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冤麼?

時間 2021-05-06 15:12:38

1樓:M3小蘑菇

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大息曰:

「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

」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

」……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

「無面目報陛下!」遂___

請填空正常做閱讀理解,聯絡上文的話,怎麼也該填個自盡、戰死什麼的

然而實際上卻是「遂降」,李陵之前口口聲聲說要死戰,最後卻突然投降了,這事沒得洗

他這一投降,害死了為他擔保的陳步樂

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說,拜步樂為郎。

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

間接害了司馬遷

一開始海口誇得太大,結果自己兌現不了承諾,只怕李陵自己也不敢把自己視為英雄。當然漢武帝對他相關人的兩次懲罰(剛投降時一次,誤會他為匈奴練兵時一次)也是過分了

雖然戰敗,但因為戰死而家人受封賞的例子是有的,就是李陵同僚韓延年的父親韓千秋:

而韓千秋兵之入也,破數小邑。其後粵直開道給食,未至番禺四十里,粵以兵擊千秋等,滅之。使人函封漢使節置塞上,好為謾辭謝罪,發兵守要害處。

於是天子曰:「韓千秋雖亡成功,亦軍鋒之冠。封其子延年為成安侯。……

2樓:虢季子白

看完李陵傳,覺得很可惜。殺了如此多的匈奴,中間因為李廣利、路博德等人的掣肘,最後只能被圍困,彈盡糧絕。投降是真的。

但因為調查者的胡說八道,導致漢武帝以為李陵幫匈奴練兵,族滅全家,真的是冤枉。

有些答案對李陵太苛責了,有這麼大的功勞,直接定性為漢奸。投降之後,李陵有幫匈奴做什麼嗎?一群人責之以死,站著說話不腰疼,我還以為是文天祥擱這兒發言呢。

在族滅之後,李陵徹底倒向匈奴,這點我覺得無可厚非,你家裡人都被殺完了,還顧念什麼大義啊,是個正常人都恨死了。

3樓:

蘇武不冤嗎?他和李陵是乙個硬幣正反面而已,忠誠詐降乃至真降並不能改變他們家人的命運,蘇武當然是義士,但這不代表他家人就該被漢廷如此對待。所以一群替漢廷找合理性的回答觀之可笑,從史記和漢書來看漢宣帝之後兩漢統治者有糾正自己錯誤的勇氣,而很多今人只會為冤獄找藉口。

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

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餘年,存亡不可知。

4樓:塗景鑠

當然不冤。

已經有很多人說了他戰事的問題。

我說說他投降的問題。

李陵是一被俘就投降的,且馬上就娶了單于女兒,而不是出了李緒的事之後的事,這點漢書匈奴傳和史記上都非常清楚。,

他的家人是他自己害死的,國家不可能能包容乙個娶了單于女兒成了匈奴高層的降將,這是打國家的臉。

5樓:唐小兵

冤,拼死抵抗,殺敵無數,彈盡援絕後為了保全部下們的性命選擇投降,放在現在那是當英雄崇拜的。士兵們肯定也喜歡這樣的領導,而不是那些不把士兵當人看的。

但是李陵卻被漢武帝滅族,一輩子只能在匈奴終老,為他說情的司馬遷慘遭宮刑,流傳於世的文章只有一篇答蘇武書,現在讀都能感覺到李陵心中的怨氣。

你說李陵冤不冤。

6樓:君夢成骸

冤,太冤了

所有的錯都是他們妖豔賤貨的,,哪像他們那些妖豔賤貨啊放言願涉單于庭,

不死壯士降匈陵。

母妻子魂棄漢土,

忠臣孝子留美名!

7樓:Yue Liao

李陵的事情,史記和漢書記載有些區別。

先看史記:

《史記·李將軍列傳》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漢廷得到李陵娶了單于女兒還地位尊貴後,殺了李陵家人。李陵叛漢在先。

漢書記載:

《漢書·李廣蘇建傳》久之,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

陵在匈奴歲餘,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

」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其後,漢遣使使匈奴,陵謂使者曰:

「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使者曰:「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

」陵曰:「乃李緒,非我也。」李緒本漢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緒降,而單于客遇緒,常坐陵上。

陵痛其家以李緒而誅,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

單于壯陵,以女妻之,立為右校王,衛律為丁靈王,皆貴用事。

漢書記載比較波折。漢廷搞錯了情報,以為李陵給匈奴練兵,於是殺了李陵家人。而李陵娶單于女並為右校王,應該是之後的事情(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而只是補充交代一筆)。

如此而論,漢廷錯殺李陵家人在先,李陵叛漢在後。

《漢書·匈奴傳》於是漢遣貳師將軍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將三萬餘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將四萬騎出酒泉千餘里。單于聞漢兵大出,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賢王驅其人民度餘吾水六七百裡,居兜銜山。

單于自將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

御史大夫軍至追斜徑,無所見,還。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

不過李陵叛漢後也帶兵追擊漢軍,也不光彩就是。按照古代忠孝觀念,絕對的貳臣逆子。

分割線李陵投降確實是個黑點,因為不管咋說也跑回來四百多人,李陵應該不至於跑不掉。不過當時也沒有說投降就要滅族啊,趙破奴被捉了後又跑回漢朝,也沒因此事咋樣。

8樓:文丁138

不冤。降了就是降了,叛了就是叛了。什麼理由、藉口、開脫,都是無恥的小人之心,在國家大義面前都顯得渺小而自私,史遷也不冤。

400年前的子產知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2023年後的人們知道:

苟利國家生死以。讀史讀出大義不算白讀。知族三族而降,是致族人於不顧,李陵實小人也。

以其為恥。

9樓:Secret

分怎麼看,以我們現代普通人的角度來看不僅冤而且慘。

放入當時的背景當中,這麼說吧,漢武的軍侯們善終的都是少數…… 善終以後沒有被誅族的也很少……

畢竟是野蠻的中古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