嫡次子也能扛大旗。

2樓:

並不是,漢武帝推恩令之後,嫡次子和庶子就能分到家產了,也能分到爵位(雖然會比老爹的爵位低不少,但衣食無憂肯定是沒問題的)。

3樓:馬兒

古代有乙個皇帝,他的嫡長子沒有繼承皇位,為此,當代有一部分人意難平,捶胸頓足,如喪考批,動不動上知乎提問,諸如『』***作為嫡長子,是否天然有繼承皇位的權力?『』,嫡長子繼承制是這些人信奉的宇宙第一規則。

這個皇帝的祖父是國公,他的父親襲爵,他七歲襲封了父親的國公爵位。

然而,他的父親,不是嫡長子。

他本人,是他母親的第四個兒子——不是嫡長子。

這個嫡四子,他的三個哥哥死了,於是他繼承了國公爵位。

後來他建立了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的開國皇帝。

他的嫡長子,也死了。

於是他的嫡次子繼承了皇位。

4樓:霜天曉月

想多了,中國又不是歐洲那種純嫡長子繼承制,也不是那種純分封制。歐洲的貴族權力和財富都來自於分封的土地,沒了爵位就沒了土地,次子當然算是啥也沒有。只能去當教士或者自己轉投其他大領主看能不能賺點戰功自己當貴族。

中國貴族權力來自於皇帝,財富也主要來自於皇帝和官僚體系。爵位固然只能嫡長子繼承,家產可是平分的。而且對於其他諸子來說,可以通過科舉進入官場,可以靠恩蔭直接當官,可以買個監生曲線當官。

這些資源肯定是嫡次子優先。老爹要是皇恩浩蕩,直接賜個官職都有可能。

5樓:肖亮

在古代,爵位是嫡長子繼承的,財產大半也由嫡長繼承,但財產嫡次子可以繼承一部分呀(極端情況除外),父親也會給嫡次子財產(嫡母應該沒有意見),嫡次子還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古代其實能接受教育的人不是很多)利用父親的人脈進入官場,公爵的嫡次子的起點是最低是士(如果公爵功勞是在太大,嫡次子還可以蔭封爵位的直接進入貴族階層)

6樓:11211122

可以蔭官吧,大的再照拂照拂,有人脈,有家產,過的也很舒服啊。就是爵位,不要想了。

不過說起來,爵位好像也沒那麼重要哦?根據我自己看過的歷史文獻,給我的印象就是還是當大官的厲害……

以前看過有人貼的史料,家產給兒子們分的挺平均的,庶子也沒有少太多。

如果有領地的話,很多朝代都有類似推恩令這種東西,那麼其實嫡長子也沒有得到太多長期的好處吧。

說起來嫡長子得到一切的這種觀點應該受西方影響不小,西方和我們內在邏輯還是差別蠻大的。

他們心狠多了,嫡長子得到一切,庶子什麼都沒,別的兒子得到一點點的資助,家產都不要想,就去闖蕩吧。這是海洋文明的特點嗎?就是為了保證家產可以傳下去,不被分薄了。

我好像是聽金燦榮老師講過這個,說是歐洲天賦不足,比較貧瘠,完整的財產才能有更大概率得到傳承,分開給後代很容易誰都過不下去。

唔!以前沒有科舉的時候,我怎麼覺得差別反而會更小,更好操作,貴族出身,輕輕鬆鬆不就成了察舉制裡面的「孝廉」「秀才」,再加上這人脈沒差,財產沒差,教育沒差,嘖~誰走的更遠還不好說呢

7樓:80後老後生

也不能說一點沒有吧。

主要的財產,比如爵位,朝廷的恩蔭,那肯定是嫡長子的。

其他的比如家產,田地什麼的肯定是嫡長子拿絕對大頭,其他嫡子拿小頭,庶出拿呵呵。

別讓電視劇集忽悠你,說什麼分家致富啦,小妾上位啦,這些情況出現的概率基本和買彩票是一樣的。

8樓:

