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沒有出現太監篡政的?

時間 2021-05-31 13:19:23

1樓:宣城郡公

1.太監能篡政,主要是皇權需要這個群體來制衡官僚,外戚,藩鎮等其他權力中心,是皇權還處於不太穩定狀態的產物,但是清代皇權是最為集中的時代,皇權並不迫切需要太監群體來制衡其他勢力(注意是不迫切需要,不是不需要)

2.當然,即使皇權再怎麼強盛,作為乙個人的皇帝總有精力不濟的時候,如果沒有輔助其行使權力的團體,那麼其無法有效運用權力。在明朝,皇帝最早用軍功勳貴和文官集團互相制衡,但是效果,尤其土木堡后軍功勳貴集團遭受重大打擊,連京師衛戍都被文官集團染指。

後來又從文官集團分化內閣(秘書處),但是內閣在不斷強化過程中,逐漸由皇帝的私人機構變成文官集團的代言人(就和尚書臺,侍中寺的演變一樣,只是更為迅速)。所以皇帝不得不尋找其他代言人,最終選定了風險最小的家奴群體(中官)。

那麼清代呢,清代和明代不一樣,清代的權力中樞不在文官集團,而在親貴,所以清代中前期,皇權依靠滿蒙宗室親貴和官僚集團互相制衡,甚至壓過官僚集團,但是清代宗室勛貴集團中還有乙個力量很強的群體,那就是侍衛出身,幾乎所有重要的宗室親貴都是侍衛出身,而侍衛群體充當的正是是清代皇帝最為信任的家奴群體,清代侍衛團體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漢族出身的中官的職能,使得中官只能作為普通奴僕存在,而類似明代的家奴群體的權責則由侍衛集團來充當,此時侍衛集團其實集合了明代中官和軍事貴族,軍功勳貴的作用,甚至到中期還吸收了武舉出身的漢族武官官僚,但是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侍衛集團又不是乙個統一的集團,而僅僅是對這一類人的乙個統稱。

但是勛貴集團會不會分割皇權呢,答案是會的,清代中前期宗室勛貴權臣也不是少數,甚至有極大阻礙皇權擴張的個體出現。所以清代皇帝最早通過設立南書房等機構,適度加強內閣權力,架空甚至撤銷了宗室勛貴們的代言機構議政王大臣會,使得宗室勛貴不再作為乙個整體干預政治和皇權擴張。而後通過改革八旗制度,遏制八旗體制下類似二元主君制度,盡最大可能降低宗室的權力,削弱勛貴世家的權威。

但是被削弱的宗室勛貴能不能繼續抗衡官僚集團呢?清代皇帝也心存警惕,尤其是乾隆初年鄂張黨爭對皇權穩定的惡劣影響,最終使得乾隆皇帝重新設立了軍機處,並最終確定將其來作為權力的平衡器(簡單說,皇帝通過軍機處選定宗室勛貴官僚的代表人物參與機務,並根據朝廷內部勢力消長和自身執政風格來調整軍機處人員比例,再通過軍機處操縱朝廷各方勢力的調整),軍機處被定位為承旨機構而非輔政機構為皇帝效力,但是為了防止明代內閣演變故事重演,又對軍機處進行了很多限制,使得軍機處只能是皇帝的秘書,而不能變成官僚的領袖,也即是加強軍機處對皇帝個人的人身依附性。比如軍機處不是顧問機構,而僅僅具有承旨功能,軍機大臣本身也不具備宰相的權威(我們通常說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始為真宰相,但是很多人僅僅理解為大學士作為官職沒有宰相權力,軍機大臣作為差遣才有宰相權力,這是錯誤的,這是把唐宋時期宰相需在本官下加同三品,同平章等差遣這種型別搞混了。

其實清代軍機大臣除了宗室親王以外如果不兼任大學士,在實際權力和權威上也是很受限制的。比如辛酉政變的時候,在兩宮在軍機處不佔優的情況下,兩宮依靠宗室,侍衛指揮官,大學士輕易就清洗了軍機處和顧命大臣),當然這也僅僅是延緩了軍機處向輔政機構轉變的程序而已,到了清朝晚期,軍機處的確有逐漸向輔政機構轉變的趨勢,雖然只限於是趨勢。

