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明史記載 時稱寧錦大捷,桂 率教功為多。為什麼還要把大捷算袁崇煥頭上?

時間 2021-05-29 23:04:11

1樓:魯大師

很簡單啊,明代中期之後,文官統帥,將領一線,文官功勞第一,這是歷來的規矩,這個規矩一直到清末,舉個例子,東南平倭亂,俞龍戚虎功高,但是第一功臣毫無疑問是胡宗憲,打破天津的是曾國荃,為啥曾國藩功勞第一,滅掉阿古柏,左宗棠自始至終都在甘肅酒泉,地方是劉錦棠帶兵打下來的,為啥大家都認為左宗棠功勞第一呢(別跟我槓抬棺西征,2023年初劉錦棠消滅阿古柏集團,收復除伊犁外所有地方,抬棺西征發生再2023年,是跟沙俄談判收回伊犁的時候)?

2樓:哎喲你是黑人

頭功不是袁崇煥的,是監軍太監的,袁崇煥得了幾十兩銀子,加官一級,很明顯是要打發他的功勞,加他一級官是怕哪天鎮不住後金又要用上他了,還得調他上去送死,其實對於袁崇煥來說這時候天啟帝能罷他官費為庶民是對他最好的出路,但他有能力,在軍中有威望。所以天啟應該留了個後路,只可惜天啟死了,上來個痴兒當皇帝。

3樓:

袁崇煥有一定功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袁崇煥,陣線根本拉不上去。

這個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說明。

網圖侵刪

顧名思義,寧錦大捷的主戰場就在寧遠錦州。

而之前高第棄邊,把錦州都扔了出去,是寧遠之戰後,袁崇煥才一步一步屯田,收回包括錦州的失土。說到底,袁崇煥的屯田守城用大炮是能打這場仗(不是勝利)的根本。寧錦大捷,說到底還是按照袁崇煥的設想進行的。

其實,按照袁崇煥的心理。想,他可能是打算像贏了寧遠北取錦州一樣,贏了寧錦之後北取廣寧。廣寧是遼東重鎮,在寧錦大捷後一鼓作氣如果能夠取下就很香。

結果,和藹友善魏公公來了,袁崇煥辭職,1年後重新上任,此時皇太極已經恢復了。

4樓:玄同

「把大捷算袁崇煥頭上」提法不妥!

作個模擬:台兒莊之戰,李宗仁指揮第五戰區部隊擊退日軍進攻,取得戰役勝利。指揮員有指揮之功,參戰部隊有奮戰之功,各是各的,互不影響。

「台兒莊大捷」是集體努力的結果,完全算在誰誰誰頭上並不科學。但可以說「李宗仁指揮取得台兒莊大捷」,這沒問題!

寧錦之戰,袁崇煥是明軍前敵總指揮,負責指揮關外作戰;因為後金最遠只打到寧遠,也是實際上的戰役指揮員。

戰前,袁崇煥抓緊修繕錦州城,派趙率教領關外精銳駐防,經受住了大戰考驗;戰役中,堅決頂住政治壓力,不派大軍援錦,避免被圍城打援。因為他指揮正確,明軍再次擊退皇太極率領的後金主力,取得戰役勝利。指揮之功是跑不掉的!

我們看明清戰爭,明軍屢屢被圍點打援,與朝廷喜歡瞎指揮密不可分。

寧錦之戰,皇太極也想打援,朝中並不是沒有明白人。

《明熹宗實錄》:「太常寺少卿仍管兵科都給事中事許可徵言:逆奴犯錦州,不過欲擾我屯田築城,又恐我備一固後難為力,故及城工甫成,蓄積未厚,而引兵亟擊。

且料我必救錦,將誘我兵於野戰而用其所長,此奴之狡情也」。

但是,大多數朝臣缺乏戰略觀、全域性觀,出於政治需要,要求袁崇煥出大兵援錦。

要不是袁崇煥堅決頂住政治壓力,堅持按軍事規律指揮打仗,明軍不可能取得戰役勝利!

戰後,袁崇煥因不援錦州被指為「暮氣」,辭職下野;為了勝利,他付出了個人政治前途受阻的代價。

明朝人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清,現代看得很清楚!

《孫子》:「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現代軍事理論:「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一旦爆發,就會按特定的規律進行,不以政治家的意志為轉移」。

簡而言之:打不打仗,軍事服從政治;仗怎麼打,必須遵循軍事規律,違背軍事規律是要吃敗仗的!不懂軍事的政治家插手具體的軍事指揮,是國家之禍!

現代還有人指責袁崇煥不派大軍援錦,如 @Lu2 等——不懂軍事的嘴炮黨,無權對正確的軍事指揮指手畫腳!

@Lu2

1、能不能派大軍援錦是軍事問題,就事論事——錦州「孤守」就好,不能派大軍出援,,派偏師在外圍虛應便可!

這事要怎麼「說」是政治問題——肯定不能說不派援軍啊!

