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趙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時間 2021-05-06 03:17:48

1樓:「已登出」

2020.6.2

究竟如何評價趙括這個人?

當年同輩對於趙括的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2023年後人們對於趙括的評價:軍!事!天!才!

我不知道各位吹趙括的答主,是不是坐過時光機回到2023年前見過趙括本人,比他爸他媽藺相如更了解趙括。

2樓:

趙括其人由此可見,小趙出身名將世家,也積極上進,飽讀兵書,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研究,但對於戰爭的體會不夠深刻。

那麼來看看長平之戰小趙的表現:

在長平之戰,小趙同學其實面臨的是非常被動的局面:前方相持,趙國外交被孤立且無力支援前方。

前方廉頗將軍在長平構建的三點防線: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已被秦軍奪取了空倉嶺防線,踹開了趙軍的門戶,居高臨下,奪得了戰爭地主動性;雙方相持在丹河防線。

空倉嶺失守,丹河相持

與此同時,後方趙國外交被孤立:借糧借不到,和談談不了,其他諸侯國不敢援助。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國策·齊二》)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

」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於是,小趙被派往前線,面對白起這樣的超強對手,和帶著領導出戰甚至是速戰的意圖,在秦軍詐敗後出擊,被合圍,戰爭局勢急劇惡化,趙軍陷入極端不利的境況。

趙軍被合圍示意圖

就這樣,趙軍被圍46天,廣大將領士兵都發揮了艱苦戰鬥的精神,頑強抵抗。最後糧草消耗殆盡到了互相殘殺吃人肉的極端地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但是援兵是到不了了,趙括把主力部隊分成四隊,組織輪番突圍,但始終沒有成功。趙括最後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親自披掛上陣,為秦軍所殺:

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這裡,是乙個有血有肉,不放棄有擔當,身先士卒的將領形象,充滿悲壯。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確實不假。

翩翩少年,漸行漸遠

長平之戰的難題,解法不在他小趙手中。在持久戰期間,趙國統治集團沒有採取正確的外交策略並積極斡旋,使得戰場形勢進一步惡化,終造成慘敗。

小趙史上有記錄的,就長平之戰,他是什麼樣的人,完全定論,還賴歷史考證。但是我們如果以長平之戰趙國之敗來怪罪他乙個人,是不妥的。趙國之敗,是多公尺諾骨牌效應,趙括只是其中一張牌,身不由己又無能為力。

3樓:風溫2019

考古證實,他率領王室精銳出戰,歷朝歷代能率領王室精銳出戰的,都是頂尖軍事家。

長平之戰是人類冷兵器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沒有之一,指揮如此規模的戰役,必須是時代頂尖人物才有此資格。

趙括三次被黑。第一次是司馬遷,司馬遷與趙括有世仇,司馬遷六世祖司馬靳,是白起副將,跟白起一起被賜死,司馬遷吹白起,也是為了光宗耀祖,自然會詆毀趙括。第二次是大清國,同治回亂,回民姓馬,趙奢是馬家始祖。

這個馬,就是馬服君的馬,趙括是馬服子。第三次是特殊歷史時期,論資排輩、打倒XX學術權威,趙括成了典型,於是便有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兒童故事。

趙括並非千古調侃物件,高平有趙王廟,唐玄宗建的骷髏廟,明朝改為供奉趙括夫婦,一直供奉至今。

4樓:無雙

廉頗與秦軍僵持三年而城不下,秦國用計使得趙王猜忌廉頗,趙王準備用趙括換下廉頗。趙王要用趙括,有兩個人反對最為激烈,乙個是病重的藺相如,另乙個是趙括的母親。

用趙括所帶來的失敗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失敗。關於趙括的歷史定位已經是蓋棺定論,不容置疑的。

我還看過有的把秦檜描述成了簡直是忍辱負重的民族英雄,真是一派胡言。

我們要時刻警惕解構歷史、編造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在本質上是在否定中華文明否定民族精神動搖國家根基。

