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時間 2021-05-11 14:07:44

1樓:滋兒哇兒

信陵君聯軍來了,別說白起,黑起也照樣不好使…

白起不傻有自知之明,知道必然打不過聯軍,就不去送人頭了

秦國幾百年歷史,能正面硬剛信陵君義軍的還沒出生呢

2樓:郎中令

打不贏了當然不再出戰。許多人都有乙個錯覺就是無論什麼仗,那些超級名將都能打贏,偏偏忘了一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任何戰爭,必然在人的基礎上依據客觀事實條件下發展。

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之戰,秦國面臨的已經不再是趙國乙個國家,實際上還要面對魏楚等其他幾國聯軍,而且聯軍主帥不是趙括那樣的庸才,而是信陵君魏無忌,趙軍的主帥是廉頗,這兩個人都不是善茬;而且趙國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最初幾十萬人被斬首的恐懼已經過去,剩下的是無盡的仇恨,平原君趙勝甚至連自己的姬妾都貢獻出來了;至於白起被賜死,是多方運作的結果,首先白起自己過於耿直,范雎刻意陷害,昭襄王惱羞成怒

3樓:阿宸

白起打完長平就想攻邯鄲,結果被秦昭襄王叫回來了,後來又讓他攻邯鄲,可是雖然趙國在長平死了40萬,可秦國長平也死了30萬左右,而且趙國還有李牧廉頗,很難攻,白起覺得攻不進,可昭襄王等不急,兩次遣白起攻邯鄲,而白起全部拒絕,王的權威不可侵犯,所以白起不去也是顧大局,後來昭襄王去攻邯鄲也一樣沒成功

4樓:蘇圱

九泉之下,趙括哥遇到自己的爹趙奢(封馬服子),一定會「啪」的一聲站起來說:

「對不起馬老師我不懂規矩,長平之戰我是亂打的」遇到白起,會上來就是乙個左正蹬乙個右邊腿乙個左刺拳然後說:「我說老同志你不講武德你不懂來騙,來偷襲,我二十九歲的小夥子,這好嗎?這不好,

我勸這位老同志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聰明,小聰明,啊,

呃…戰國要以和為貴,要講武德,

5樓:踏月留香1234

根據本人了解的一些史料,長平之戰後,白起曾提議要一舉攻破邯鄲,滅亡趙國,可是當時秦王否決了。

其中有相國范雎以兵疲馬乏為由,提議秦軍應該停止進攻步伐,秦王聽取范睢的建議。范睢提出建議,既是當時實情,也有范睢自己的私心。

白起想在長平之戰後,立即出兵趙國邯鄲,本人推測,作為兵家中優秀代表,肯定深刻知道士氣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當時邯鄲就是乙個失去屏障的驚弓之鳥,立即出兵可以打趙國乙個措手不及。

更好的結果是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面對大戰後勝利之師,氣勢上就可以對趙國君臣產生壓迫,讓他們有恐懼感。所以白起才會建議長平之戰後,立刻發兵邯鄲,他是有必勝把握。

可是秦王撤兵,打亂了白起的步驟。因為白起知道,一旦等到了邯鄲有了喘息之機後,就很難攻破邯鄲了,白起就再也不願意攻打趙國了。事情也如白起所料的,邯鄲組織有效的保衛戰,信陵君的救兵也及時趕到了。

對於乙個優秀的戰略家,發動戰爭,首先沒有九成必勝的把握,還要發兵去打,那就沒有必要,白起不是乙個莽夫,他特別明白時機對於戰爭重要,長平之戰,趙國全國青壯年大部分命喪長平,這種恐懼是乙個不可措施的時機。白起覺察到了,秦王卻沒有。

一旦錯過時機,秦軍面對的邯鄲,就不再是驚弓之鳥的弱雞,而是一群抱著必死之心的敵人,要不是國破家亡,要不是就是打退秦軍。秦軍要是沒有強大人數優勢,沒有充足的休息士兵,沒有幾年修生養息,是很難一舉拿下。白起明白,秦王未必明白。

秦王不理解白起,不明白乙個萬人屠的人,怎麼會有不好戰的時候,只要有戰鬥和王命,他就會服從。因為白起不是乙個沒有感情的戰爭機器,不是乙個狼性的冷血動物。秦王不明白白起顧慮是是什麼,在意是什麼。

