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陵?

時間 2021-05-05 14:40:53

1樓:reticentman

叛了就是叛了,扯這麼多幹嘛?

投降娶了匈奴的公主做了匈奴的將領還帶著匈奴的軍隊和漢軍對峙,同時期的蘇武又是怎麼做的?如果不是好朋友司馬遷雙標會整活,按這事例來說不就是個叛徒嗎?

戲劇裡唱到楊令公拒降撞李陵碑自盡又說明了什麼?

乙個漢奸怎麼就這麼多人洗地?殺了軍中女眷,全軍戰至山窮水盡,所以投降匈奴回頭就當了他們的將領就該諒解了?就算是二戰美軍對投降不當回事,你投降了德軍然後加入黨衛軍,二戰打完你看上不上軍事法庭

2樓:Alex

好多人分析來分析去,知道漢軍法裡主將投降是什麼罪嘛?

李廣是被衛青指責才自殺的嗎?實際,迷失道當斬。

漢武帝已經對李陵開恩了,直到公孫敖帶回訊息才治罪,實際不管李陵練沒練兵,李陵只要不是被俘,就是要被族三族的。

哪需要腦補那麼多情節,了解點漢軍法,就會明白為什麼是這個結局了。

如果李陵能逃回來,依靠武帝的寵信,也許能免死。但逃不回來,又不是被俘,他不自殺,他家就要被滅門,他應該能想到這個結果。

3樓:

關於評價李陵,我覺得需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乙個是從與李陵的相關的文學性強於史學性的作品,另外則是直接與李陵本人實際相關的史料記載。

但無論如何,叛國投降這一點,都不認同。

4樓:師兄表弟

認為李陵是悲情英雄的是司馬遷 。從客觀角度上說,李陵很難是英雄,軍營裡有女人也很難是合格的將領。但李陵還是乙個很厲害的人的,至少去了匈奴混的也不錯。

李陵投降是不是對不起漢武帝,是不是該被責備呢?我覺得不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用段奕巨集的話說「你也沒讓我當上大將軍啊」,我拿多少資源就幹多少事情盡多少力,李陵又不是帶著人什麼都沒幹就投了敵,對的起他劉徹了。

5樓:

看了史記和漢書李陵傳,我有一些疑問。

李陵上馬,從者十餘人,然後匈奴派了幾千人追,實在跑不掉,投降了!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是李陵跑路的時候,李陵還有一兩千餘人(士尚三千餘人......士卒多死,不得行)。突圍只帶十餘人。。。

而且帶著十餘人走,匈奴是在後面追而不是在前面截住,可能並沒有被包圍,不然只憑十幾個人怎麼可能跑出數萬匈奴包圍圈。

給我的感覺,這不像是突圍,更像是軍事主官丟棄部隊帶著警衛員跑路。

可能有人會說萬一當時就剩這十幾個人了呢,史記和漢書後面都有一句,脫至塞者四百餘人。這是什麼概念呢,在兩千多年前,一群人在沒有軍事主官,缺水缺糧的情況下,橫穿大漠,走了一千多里(記得知乎以前有個科普貼,找不到了),然後還回來了四百多人了。。。

這就非常尷尬了,參考李廣在大漠中迷路全軍覆沒,可知道肯定回國的途中,餘下的士卒,肯定絕大部分人都死在匈奴的追擊和大漠中,就這樣都回來了四百多人,估計李陵扔下部隊逃跑的時候,至少也還有一兩千人,與漢書李陵傳相吻合。

那麼我根據上面的場景,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況。連日作戰,李陵心態已經崩了,心生退意,半夜丟棄士卒,打算帶著少數親兵騎馬逃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被匈奴追上了,遂投降。餘下的士卒,群龍無首,分散突圍,回到了邊塞(各鳥獸散......

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怎麼看都是乙個為了自己活命坑屬下,坑全家的貨。

6樓:

深刻的覺得李家的名氣都是史記吹出來的。李廣迷路,一將無能,害死三軍。李敢射殺衛青,這可是相當嚴重的問題,那是衛青不計較,不然就該誅三族了。李陵自告奮勇,戰敗,投降。

7樓:蘇城

首先明確觀點,李陵投降就是怕死而已

請先搞清楚投降和被俘兩種區別

看了一堆真佩服的思路,考慮李陵戰敗投降前後的種種,漢武帝種種其他人種種!