5樓:風之輕羽

1,秦國糧草充足,而且可以通過水運

2,趙國已經無糧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可以想象趙括帶去的是最後的軍糧

3,列國作璧上觀不願支援

4,如若換將整個趙國只有趙括有這個資格統領軍隊,樂毅病,田單也不過會防守而已

5,廉頗連守兩年,期間兵將損失已經讓趙王肉疼,又一直處於挨打,形勢處於持續挨打狀態

6,秦在河內召15以上的所有男子支援這一舉動前所未有

7,秦軍在此戰損失過半

8,秦最後退兵了

9,如果不決戰,趙國會因無糧而內亂,除非不戰而割地

10,白起間接因為長平之戰自殺

史料缺乏,可以肯定的是趙括軍事理論非常高,實戰能力不低,僅從被圍能堅持46天,一戰讓敵方死傷過半來看。

1,秦反間計能順利進行說明趙括在趙國的地位不低

2,被圍46天,包圍中的軍隊,竟然無一投降,主將死了軍隊才投降,如果是真正紙上談兵的將領早就一戰而潰

6樓:觀點不中立

詳情請參看文章《悲情趙括》

原文出處:觀點不中立《悲情趙括》

這裡擷取文中部分片段

很多人把長平之戰的失敗歸結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這話的意思是說其沒什麼真才實學,就會吹吹牛B,而指揮上的驕傲和自負導致了整場戰爭的失敗。可事實是趙括確實是個有真才實學,也有過實戰經驗的將領。

而且最終是敗在了百戰名將白起手下,並不是敗給了常敗將軍李景隆,所以不丟人。

長平之戰後,白起拒絕擔任隨後的邯鄲之戰的指揮官。並指出:「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

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所謂「國內空」是廉頗的傑作,而「士卒損傷過半(戰時秦軍60萬,趙軍45萬,打完後秦軍損傷過半就是死了30萬以上,趙括死後趙軍投降人數40萬,按照史記記載,應該是趙括用了5萬人的代價乾死秦軍30萬!戰損比1比6)」則是趙括的戰績。

而隨後邯鄲之戰的結果與白起所料無差。

如果真要給長平之戰的失敗找乙個罪魁禍首,恐怕非當時的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莫屬了。換將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換將,而是改變整個作戰的策略。反守為攻想必是彼時趙國既定的大政方針,非廉頗趙括所能左右。

面對白起,趙括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所做的已經夠好。後世實在不該再去挖苦和諷刺這樣一位年輕的悲情將軍了。

7樓:陸瑾華

憑心論:趙括輸在輕狂。

趙括速戰速決沒問題,策略沒問題。廉頗固守三年沒糧食了。趙國必須找乙個速戰速決人來。那就是之前提議攻,趙奢之後趙括。

趙括自幼熟讀兵法,雖然呆板了點。但是抗秦是太大問題。就算敗也不至於這樣結果。

因為對手是無敗績的白起老司機。無奈他新手一級。趙括不喜歡用陰謀,如果多些奇招或者向秦軍一樣多按照地形配置兵種,秦軍戰力其實基本上打不贏趙軍。

趙括最後只敗輕狂和對手是白起。後面大義而死。不管怎麼樣是條漢子。

8樓:

還不錯的參謀苗子,極其無能的統帥,無自知之明,無大將之風,又被昏庸之主放到了乙個不合適的位置,對戰略決戰的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第二大,最大責任是趙王的)。

在長平的表現:臨陣換將,貿然出擊,被25000秦軍抄了後路一直打不穿,全軍幾十萬人,被人數最多不到自己2倍,技術水平相當的對手完全圍殲,幾千年的世界戰爭史上也罕見。

戰略戰術上的表現為:極差;

唯一值得肯定欽佩的,是戰鬥到死的勇氣(這一點,趙括比大明戰神李景隆高得多啦)

9樓:無盡的創意

1.打仗輸了不可怕,只要不傷筋動骨,還有機會。但是被圍則意味著全滅。圍棋裡棋子被圍則氣絕。從戰略層面講,兵法就是包圍敵人和不被敵人包圍。

2.主帥力戰而死,令人欽佩。但是衝鋒陷陣並非主帥該做的事情。

輸了死了並非代表趙括沒有才能,只是經驗不足。對上白起這種老將,輸了也正常。

10樓:

帶兵的風格是在一場場戰鬥中逐漸形成的,把乙個毫無領兵經驗的廉頗一上手就扔到長平,國君還逼你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廉頗也就是送人頭的料。

至於趙括是個怎麼樣的人?是個死人咯,天才也好名將也好都只是潛質,你只看得到紙上談兵,永遠沒機會看到他能成長成什麼樣了。

11樓:公尺參

紙上談兵趙括

在硝煙四起,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和平與安定或許早已成為奢望,在血與伐的征戰中,勇往直前的趙國鐵騎已然成為趙人心中最大的依仗。

西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上黨郡,趙主將廉頗以守為攻,秦趙大小激戰十餘場,秦軍不得進。然趙傾全國之力,率大軍與秦爭鋒數月,國力日漸不支,趙王怒。馬服君之子趙括主動請纓,與秦戰於長平之地。