不是這樣的,古代歐洲執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次子能獲得的東西很少,但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執行的主要是諸子析產制,所以次子除了不能襲爵之外,其他能得到的還有很多,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1.蔭封次子雖不能承襲父親的爵位,但仍可以得到蔭封,獲得乙個較低的爵位或者官位,從而進入官場,不必走科舉仕途。若父輩功勳卓著,那次子獲得乙個高階爵位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2.財產除了爵位之外的財產在分家之前是諸子共同使用的,分家之時理論上不分嫡庶長幼諸子平分,但實際上做不到完全的平分,貌似有一些核心產業是與爵位相聯不劃分或者說不能分的,但無論如何每個兒子都能獲得乙份,而且有禮俗可依、有族親見證,分到的不會太少。

3.無形資產主要就是各種資源,小的時候可以享受優越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長大了職業起點也比別人高的多,如果習文可以入太學、國子監,如果習武可以入宮中為近衛,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來都會有個不錯的前程。權爵之家的嫡次子還有乙個可能就是娶公主,因為有些朝代規定駙馬不能再任要職參與朝政,不適合準備襲爵的嫡長子,而公主又不好下嫁太過,所以這些富貴閒人——貴族的嫡次子們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總之,次子也是貴族,古代的社會資源是按身份地位來分配的,乙個貴族出身就已經是最重要的財富了,怎麼可能什麼都沒有。就拿皇家來說,太子繼承皇位,其他皇子也能當個王爺。而且在古代,實際上嫡庶之間的差別要更大於長幼之分。

9樓:蘿蔔元

嫡長子世襲制說的是嫡長子繼承位置,但是家產是由所有兒子分,只是分的東西有多有少,兒子包括了庶子。所以庶子也是家族裡的少爺。但是庶子的母親不是,除非是大戶家親姐妹同嫁一人,妹妹做陪嫁那種。

中國不是南韓,不搞兩班制,庶子是奴僕那種。也不是古代歐洲那種長子繼承家業,其餘兒子自謀出路那種。我覺得有這種觀點應該是收到了南韓影視劇的影響,才會對有這種想法。

最近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便是賭王家分家產,所有子女都有份,只是分的大小差異。漢武帝的推恩令了解一下。自漢武帝以始,漢朝公室都這麼玩,其他階層可想而知。

10樓:陸離

以明代朱希忠、朱希孝為例。哥哥繼承了公爵的爵位,但弟弟也直接蔭襲了其他官職。最後兄弟二人都走向人生巔峰2333

所以是不用考科舉的。

11樓:魏闕

在皇家,嫡次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西漢的梁孝王

南北朝的高洋

隋朝的楊廣

唐朝的李世民、李泰

在權貴家族當中

繼承爵位的時候,嫡次子起碼有繼承權,有資格在兄長掛了之後繼承爵位、庶子在中古以前,可能都沒有繼承爵位的資格。很多貴族其實是有子嗣的,但是最後還是無子國除,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嫡子。

另外在人際關係上來說,嫡子比庶子也有好處的,起碼你親哥通常情況下都會更加照顧你,實在不行,你舅舅這些的也比其他庶子要好一些。機會也一般來說更加多一點。

當然最後還是要看自己的奮鬥!

12樓:黎明

我的印象裡嫡長子繼承的應該是爵位,財產類的東西每個兒子應該都會分到的。爵位的繼承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第一代是公爵,第二代繼承的時候就會成侯爵,以此類推。

13樓:頑石栽花

既能科舉,公爵又遍地走的,只有唐宋兩代,而且唐的科舉最多也就是跟門蔭平分秋色一段時間。

宋的爵位好像不能繼承,有追封父輩同樣爵位的,比如韓琦自己是魏國公,其爸也被追封為魏國公,其子韓忠彥雖然以父蔭為官,但最後也是靠自己封了儀國公。另外,張浚也是魏國公,但兒子張拭並沒有繼承這個爵位。

