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發現一年等於十二個月的?

時間 2021-09-17 08:31:53

1樓:小張

說古代曆法,似乎很多人都混淆了現代和古代曆法裡乙個重要概念年。

其實古代曆法裡有個重要概念:歲,才是真正對應現代說的年的概念。

而且古代最早與南宋後期《統天歷》,已經把歲定為365.2425日(即今天公曆一年的長度了),之後由元朝《授時歷》發揚光大。

而月是指月相。

而古代年是調和月與歲的關係產生的乙個虛構概念。並不是今天說的年(這個應該直接對應古代的歲)。

當然了,更遠古的時候,歲也不是現代的年的意思,那時候是歲星,但那時候有另外乙個字:祀

來表示歲的概念,但是後來比較少用,大多用歲。

2樓:依樓獨飲

華夏先民是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執行規律總結出來的。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說明古人很早就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

山海經的大荒經中有七對日月所出的山,就是古人觀測太陽在不同山峰公升起落下用以確定「二分二至」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太陽在第一對山峰公升起落下,到下一次回歸至此對山峰時,就是乙個太陽回歸年,簡稱一年。期間觀測月亮圓缺和公升起落下的規律,可以確定太陽乙個回歸年,月亮迴圈走了十二次。

但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或者是通過相同山峰的週期是29.5天,一年並非乙個月的整數倍,兩者也不存在簡單的倍數關係,一年的長度大約是十二個月還多10天。如果一味地按一年十二個月安排月份和歲長的話,過個十幾年,曆法上的六月,現實裡可能就漫天飛雪了,會極大地影響農業生產。

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置閏月,每隔2-3年置乙個閏月,這樣,一年就有十三個月。《左傳》魯文公元年記載,「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余於終。」這個歸余於終,就是在歲末置閏月。

後期,隨著天文曆法的不斷改進,出現了表、圭表、日晷等先進觀測儀器,至春秋時期(很多學者認為是來自殷商時期)使用的「四分歷」太陽乙個回歸年是365.25天,元朝郭守敬所測量的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天,和現代測量的365.

2422天幾乎一致了。

古代人怎麼確定一年的時間長度?

巫小寒 很簡單,在地垂直上立一根杆,每天正午時分測量桿的影子。由於太陽的直射點是以年作為週期呈現回歸運動,每天正午太陽的直射點都不盡相同,夏至日,太陽高度角最大,杆的影子最短。冬至日,太陽高度角最最小,杆的影子最長。只要每天測量竹竿影子的刻度,由於太陽直射的位置不盡相同,所以留下竹竿的影子刻度也不盡...

古代人都怎麼問年齡?

李有三 請問年兄貴庚?愚兄痴長三十二寒暑。不知小姐芳齡,冒昧冒昧。小女子年方二八 不是乘法。家中何人?老母幼弟。早年失怙,說來辛酸。得罪得罪,兄家中也僅家嚴在堂,慈母見背早矣。不知令堂高壽?方知天命,請教令尊春秋幾何?才交花甲。喲,你爸結婚挺晚啊!啥?咳,咳 小女子是說,老太爺好福氣。承您吉言。令弟...

古代人怎麼降溫解暑?

感性的理性主義者 以前在史書上看到過唐代的一種涼屋,貌似也有叫含涼殿的。一般是臨水而建,利用水車推動扇輪搖轉,產生水汽和風感,還有用機械將水傳到屋頂,然後形成水簾 自行想象下我們站在瀑布邊的感受 屋裡的人就感到涼快啦!唐代詩人張仲素的 雜曲歌辭 宮中樂 講的就是涼屋 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