趙括師從其父,少學兵法,言兵事,行軍布陣頗有名將風範。自趙王任命,整肅三軍,將士無不請纓,一時氣勢如虹。

決戰前夕,一行營軍帳內,有兩人跪坐於沙盤前,燭火搖曳,二人身影亦是隨之浮動。

「嗡~嗡!」兩聲錚鳴,兩股勢從二人身上猛然迸發,盤旋交錯,沖天而起。

霎時間,刀劍撞擊聲,戰馬悲鳴聲,將士嘶吼聲,不絕於耳,此時二人將營帳化為沙場,在沙盤前進行戰事推演。

副將所率的秦軍一分為二,化為兩道黑虹,將趙軍堵截於長平,前後夾擊欲圍剿趙軍於長平。

趙軍則前築公事,後聚強兵,準備一鼓作氣擊破秦軍。

秦趙將此地作為決戰之地,有著兩軍都難以捨棄的戰略格局,長平的地形可以讓趙軍騎兵馳騁疆場,也可以讓秦軍步卒擺開陣勢,步步為營。

矛與盾的碰撞,必將伴隨著慘烈的殺戮與淋漓的鮮血,兩國的戰略決戰一旦開始,便已經無法回頭。,

「主帥,此時決戰於我方太過被動,在長平趙騎機動性一旦被限制,注定會被秦人屠戮殆盡。」副將正襟危坐於案前,沉聲說道。

「這場戰爭趙國已然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國力日漸枯竭。廉帥堅守不出雖能暫時阻擋秦軍步伐,卻將我方騎軍優勢喪失殆盡,如不早日找到決戰時機,我方將無徵戰之士,無可食之糧。」趙括面對副將的質疑,慘然回應道。

「況且,我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以騎軍縱橫戰國,戰無不勝,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國騎軍,冠絕天下。戰事起,秦定會首戰佯敗,引誘我軍進入包圍圈,再派精銳之師斷我後路。

此時我軍應馬上派出精騎,趁秦軍立足未穩之際,不惜一切代價吃掉他們,配合前哨部隊火速包抄秦軍大營。」此時的趙括徑直起身,背對著沙盤胸有成竹地侃侃道來。

「諾!吾等全力配合,定將秦軍聚殲於此!」副將抱拳回應。

三日後,趙括率主力入長平,果然秦將白起兵分兩路欲困趙軍於長平。

趙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秦軍,形成反包抄困秦軍於長平,欲一舉殲滅,然秦軍工事異常堅固,以騎兵為主的趙軍一時間卻難以攻下。

「主帥,秦軍築此工事已修建半載有餘,牆堅劍利,倘若強攻我方定然損失慘重。」副將沉聲說道。

「不急,現秦軍已是囊中之物,可斷其糧草,徐徐圖之,待秦人飢寒交迫之際,一舉而定之。」趙括緩緩而談,仿若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秦軍大營,武安君白起與眾將跪坐於帳內,面色沉靜,絲毫沒有被圍困的焦慮不安。

「主帥,趙括久攻不下,現欲圍困我軍,於我軍疲憊無力之日發起攻勢,我軍如何處之?」副將王齕問道。

白起倏然拔出長劍,置於桌案,朗聲說道:「眾將軍,趙括小兒已然中計,我軍雖被圍困於此,但儲存糧草尚能飽食兩月。況王上定會舉全國之兵來援,今日起,各營減糧減灶營造我軍缺糧之假象,假意每戰士氣日衰,以我軍做餌,固守待援。

」「諾!」眾將欣然領命。

「急令,徵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支援前線,有退逃避者,逃一人斬全伍,逃一伍,斬全族!」一時間秦舉全國之兵,火速馳援。

十日後,秦軍工事在趙軍潮水般的攻勢下岌岌可危,幾處要地更是反覆易手,缺糧斷水的秦軍越發被動,被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鳴金聲從後方傳來,激戰不下的趙軍又如潮水般退去,戰場上的斷劍、殘甲散落一地,趙括持劍策馬而立,望著不遠處的戰場,面色沉痛。

「主帥,我方已奪得幾處險要之地,一旦撤退又將落入敵手,為何要此時要鳴金收兵,現秦國援兵已然上路,如不盡早攻破敵軍,恐遲則生變!」一位軍中小將發聲質疑,打破了長久的寧靜。

趙括將視線收回,轉頭看了看面色緊張的騎軍小將,耐心答到:「秦軍雖已成疲憊之師,卻仍進退有序,攻守自如,仍有一戰之力,若強攻硬拼,只會兩敗俱傷。傳令前軍,待五日後,前後夾擊,發起總攻!