你李陵是一名軍人,一名軍官,你好意思投降,投降是不爭的事實,你指揮作戰在牛,抵不過你投降這一條,一堆奇葩的思路說什麼箭射完了之類的,別拿西方那一套套路在中國,投降是你自己決定的,一堆洗白的結合這了那了的洗白,還說三國時期這個那個的,怎麼投降就好意思來對比,對比對比誰投降的姿勢更帥?還是對比對比誰投降的更有范?洗白要搞清楚在洗,三觀要擺正,投降就是投降,別洗了!

8樓:喀秋莎

沒讀過幾本書,只是在課本上讀過的《蘇武傳》和自己去了解過《答蘇武書》。

個人覺得吧,李陵還算是個愛國良將,後來兵敗也是實在怨不得他,敵我懸殊太大,被俘,但此時他還是抱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的,想著找機會報國。(原文就不碼上來了)哀莫大於心死,或許是國有國法,又或許是出於道德綁架,大漢天子只因他沒有殉國而誅殺他無辜的全部家人,司馬遷也是因為他說幾句好話而受宮刑(當然我不知道司馬遷的事件是不是同時發生)。可憐了這位良將,還在傻乎乎地找機會報國。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對大漢肯定是心灰意冷,還不如在匈奴當乙個小侯爵呢,至少物質生活還算優越。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不喜勿噴。李陵雖沒有蘇武的高風亮節,更稱不上英雄,但的的確確是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敢捂著良心說,到了那個時候會拋棄榮華富貴去殉國呢?

更何況,李陵的初衷還是想找機會報國的,就憑這一點都是比吾等凡人高乙個逼格了吧。《答蘇武書》最後說到,李陵是決心不會再歸漢了(原文還是不碼),為什麼?蘇武這位堅貞不屈的愛國志士在邊疆牧羊19年,尚且只是給那麼點錢,官職連個典屬國都沒有。

事已至此,他再回去就確定漢朝不會隨便以叛國等等罪名治他的罪?或者在一大片唾罵聲中苟且地活著?更何況他對這個國家早已心寒,在匈奴喝胡酒聽羌笛多好。

9樓:

那本來是個滿腔熱血的人啊,怎麼弄得一腔熱血涼透,終生不再步入漢地,一輩子活在對故國的愧疚中?

領著孤軍萬里來徵,陷入軍械糧草殆盡,被漢武帝切斷援軍的絕境。李陵以五千兵力周旋八萬敵軍,挫敵萬餘,此等將才和意志令人動容啊。全軍潰敗是可預見的結局。他血戰到最後直至被敵軍生擒。

李陵投降了。為什麼投降,《史記》沒有說明原因。我寧願相信《漢書》中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時所說的,李陵絕非貪生怕死之徒,降於匈奴是為了潛伏胡地,尋機報效漢室。

一句話,李陵覺得就這麼掛了,不甘心啊!《答蘇武書》中李陵向老朋友辨明了自己的投降,和司馬遷為他的辯護是一致的。(《答蘇武書》是不是李陵所著好像存在質疑?

)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何圖誌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李陵想將功贖罪但是沒機會了啊。

兩年後被誣陷導致全家被殺。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啊。公孫敖敗於匈奴,在漢武帝面前辯解時誣陷李陵為匈奴出謀劃策。

漢武帝一氣之下誅殺掉李陵全家。自此,一腔熱血變成了冰窟……李氏祖輩對漢室鞠躬盡瘁,漢室又是怎麼對待李家的?悲憤讓他逐漸剝掉身上的漢文化特質和他身為漢人應有的立場,轉而鬍化……然而,自己對漢家不能做到從一而終,他想,在道義上他是乙個只配在陰暗中苟活的人了。

《答蘇武書》中他說,讓先父的後代變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

當初李陵不願意負責李廣利的補給,於是自請出征,大放以五千兵力以少擊眾,征討匈奴的豪言。當時他可預見到這個輕率的承諾,在不久的將來會把他拋在異鄉之地,把他的一生釘在恥辱柱上?當然,李陵的悲劇不能全部歸咎於他本人。