14樓:黯痕生

西周開封建的時候,嫡次子們得到了父親在畿內的采邑,留佐王室。比如周公次子君陳得到了周地,成為二代周公,召公的次子得到了召地,成了二代召公。

東晉的時候,如果父親累有功勳,會以其原本的爵位降一等封給次子。

郗愔平王敦之亂後封高平侯,平蘇峻之亂後進封南昌縣公,遂以先爵降一等改東安縣開國伯封次子郗曇。

桓溫由臨賀郡公進封南郡公,遂以先爵降一等改臨賀縣公封次子桓濟。桓溫死後,桓濟捲入桓溫長子桓熙和叔叔桓衝的鬥爭之中,被流放長沙,爵位轉給三弟桓偉。

陸曄由江陵伯進封江陵公,以先爵降一等改新康縣開國子封次子陸嘏。

另外宗室子弟歷來都是有推恩的,倒不分嫡庶。

15樓:

不是啊嫡就是主幹,嫡長拿最多,剩下的資源其他嫡子拿大頭,庶子資源最少

勛貴人家嫁女也是優先找嫡系。

嫡次子除了不襲爵,努力努力日子也會過得不錯,嫡長要是出意外,勳爵也是落到嫡系的

16樓:秋菊落英

首頁飄過,不請自來。

我們來看一下在(比較講究門第出身的)隋唐時期的嫡次子們都能得到些什麼:

杜如晦:祖父杜杲,北周時出使南陳有功,入隋封為義興公,工部尚書。杜如晦參加隋朝吏部調選,為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補滏陽尉。

隨後天下大亂,杜如晦的長兄陷於洛陽,被叔父杜淹所害。杜如晦則辭官歸隱,和選考時結識的山東書生房玄齡一起遊歷四方。李淵父子起兵後,杜如晦由房玄齡引薦進入秦王府,成為李世民的心腹謀臣,最終官至宰相,封萊國公,留下了「房謀杜斷」的千古佳話。

竇靜:父竇抗,世襲陳國公(竇抗之母為隋萬安公主,族妹則為李淵之妻),後因捲入漢王楊諒謀反削職。竇靜初為左親衛,因父獲罪,久不得進,李淵建唐後,命竇靜為幷州大都督府長史。

武德四年,竇抗去世,長子竇衍襲爵,竇靜繼續在太原屯田備邊,因為增產有功,擢檢校大總管。李世民繼位後,召竇靜入朝擔任司農卿,封信都縣男。貞觀二年,竇靜又出任夏州都督,招降突厥部落,安撫邊境,甚得人心。

最終官至民部尚書。

李靖(是的你沒看錯!):曾祖歡,北魏河、陝兩州刺史,封永康縣公,傳至李靖的長兄李藥王,李靖授長安功曹,時年十六

李靖的舅舅韓擒虎,是隋滅南陳的先鋒大將,非常讚賞李靖的軍事才能,認為「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隋文帝末期,李藥王在代州敗於突厥,被削職為民,李靖也受到牽連,出為汲縣令、馬邑郡丞。後來隋唐換代,李靖攻滅蕭銑,唐朝為了表彰李靖的功勞,把祖傳的永康縣公又還給了他——不過沒過多久,貞觀四年,李靖憑藉滅東突厥的戰績成功公升為國公,不僅風光遷葬了含恨而終的兄長,祖傳永康縣公也給了另乙個兄弟李正明。

(注:《新唐書》記載李靖只有一兄李藥王,但近代出土的《李藥王墓誌》上則有「第三弟藥師」的字樣,不知二哥是否為嫡出,此處存疑。)

褚遂良:父褚亮,南朝名士,在陳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授東宮學士,隋末戰亂中陷於反王薛舉。李世民平定薛舉之後,褚亮被秦王府記室于志寧所識,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又授散騎常侍、封陽翟縣侯

長子褚遂賢襲爵,官至雍王友。褚遂良則因博涉文史,尤其精於書法,受到李世民的格外賞識,先後擔任秘書郎、起居郎、黃門侍郎、中書令,並成為託孤大臣。高宗即位,賜爵河南郡公(當然這位上進心太強,結局比較悲慘,就不多說了……)