」「諾!」眾將領命而退,整軍備戰。三日一晃而過,前線再無兵戈之聲,兩軍將士無不默然擦拭兵器,整理盔甲,等待著決戰的到來。

夜色如水,清冷的月光映襯著冰冷的刀戈,越發的陰寒可怖,一陣陣馬蹄聲由遠而近,逐漸將整個大營都攪動了起來。

「報!」傳令兵策馬疾馳,飛奔而過。

「後方來報,後方發現秦軍!」

「前方來報,前方發現秦軍!」

營帳內燭光搖曳,手持兵書的趙括將兵書小心放下,眉頭緊皺,面色沉重。軍中大帳,眾將持劍而立,面對著巨大的行軍地圖,均默不作聲。

「主帥,現秦軍先頭部隊已至,我軍如不快速突圍,將會如秦軍一般被圍困殲滅。」副將首先發聲,朝著趙括諫言道。

「主帥,現秦軍主力已被圍困半月有餘,軍心、士氣、戰力均有大幅下降,如能將秦軍精銳部隊全殲於此,外圍秦軍不足為懼!」另一將領雙手抱拳諫言道。

趙括詳細端詳著行軍地圖,快速地在腦海推演,隨後向軍需官問道:「我軍糧草如何?」

「回稟主帥,減灶縮食,尚能支撐半月有餘。」軍需官小心答道。

趙括隨後將算籌至於桌案,將秦趙雙方的士卒、糧草、戰力、戰備化為一根根算籌耐心籌算。

看到桌案的算籌,趙括心中略定,對眾將說道:「秦軍支援五日後方能擺好軍陣,形成戰力,如五日不能攻破秦軍,我軍可突圍而出,不至於陷入死地。」

「傳令三軍,子時燒火,寅時行軍,卯時進攻!眾位將軍此戰關乎我趙國生死,望諸位隨我攻破敵軍,揚我大趙之威!」趙括朗聲喝道。

「諾!我等定奮勇殺敵,不辱使命!」

次日,趙軍前後兩軍悍然發起攻勢,秦趙生死決戰拉開序幕。

面對趙軍的瘋狂進攻,秦軍漸漸開始處於劣勢,面對趙軍連續三天三夜攻勢,秦軍大部分險要之地已被趙軍攻占,只有幾處還在據守。

可每當趙軍全線攻破之時,秦軍總能及時將缺口補上,穩住即將崩潰的戰局。就像是一位奄奄一息的野獸,每當快要斷氣之時總能續上一口新氣,做困獸之猶鬥。

又是兩天兩夜的攻伐,秦軍已經完全喪失主動,趙軍現士氣如虹,秦軍節節敗退,勝利已近在咫尺。

戰陣前的趙括心中煩躁萬分,時間越是推遲心中越是不安,肯定是疏忽了什麼重要訊息。

想到這裡,趙括隨即閉目靜心,將紛亂的戰情拋之腦後,腦海中飛快的推演著,關乎此戰的重要設想是秦軍糧草盡斷,無法補給。

而戰爭事態也如之前推演這般進行,倘若秦軍以身為餌,已示敵弱,那目的就是固守待援,形成反包圍!

不好!秦軍有高人!想到此處的趙括不禁直冒冷汗。

「傳令三軍,各部有序撤出戰場!切勿與秦軍糾纏。」趙括對傳令兵大吼道。

「叮~叮~叮!」厚重的金鐵聲從後方傳出,聽到趙軍鳴金撤退,白起面色愈發的冷峻,手握劍柄,傳令道:「趙括已洞察出我軍意圖,想要撤出戰場,傳令各部不必藏拙,全軍出擊,務必咬住敵軍,延緩其撤退的步伐,眾將士現在可以痛快的與敵廝殺一場了!

」「回稟主帥,秦軍有詐,現我軍與敵糾纏太深,已無法有序撤退!」 一名傳令兵急切回應道。

趙括面色鐵青,痛聲道:「命死士營斷後,各部火速撤出戰場,命輜重營正裝待命,隨時準備開拔。」

趙軍死士逆流而上,捨生忘死的與秦軍拼殺,白起拳頭緊握,眼睜睜地看著趙軍退出戰場。

「再堅持半日就可以完全將口袋封死,將趙軍一網打盡!果然是虎父無犬子,趙括初上戰場,便有如此表現,果然是將帥之才,行事頗有其父之風範。」白起看著事態的發展,心中暗嘆道。

趙括率領主力騎軍一馬當先,朝著秦軍陣地疾馳而去,馬背顛簸而他那波瀾不驚的心也不禁隨之起伏,成敗在此一舉,如不能在秦軍徹底封鎖前突圍,四十萬趙軍將不復存在!