李陵的一生葬送在自己的輕率衝動,公孫敖和路博德的推波助瀾,還有漢武帝的猜忌無度薄情寡義啊。

蘇武李陵二人都在異鄉煎熬地活著,命運何其相似。可是,兩個人的煎熬又不盡相同。蘇武的煎熬來自生存條件的苛刻,李陵的煎熬來自內心無法排遣的痛苦。

蘇武出使匈奴遭到囚禁,以他頑固一根筋的強悍個性,他自是沒有投降的。蘇武在道義上的正確讓李陵多麼羨慕啊!他在蘇武面前大概覺得自慚形穢……後來蘇武風光地回國了,李陵餘生在胡地度過。

即使昔日朝中的好友們苦苦相勸,他也果斷地拒絕回來。今生所受侮辱已經夠多了,難道回去繼續受辱嗎?這番拒絕背後的酸楚豈是常人能體會的。

李陵就是個有大將之材無用武之地,空有一番報國之志的人啊。連賦閒在家的大將也比他幸運,至少不用揹負漢奸的罵名。說李陵是漢奸的基本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

把其他人放到李陵的境地未必比他做得更好。想想自己被誣陷然後全家被殺之後的心情,大概就能體會李陵痛苦百分之一了。

蘇武回國前,李陵為他餞行。宴席上他唱道:「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一邊唱,一邊淚流滿面。

李陵悲苦不得志的一生盡在這幾句飽含血淚的話裡了。

10樓:張博陽

他不想死的主要原因還是想要振興李氏吧,因為他是家族唯一有能力的人。就像慕容復

那僧人邁開大步,走到慕容復身邊,問道:「你有兒子沒有?」語音頗為蒼老。

慕容復道:「我尚未婚配,何來子息?」那灰衣僧森然道:

「你有祖宗沒有?」慕容復甚是氣惱,大聲道:「自然有!

我自願就死,與你何干?士可殺不可辱,慕容復堂堂男子,受不得你這些無禮的言語。」灰衣僧道:

「你高祖有兒子,你曾祖、祖父、父親都有兒子,便是你沒有兒子!嘿嘿,大燕國當年慕容、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卻不料都變成了絕種絕代的無後之人!」 慕容、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諸人,都是當年燕國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創下轟轟烈烈的事業,正是慕容復的列祖列宗。

他在頭昏腦脹、怒發如狂之際突聽得這四位先人的名字,正如當頭淋下一盆冷水,心想:「先父昔年諄諄告誡,命我以興復大燕為終生之志,今日我以一時之忿,自尋短見,我鮮卑慕容氏從此絕代。我連兒子也沒有,還說得上什麼光宗復國?」

11樓:

說李陵,其實也是在說司馬遷。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他們是命運安排和人生初衷相悖的——渺小的臣,大寫的人。

12樓:老冰子

李陵錯不該投降,但那樣的情況下,誰又能做到比他更好比他更多呢?放眼當時的大漢朝廷,衛青霍去病已經掛了,剩下大多都是庸碌之輩,對匈作戰也都在吃衛霍的老本,也只有李陵能把一場死仗打成那個樣子。

隨後詐降,再後來親族被殺光,真降,再後來幫助匈奴打擊漢軍,不知道當時還沒死的劉徹心裡怎麼想。

李陵的悲劇一是在於他自身建功心切鋒芒太過,二是朝中無人說話也就算了,關鍵還特麼落井下石。李陵是有霍去病的才華,卻沒有霍去病的朝堂環境,空悲切啊

李陵冤麼?

M3小蘑菇 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 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 兵敗,死矣!軍吏或曰 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陵曰 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 無面目報...

司馬遷為什麼要替李陵求情?

嗒嗒 司馬公為李陵求情,一是故人之後,提攜照顧,參考史記,未封侯的李廣,被其大書特書,可見兩人關係密切 二是書生意氣,仗義執言,未曾考慮後果。 乙隻小青蛙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太史公司馬遷自己是如何解釋的,引自 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和李陵的過往 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

漢武帝應不應該誅殺降將李陵全家?

xiao 因匈奴左大都尉叛變不成,趙破奴自浚稽山退兵回到受降城途中,被匈奴左賢王包圍,失利被俘,其部隊投降。漢武帝削除他的浞野侯爵位。誰說投降就要滅族。趙破奴也投降,怎麼不滅他的族。 常非 中國古代刑罰有個特點,就是懲罰越來越輕。秦漢時代的滅族是要連女人都殺的。到了魏晉南北朝,一般只殺男的,不殺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