插播乙個丘行恭:之所以說插播,因為這位確定不是嫡次子,就是庶子。父丘和,北周開府儀同三司,隋右武衛將軍,封平城郡公(唐朝公升為譚國公),有子十五人。

隋末,丘和出任海南交趾太守,因天下大亂投奔蕭銑,與中原隔絕。丘行恭在老家郿城(陝西眉縣)與兄長丘師利聚兵一萬人,共保鄉里,並收降了數千平涼奴騎(疑為隴西牧監的馬奴),帶著這支隊伍投奔了正在渭北「結納英俊」的李世民。從此,丘行恭討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滅東突厥、平高昌,屢立功勳,封天水郡公——就是「昭陵六駿」颯露紫雕塑上拔箭的那個人。

還有轉型更徹底的:

張大素:父張公謹,瓦崗名將,玄武門功臣,平東突厥時為李靖副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鄒國公(後改郯國公),長子張大象襲爵,官至戶部侍郎。次子張大素,是一位史學家,唐高宗年間歷東台舍人,兼修國史,撰《后魏書》一百卷、《隋書》三十卷。

三弟張大安為章懷太子庶子,同樣參與撰寫《後漢書注》。

話說,寫到這兒我想起了《紅樓夢》中探春的那句名言:「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嫡次子,特別是王公貴族家的嫡次子,能獲得的最大資源其實是:家教。

現在常說「教育的階級化」,即便是當下義務教育普及的時代,最終教育成果依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嫡次子除了沒有爵位,能得到的入仕門蔭、家庭薰陶、教育投入、父輩的人脈等資源,與嫡長子並沒有區別,比起庶子又有母家的加成——比如李靖憑公爵之子的身份入仕,又有名將舅舅從小指點兵法,父家母家的優勢佔了個遍,可謂最佳註解。杜如晦可以直接參加吏部銓選,竇靜家族繁盛N代皇親,褚遂良即便亡國依舊是「名士圈」的風流人物,這種平台豈是一般人能接觸到的?

丘行恭不是嫡出也沒有借助門蔭入仕,但家傳騎射功夫不是蓋的,後來丘和為了混官場成了屈膝媚上的「獻食將軍」,丘行恭卻繼承了「弓馬嫻熟,重氣任俠」的家風,終成一代名將。張大素的例子雖然有點特殊,但是他能學有所成,離不開父輩「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因此我的兒子們才能夠學習詩歌和藝術」提供的優渥環境。

總之,看問題的時候視野大一點,學學人家三姑娘的氣魄,一出生就落在99%的人一輩子夠不到的位置上,身邊環繞著他人難以想象的無形資源,不想著好好立一番事業,還怕考不過那些為生計奔波的普羅大眾,淨惦記撿現成的家產,那就真應了那句「幾代努力活該輸給別人十年寒窗」了。

為什麼在古代重男輕女的時代都沒有出現男女比例懸殊這麼大,到了現代提倡男女平等卻是懸殊如此巨大?

因為古代男性沒結婚的大多數,是被歷史忽略的。換句話說,在古代,普通底層男性就是 埋沒如百草 有妻有妾的是上層男性,底層男性是不會被史書著重記載的。 先問是不是。中國六次人口普查,男女比例每次都是下降。去找找早些的普查資料,看一下那時候的青年 中年人的人口比例。對了,看一下三年內戰和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出...

什麼都沒有啊

辛巴 我也是gay,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你男友是騙婚gay。1.他之前撩直男,那個直男不怎麼理他,他告訴那個直男,他是雙性戀。依我看,他還真就不見得如他所說,是雙性戀。那個時候他在追直男,可惜那個直男對gay並不感冒,所以他撒個謊,說自己也可以喜歡女生,以此來降低直男對自己的排斥,以此為掩護,去接近...

為什麼好人都沒有好報?

惆悵的煎餅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有一次在野外沒有吃的,大家都在挨餓,這時有個學生受不了了,就去找孔子。老師,咱們這一天天苦哈哈的是為啥呀?不是說好人有好報嗎?你教我們做君子,怎麼還天天挨餓呢?孔子說 你知道什麼是君子嗎?君子就是明知道做這些是沒有回報的,但仍然堅持做好事,這才是君子!所以說啊,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