最後只好把白起賜死了。

白起是乙個身經百戰的人,他十分明白戰爭是殘酷的,當一場戰爭注定是沒有勝算的時候,他不會去逞強,他不是乙個太看重人命的,他很冷酷,但他也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本人不是很清楚《史記》上記載白起生平是否真實,但是本人看到乙個人為了自己堅守東西,可以如何放棄。

6樓:啥都不會

因為打不過呀,長平之戰秦國也損失慘重,再徵趙國之時,趙國已經恢復了一點元氣,而且全國上下同仇敵概,算是人人都跟秦國有血仇了,再加上其餘幾國不可能看著你秦國一統天下吧?要是聯合趙國合縱伐秦,那後果不堪設想,這仗秦國可輸不起呀!所以明知打不過,還輸不起的仗,不打是肯定的呀!

這打了就禍國殃民呀!

7樓:二木

1.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了40萬人,盡數命喪白起之手,如果再由白起出戰,趙國上下必定舉國回擊,同仇敵愾,守衛邯鄲。

2.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

『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

』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戰國策》中記載蘇厲勸說白起「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通過養由基的例子結合白起的累累戰功,勸說他「稱病不出」。

8樓:

白起死應該是個意外,秦昭王、白起長平之戰時年齡都是60多歲,老人嗎,可能有些固執,聽不進去意見。

秦昭王不想長平之戰後立即滅趙,可以理解,前有五國伐齊,昭王怕重蹈覆轍,即便後來派王陵滅趙也是拉上魏、齊才敢動手,更何況圍繞著上黨、太原打的戰役不是幾個月是三年以上,從秦攻野王就開始了,大戰過後,秦軍需要修整。

白起不想去也可以理解,趙國長平之戰損失沒後世所說那麼大,邯鄲之戰,前期,秦亡五校,趙國還能四處派使者去求援,可見秦軍包圍,並不嚴密,對邯鄲壓力沒那麼大,趙軍還留有餘力。另一方面,魏楚在那憋壞水,白起嗅到了危險,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無論說的多漂亮,楚魏聯軍戰場上的行動騙不了人,這就是一場預謀已久的軍事行動。

戰國策·昭王既息民繕兵這一文也表明白起不出兵的理由。

9樓:「已登出」

實際上秦國損失巨大,長平之戰秦趙兩敗俱傷,秦國憑藉雄厚國力才壓趙國一頭,殲滅趙國45,對於秦國固然可喜,不過除此之外並未撈到好處(秦國認為上本來就該歸自己),所以之後秦王執意繼續進攻趙國,當時白起認為,長平之戰後,秦軍損失巨大,繼續進攻趙國會引起五國干涉,秦軍沒有取勝的希望,對於一位名將來說:除非是關係己方的滅國之戰,沒有取勝希望的戰爭是不應該打下去的。

我發現乙個有意思問題:史記記載長平之戰的時間前後矛盾,史記《秦本紀》和《白起王翦傳》記載發生於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廉頗和藺相如傳》明確記載是趙孝成王七年(公元259年),而後世基本採納前者西元前260年,這應該是錯誤的 ,我的理解:西元前260年秦趙上黨對峙,西元前259年趙括兵敗長平,長平之戰前後歷時18個月,如果真是如此,那麼趙王換將,趙括主動決戰,白起抗命,邯鄲之圍,白起之死就非常容易解釋了。

10樓:

我記得史記裡面寫了,白起說國力不行了,你打了趙國長平,就這麼說吧,40萬人被打不出來,你40萬人總有吧,還是硬生生拖到對面沒糧食了,那你想想你花了多少糧食,按照那時候的生產力,國力掏空一大半不過分吧。而且之前是野戰,現在趙國死了這麼多人,接下來肯定就是攻城了,哀兵不說必勝,打起來就很容易一換一。很難打了。

並且趙國亡國不是其他幾個國家想看到的,趙國不滅,他們只要偶爾敲敲邊鼓,趙國一滅,不就是後面的兩個國家被打了嗎,後面兩個國家是傻了才不去幫趙國守住,,畢竟趙國只是死了點人,幫他穩幾年,又能活蹦亂跳抗住了。這麼弱的趙國他們也安心

11樓:

我聽說過乙個說法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順手滅了趙國,趙國的平原君耍了個離間計,利用范雎勸說秦王撤軍,秦王聽取了范雎的建議