「將軍,秦軍在前方軍陣處掘出一處長十里、寬三丈、深兩丈的巨坑,我方騎兵無法跨越!」一名斥候緊急報告道。

聽到斥候的報告,趙括原本就緊繃的心弦再度被拉起,這場與死亡的賽跑由不得半點遲鈍。

待趙括領軍到達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巨大的鴻溝,對面則是整軍備戰的秦軍。

看著對面尚是及笄之年的少年神情恍惚,看著秦軍中已是不惑之年的老者面色悲戚,看著手持兵戈的成年青壯磨刀霍霍,趙括知道秦已經將戰爭機器發揮到了極致,這是趙國遠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要想快速通過如此規模的鴻溝,又將犧牲我大趙多少將士的性命!」

就在趙括出神之時,左右騎軍主將策馬疾馳到陣前,跳下馬背,跪立請命道:「主帥,現值此為難之際,吾等願用身軀將這鴻溝鋪平,以便我大軍快速通行,望主帥恩准!」

「不准,我趙國鐵騎甲天下,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怎能如此作踐性命!」趙括厲聲喝道!

「既然此路不通,那我們就回去與秦軍決一死戰!」

趙軍步卒穩固後方軍陣,趙括率主力慨然出擊,半月內先後四次衝擊秦軍軍陣,左騎軍亡!右騎軍亡!金戈營亡!

秦軍軍陣前,趙括一馬當先,率趙騎駭然衝陣,無數步卒緊隨其後,不斷有人在秦軍細密的箭雨中倒下,卻無人後退。

「括領軍赴死,死戰不退」!

「戰!戰!戰!」

「多少日了?」秦軍主帳,一位身形魁梧,全身覆甲的武將沉聲道。

「回稟主帥,四十六日,雖趙括已死,但趙軍仍拼死抵抗,無人投降。現糧道被切斷,已成甕中捉鱉之勢,趙軍必敗無疑。」一名少將回應道。

「在等!」白起手持白娟,頭也不抬,依舊細緻地擦拭著心愛的長劍。

「主帥,不可!戰事不可再拖,現關東諸國已蠢蠢欲動,遲則生變,況且王上對於戰事拖延已然不喜,若不早日結束戰役,於主帥不利,望主帥早做抉斷!」副將急聲勸道。

「望主帥早做決斷!」眾將齊聲勸阻。

「數十萬趙人,如何處置」,白起黯然問道。

「勸降,不降者盡坑之。」

殘陽如血浸染天際,四十萬趙軍雖淪為刀斧下的亡魂,卻無人投降,這是趙國的魂,這是軍人的膽!

次日,秦傳出訊息,趙軍困於長平四十六日,糧道斷絕。趙括戰死,士卒"陰相殺食",四十萬人不戰而降,後趙人假意投降,欲尋機反抗,秦盡坑之!

訊息一出,諸國震動。趙舉國悲鳴,孩子失去了父親,女人失去了丈夫,趙人更失去了他們的軍魂與龍膽,成為秦鯨吞諸國的前站。

而今,只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卻沒人記得長平戰場上的怒吼:「括領軍赴死,死戰不退!」

歷史上的趙括真的是個紙上談兵的人嗎?

河塗摞書 趙括是個缺乏實戰的鍵盤俠,和我一樣 理論是其優勢,但實戰與理論究竟差太遠。但如果作為副手隨廉頗鍛鍊,也未必成不了名將。紙上談兵只是因為他被趙孝成王不切實際的推上統帥的位置有關。上黨爭奪戰對趙國來說非常關鍵,失去了上黨,邯鄲就失去了太行山的屏障,而秦國得到上黨後,就可以俯視韓趙魏,為所欲為!...

歷史上夏侯傑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已登出 夏侯傑,字子豪,武帝之從弟也。傑幼時體弱,有心痛之疾,求醫於華佗。華佗曰 此子得命已是天幸,靜心調養或可無虞,宜從文事,莫學刀馬。傑曰 當此亂世,大丈夫當帶三尺劍已成不世之功,豈可臥於病榻苟全性命乎。乃習武不輟。傑長成,二十歲,弓馬嫻熟,常與許褚典韋爭鋒,雖氣力不如,然巧妙遠超之。華佗勸曰 ...

歷史上的張作霖到底是什麼樣的?

Elmer 典型的封建舊軍閥。以乙個舊軍閥的標準,是合格的,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和小算盤還是經營的不錯。但上公升到家國情懷,化家為國,就力有未逮了。 確實就像很多說的那樣,張作霖這個人確實不怎麼樣,但是能從乙個流浪兒變成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那麼其本身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在我貧瘠的理解範圍內,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