除開勛貴集團,作為八旗制度的作為八旗制度下專門為旗主和領主服務的群體,包衣旗人在清代一直頗受統治階級信任,他們與旗下家奴不同,是正經的良人,因此清代包衣出身的大學士、尚書、總督也不在少數,當然,縱觀整個清代歷史,這個群體在政治能量上並不如勛貴,但是他們卻比勛貴出身的侍衛更像乙個真正的集團,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專長乃至壟斷的職業領域,這些職業領域最後整合成乙個龐大的服務機構,而天子自將的上三旗的包衣更是壟斷了內務府及其派出機構(比如各省織造),如果說皇帝在政治軍事上最信任的就是勛貴侍衛集團,那麼在生活以及其他更為私密的領域上他們最信任的則是包衣,他們將皇室的財政,宮廷日常行政、司法,對外臣的監督探視甚至太監的管理,包攬入自己的權力範圍,而這些權力其實在明朝屬於宦官的權力範疇內,在權力的交接中,尤以順治康熙年間十三衙門的存廢所爆發的矛盾最為突出。

世祖開國,鑑明代宦官干政之失,始設內務府,罷太監不用。順治癸巳,設幹清宮執事官及直殿局。甲午,裁內務府,置十三衙門.

凡八監,曰司禮,曰御用,曰御馬,曰內官,曰尚衣,曰尚膳,曰司設,曰尚寶。有三司,曰尚方,曰鐘鼓,曰惜薪。有二局,曰兵仗,曰織染。

嗣改鐘鼓司為禮儀監,尚寶監為尚寶司,織染局為經局,後又改尚方司為尚方院。庚子,又改內官監曰宣徽院,禮儀院設郎中以下官。辛丑二月,世祖以遺詔罷之,並治滿洲佟義、內官吳良輔變易舊制之罪。

吳良輔論斬,以佟義已死,削其世職,其黨大學士劉正宗以年老免死,於是革去十三衙門.後設內務府,以御用監之職立廣儲司,以尚膳監之職改採捕衙門,以惜薪司之職改內工部,又改御馬監曰阿敦衙門,兵仗局曰武備院。

簡單來說,十三衙門是中官(宦官)和滿洲八旗尤其是內務府上三旗包衣爭權的產物,其執掌是接替近似明朝二十四衙門留下的權力空缺。最終,在宗室,滿洲勛貴支援下,中官全面落敗,從此清代的太監都置於內務府管理下,內務府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主要的家奴集團,而太監集團則淪為普通奴僕。

所以清代中晚期,形成了親貴集團,宗室集團,官僚集團,包衣集團互相牽制,皇帝通過軍機處來行使權力,協調各方。沒有需要太監輔助的空間了。

至於到了末期,都是半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的問題了,更沒有太監上公升的空間。

2樓:太平天國閔中智

清代皇帝自律。客觀來說,清代皇帝幾乎是所有王朝中皇帝素養最高的——關於為什麼沒出現「太監篡權」,您去搜搜乾隆給那幾個小太監起的名就可以理解了……

3樓:秦能補拙

告訴你明朝也沒有,因為唐朝以後從宋開始就把太監調理成了黃泉的代言人了。所以明清兩代,太監就成了皇權的代言人。太監專權,是皇權膨脹的一種體現。

而且題主知道的唐代,太監牛是因為內掌禁軍外聯藩鎮,有這個本事不是太監也能篡

為什麼清朝不易出現外親專權和太監作亂呢?

楊峰 清朝的權力中樞裡面沒有太監的份,太監只能做打雜服侍的工作,最高的政治權利是傳旨,奉旨去外地替皇帝太后打探查探監督等事情,但這已經是清朝後期的事情了 太監不許出京 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其在權力制衡上用八旗制衡漢臣,因此不太害怕明朝時期朝政為文官集團所壟斷,因為漢臣不配合,有旗人可用,如六部尚...

清朝和明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

北海之泉 富察 傅恆,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領班軍機大臣 保和殿大學士等,短短七年間從正六品侍衛公升到了從一品戶部尚書 25歲的戶部尚書 傅恆生有四子,老二福隆安是軍機處行走 總管內務府大臣 兵部尚書等 25歲的兵部尚書 老三福康安是軍機大臣 武英殿大學士等 17歲的戶部右侍郎 老四福長安是軍機大臣...

為什麼清朝相比別的朝代沒怎麼出現過大的宦官干政的事情

愛新覺羅沒馬騎兵 其實是清朝皇權衰弱,逐漸有虛君的趨勢的緣故。看看尹莊圖 洪亮吉差不多戳著嘉慶的脊梁骨罵了,嘉慶也不敢處死他們。皇權如此衰弱,太監自然也很難借助皇權干政了。 Alex 根本一點,皇帝勤奮.那些回答什麼文官集團的,要笑死人了.皇帝秉持天下,那麼多事乙個人肯定幹不過來,那麼大的權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