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舉例說明古代人是怎麼處理敏感詞的(中外皆可啊!)?

時間 2021-05-06 10:01:38

1樓:Sroan

山藥在唐朝以前叫薯蕷,為了避諱唐代宗的李豫的「豫」字改名叫薯藥,到了宋英宗趙曙,又要避諱「曙」音,再次改名叫山藥。

山藥:我太難了

2樓:山鬼

紅樓夢,賈雨村說他教林黛玉讀書時「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他皆念做「密」字,每每如是;寫字時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黛玉的母親叫做賈敏。

所以遇到要避諱的字(種類很多,父母名字,皇帝名字,家族長輩,還有特殊的),比較方便,私人使用的方法是改讀音,和減筆畫或是添筆畫。如果廣泛使用的名詞犯了忌諱,比如秀才的秀犯了劉秀(東漢光武帝)的秀的諱,就把秀才改為茂才。秀和茂有相同的意思。

其他例子也差不多。

3樓:冰塊蘸糖

我知道有迴避的?!

比方說和皇帝撞名和長輩撞名都要改

紅樓夢裡,林黛玉每次寫她母親的名字都要少寫偏旁琅琊榜裡,靜妃有懷疑,也是在書裡的筆記發現蘇哥哥避諱了他母親的名字。

4樓:行香子

舉個栗子:林黛玉之母名賈敏。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唸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紅樓夢》

5樓:百岫嶙峋

一般會用同義詞替代,或者音近義近的詞語替代。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避諱。比如蘇軾的爺爺叫蘇序,所以,他作的序文,都不用序字,而用「賦、跋」等詞語去代替。

6樓:雲胡不喜68

以政治為例:

直接迴避。比如莫談國事。

隱含。比如詩歌中對於政治的批判,利用女子口吻說是對於情感的抱怨,隱含著對於當時社會的不滿,有代表性的《古詩十九首》。

代稱。比如對皇帝,可以稱廟號、年號等等。

7樓:張小瘋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你覺得這位神仙在唐朝時叫什麼名字?

叫南無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沒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這個「世」字,菩薩就範諱了,所以不能用,神仙也不行。所有人,包括但不限於神仙鬼佛,妖魔精怪,都不能用這個字。

如果非用不可呢?

可以,要麼殺頭,要麼缺筆。

缺筆就是,比如「也」這個字,你不能這樣寫,只能寫作「乜」。

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有,勞動人民的智慧型是無窮的。

比如我叫張小瘋,但是「瘋」這個字是敏感字,那就不能用,要麼缺筆,要麼直接改名字,改成「張小風」。

8樓:藍色群山

這個處理敏感詞的方式叫避諱。

中國的做法通常是用另外乙個同意不同音的字來代替,例如《紅樓夢》裡,林黛玉在寫到敏字時,都用密字來代替,因為她母親的名諱叫賈敏。

宋代乙個州官叫田登,為了避諱,他不僅不讓說登字,甚至連偏旁部首有登的都不讓說和寫,比如燈字,繁體字是「火登」,遇到要求統一改為火字,因此引發了乙個著名的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到現在這個成語的本意和引申義都沒變。

還有乙個辦法就是給用另外乙個比較常見名字來代替這個敏感詞。

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討厭又忌諱狼,但是因為謠傳狼能聽懂人話,害怕直呼其名會引發狼的報復,因此提到狼的時候,會用張三來代替。同樣俄羅斯也以前有把狼稱為「大尾巴兄弟」的習俗。

另外乙個中國小孩最熟悉的避諱人物——《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為了避諱,所有巫師都用那個語焉不詳的「you know who」來代替他的名字。

9樓:非木

李隆基的廟號是唐玄宗,年號先是開元,後是天寶,怎麼著就變成「唐明皇」了?

清朝愛新覺羅·玄燁上台,年號康熙。嗯,從此民間「玄」字「燁」字都被敏感掉了,再提這兩個字可是要殺頭的。

於是要再稱呼唐玄宗,就只好用他的諡號:唐朝的「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從此改稱他唐明皇。

這一改稱就持續到清朝結束。於是民間也習慣了唐明皇這種叫法,一直到近三十年才慢慢讓民間對唐玄宗的稱呼重新普及起來。

10樓:李HX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鄭伯克段於焉》

11樓:白輕留

1·處理敏感字詞即避諱,一般採取代稱、缺字、缺筆畫、添筆畫、通假字、畫個圈兒、加個諱、換個說法等方法處理。

2·處理敏感情節,一般採取、暗指、詩詞化寫等手法。

當然,也有刪減式的。

亂曳小衣,框框框框框【此處刪減十又三字】

12樓:孔璋

就是避諱嘛推薦樓主找本書陳垣的《史諱舉例》 裡面的材料多分類細什麼思路什麼模式都有堪稱奇葩與腦洞齊飛苦笑共無奈一色

什麼是調值和調類請舉例說明

平上去入分陰陽這些調類術語是各種韻書裡的抽象概念。每個字是什麼調類,在各個方言間 隨著歷史流轉是基本穩定 有規律可循的。它是一種對字或者對音節的分類,這個分類不負責抽象概念的具體實現。所以如果只告訴你平上去入陰陽,你應該還是不知道怎麼念的。而這些不同方言裡的具體實現就是調值,知道了調值就基本上知道怎...

古代人民是怎麼買得起房子的

不好意思,沒有這個問題,我還以為他們都住祖屋呢。我覺得嘛,首先是自己蓋,能力範圍內,然後多生孩子提高勞動力,發展家族勢力,接著蓋,然後這麼多孩子裡,有人發達了,家族更加強盛,有錢,公升級房子,遷到更富有的地方,接著發展。不好意思,新人還是匿了吧,能回答的好了,就真名出面了。 敬蟲子 以前農村大多數人...

那些現代我們有的東西古代人沒有是怎麼生活過來的?

現代人太喜歡有章可循的經驗 理論 儀式 但是我們就是不習慣,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覺。我們很自然的認為,如果沒有這些經驗 理論 儀式,我們只有自己體驗 體會,沒有老師,沒有各家經驗。我們只是自己去嘗試的話,我們不可能有所得。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有沒有想過,在沒有教科書 傷寒論 黃帝內經 之前,那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