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後為何明就一直放棄遼東了?

時間 2021-05-07 02:49:28

1樓:

明朝並沒有放棄遼東,還在堅持。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薩爾滸戰後,遼東的形勢更加危機,這時徐光啟提出了重點防守的戰略。他說:

「今日之計,獨有厚集兵勢,固守遼陽,次則保全海、蓋四州為上策,但須多儲守之器,精講守之法。中間惟火器最急,若得大小足備,兵將練習,寇至之日,乘城抵敵,殲其二三陣,必齧指退矣。」在「人非其人,器非其器,且無將無馬」的形勢下,他認為「歸併合力不足為怯,嬰城自守不足不弱」。

他就是要集中兵力防守遼陽等城鎮。因為在他看來,遼東是京師的左臂,如果不守遼東,敵人一天天強大,山海關以南處處設防,要比守遼東費十倍之力。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

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2樓:Lu2

薩爾滸之戰後沒有放棄遼東啊。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派熊廷弼去穩住了遼東局勢,調來了最精銳的白杆兵和戚家軍準備反擊。這時東林黨覺得撈功勞的機會來了,硬是參倒了熊廷弼派袁應泰去接替,果斷把瀋陽+遼陽+白杆兵+戚家軍一波全都送掉了。

天啟皇帝重新起用熊廷弼,東林黨繼續爭功派個王化貞去攪和,果斷把廣寧也丟了。於是明朝在關外只剩下一條來奴不敢進來的遼西走廊,就只有退守山海關了。

然後就是聰明的袁崇煥「收復」了老奴根本不敢進來的遼西走廊,每年浪費幾百萬兩遼餉導致明朝垮台。

3樓:麻婆豆腐椒鹽蝦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明朝一直都沒有放棄收復遼東,只是一系列因素導致對後金(清)屢屢作戰失利,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打不過跟放棄是兩回事。

為什麼萬曆要打薩爾滸之戰呢?

rdf 大明治下東北瀋陽某山區裡有一夥土匪欺男霸女橫行霸道,甚至打出旗號公然對抗朝廷,皇帝聽說這個土匪窩裡有上萬的匪徒,於是不惜錢糧,集中了十萬大軍,是戰也宿將雲集,精銳畢至,將帥齊心,糧草充足,號稱二十萬十面圍剿,你告訴我這一戰怎麼輸? 呼啦呼啦飛 萬曆 我特麼又不是老蔣和老張,東三省都特麼丟了屁...

薩爾滸之戰,明軍損失很大,但後金也損失很大,如果明軍再堅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殲後金?

不能,軍隊都爛透了當時,以少勝多的精髓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攻一點。野豬就是這麼打的,家豬就 後人怎麼看?後人也很絕望啊。 Erwin114 沒可能就一項山海關總兵杜松帶著鋼盔被後金人一箭爆了頭。這還是野戰軍的軍備。軍備如此,士氣更不必說了 要不然後來的廣寧也不會因為孫得功一句話就慘敗如斯我在前方效死你在...

薩爾滸之戰,滿清八旗主力全部出動,打敗杜松馬林之後,兩天急行軍200裡去打劉鋌,這期間李如柏在幹什麼?

安隨波 杜松的死已經證明了誰棄營冒進誰就死無葬身之地,李如柏至少是清楚努爾哈赤的戰鬥力的。事實上李如柏和馬林行軍速度才是正常值,顯得很慢完全是因為杜松冒進。杜松被全殲和馬林被擊敗兩件事李如柏很有可能不知道,在這種假設之下,李如柏作為遼東宿將定然不會犯杜松相同的錯誤,因此只會正常行軍,等待各部會合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