秦國此次東征趙國可以說是跟趙國賭了把國運,這場東征時間跨度很長,如果能夠滅掉趙國對白起以及東征戰士可以說是莫大的榮耀

之後武安侯不願再次東征趙國可能是作為軍人的傲嬌吧換做我我也不去

若有誤請見諒,畢竟不是專業的

12樓:

秦王不懷好意,白起都60多歲了,還派他遠征。

長平之戰是沒辦法,王齕頭腦發昏把秦軍主力放到丹水邊上進退兩難,如果全軍覆沒,秦國有滅國的風險。讓白起去救急是說得過去。

打邯鄲這種無憂劫,顯然應該年輕人上。

13樓:未央

白起是個軍事家不是政治家,贏稷是個政治家不是軍事家。

白起以軍事形勢的角度去衡量利害關係,而贏稷是從政治形勢去衡量利害關係。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所以白起是個出色的軍事家而不是個政治家,這是致他死亡的原因。

14樓:Aptx4869

不是不打,是時候沒到。這麼和你說吧,你乙個上單銳雯在和對面上單蠻王都是5級的時候,你卡先6級越塔弄死了對面,自己6級回家。再到線上蠻王昇6你沒大有裝備領先,你打嗎?

15樓:汪汪汪

先說有沒有這回事:沒有。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裡有寫,白起認為滅趙最好的時機就是長平之戰之後,長驅直入;趙人派蘇代去遊說當時的秦相應侯范雎,范雎害怕白起滅趙後功績高過自己,就向秦王進讒言強行命令白起停止進攻。白起和范雎從此結怨,後來秦再攻趙,白起臥病,秦軍屢敗,秦王強起白起,白起有怨色(怨懟范雎破壞了滅趙最好的時機),范雎就趁此機會勸秦王殺掉了白起。

綜上,白起沒有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不肯再對趙出戰」,白起後期沒有出戰的原因是由於和范雎之間的私怨。

16樓:打編輯的草稿

最近剛好看完了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傳,雖然本書有些許演義的成分,但是可以大致了解一下春秋戰國的歷史。書中的說法是這樣的,當時白起坑殺趙卒之後,本來是想一舉滅掉趙國的,但是范雎看到白起這麼猛,如果滅了趙國,那麼白起的功勞是幾百年獨一檔的,到時候會影響到自己的位置,就在秦王耳邊鼓動,把白起叫回來了。白起感覺功虧一簣,認為這樣的機會就這麼被浪費了,下一次這樣的機遇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之後攻打趙國不利,想請白起出山,但是白起認為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說不能打,然後又是范雎,吹耳邊風,讓秦王搞死了白起。要說白起是永遠滴神,有點過了,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白起搞廉頗的時候廉頗就是不戰,後來范雎離間了廉頗和趙王,撤掉了廉頗,白起高興的像過年一樣,這才有後來的長平之戰。後來的李牧也是被離間了,趙國才沒攻破。

話說戰國四大名將只有王翦善終了,因為他懂得在秦王面前裝孫子。其他三個都是被自家人搞沒的。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吊打來犯的燕國?

來缺 因為趙國比燕國強 樂毅伐齊後,齊國就已經不行了,東方六國就是趙國最強,也是抗秦的先鋒。將領,趙有廉頗 趙奢 李牧等,戰國四大名將佔兩個,長平之戰後雖然趙國大部分軍隊折在長平,但是瘦死駱駝比馬大,燕國有幾個一流將領?而且,9年時間,夠恢復些實力了。我一直想不明白,燕國想佔便宜為啥不在邯鄲保衛戰的...

長平之戰白起到底用了多少兵力?

amiedon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賭上國運的一戰,到戰爭相持階段,秦昭襄王親自上前線徵發民夫,動員的年齡也放寬到了16 70歲,可以說秦國絕大部分軍隊都在長平 vincer 對待不嚴謹的特別是春秋戰國的戰爭記錄,很多時候把史書上出兵人數除以5甚至10是妥當的。除了長平之戰,還有後來燕國粟腹率領六十萬...

戰國末期 長平之戰後 第二強國是哪個國家

迷城 肯定是楚國!就算沒有長平之戰趙國也沒楚國強。後期王翦滅楚都要60萬大軍,不然不去。李信20萬大軍都被楚國滅了!長平之戰後的排名應該是 秦楚魏趙齊燕韓 飄雪之夜 戰國晚期的東方是真滴精彩,長平之戰到邯鄲之戰期間的次強應該是楚國 邯鄲之戰後信陵君入趙,魏國拿下陶衛之後,則魏國接過次強的位置,並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