軍事上判斷作戰意圖,主要看怎麼「做」,不是聽什麼「說」。

2、袁崇煥:「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說的是「戰」和「守」兩種應對。

若決心求戰,把後方精銳調集到前線,並且在主力部隊出戰之後,原駐防城塞要移防給後方部隊,這就叫「一城援一城」。

「守則一節頂一節」是對縱深防禦的形象描述——錦州是前沿防禦核心,先頂住;寧遠是中段防禦核心,作好應戰準備;山海關是最後一道保險,……。

寧錦之戰,後金八旗盡出,野戰優勢在後金一方,袁崇煥的基本思路是「堅守」而非「求戰」。適用「守則一節頂一節」,袁黑把「戰則一城援一城」用錯了地方。

5樓:ANDYSUN

寧錦大捷中袁崇煥的作用與功勞: 首先,寧錦大戰的主戰場在錦州,趙率教把守,「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錦州,四面合圍。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而遣使議和,欲緩師以待救,使三返不決,圍益急。

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世祿、大壽將,繞出大軍後決戰;別遣水師東出,相牽制」,趙遣使議和,欲行緩兵之計,等待救援,可後金不理會,「圍益急」,而袁以寧遠兵不可動為由,派少量部隊牽制;「大清已於二十八日分兵趨寧遠。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列營濠內,用炮距擊;而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數矢,大軍亦旋引去,益兵攻錦州。」請注意,是分兵攻打寧遠城,然後袁與監軍等列營濠(同壕,戰壕)內放炮,滿桂、祖大壽等出城野戰,戰鬥結果是滿桂身中數箭,而寧遠之圍亦解。

「益兵攻錦州」,我理解為後金加強了對錦州的進攻;最後後金從錦州退兵,「時稱寧、錦大捷,桂、率教功為多。」而大家把這次功勞全記在袁身上,是否不大妥當。因為主戰場在錦州,是由趙率教指揮,而求援寧遠後,袁並未率領或派遣軍隊馳援,把主要功勞算在袁頭上也太勉強了

6樓:rizhuhou

明朝是文官領軍以文製武,袁崇煥在天啟六年至天啟七年,職務是遼東巡撫,巡撫一職統轄兵馬錢糧。

凡徭役、里甲、錢糧、譯傳、倉稟、志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者按大戶糧長、民壯愉手等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明會典》

滿桂、趙率教這些高階武官,他們是遼東轄區的總兵。

其中滿桂天啟七年是山海關總兵。

趙率教在天啟七年是錦州總兵。

而明廷在天啟六年對袁崇煥的遼東巡撫的任命為。

命袁崇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山海等處《明熹宗實錄》卷69,天啟六年二月

毫無疑問,袁崇煥是兩位總兵的頂頭上級。

如果打個比喻,王之臣是津遼登戰區總司令,袁崇煥是遼東分戰區軍長,那麼滿桂、趙率教則相當於兩個師長。

滿桂、趙率教在寧錦大戰後立下戰功。但同時袁崇煥是明廷任命的寧錦大戰的總指揮。不僅指揮遼東的本部兵馬,還負責指揮關內入援的各路援軍。

淂旨覽奏奴氛孔棘我兵精銳都在前鋒錦州當能自固寧遠四城關門保障該撫不輕調援自是慎重之見即各枝援兵亦止傳令聲息四出以疲賊應接殺其專向錦州之勢則可耳無輕當虜慮有萬一則傷銳氣聽該撫便宜排程薊門三協宣大兩鎮俱已有旨調發為寧遠關門策應著馬上差人督催星火就道糧草作何貯備立刻撥辦以續轉輸《明熹宗實錄》卷84,天啟七年5月,甲申遼東巡撫袁崇煥題。

必須承認的乙個事實,相比於之前的、薩爾滸、廣寧之戰,以及後來的大凌河、松錦之戰,天啟七年的寧錦之戰是明末指揮水準最高的一場戰役

戰後,明廷對袁崇煥、趙率教、滿桂均進行了獎賞。

兵部敘寧錦功。。。袁崇煥已離任加銜一級賞銀三十兩大紅紵絲二表裡。。。。。。《明熹宗實錄》卷78,天啟七年八月。

當時的袁崇煥已經辭職,但吏部仍在隨後公升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

對甯錦大戰功臣的封賞的同時,當時的閹黨成員均有公升賞,其中魏忠賢的四歲養孫得封伯爵。

魏鵬翼既以嫡孫上承伯爵計級加授宜晉少師用循彝典昭示酬庸所有祿公尺歲支一千一百石及應得誥券即與頒給俱著各該衙門一體遵行時鵬翼年甫四歲 《明熹宗實錄》卷78,天啟七年八月

而在此時,卻有閹黨成員霍維華為寧遠大捷的最大的功臣袁崇煥封賞太低抱不平,提出讓蔭,即要將自己封賞所得讓給袁崇煥。

《明熹宗實錄》卷78,天啟七年八月

7樓:女神衛隊

有的史料說他翻出庫銀一萬運城頭餉軍,有的說他派死士五十毀了敵方的盾車,最可怕的記載是說他割自己的肉餉軍....真假不知,反正他的功勞叫「重在參與」。但是後世的磚家清粉袁粉都把頭等功勞算他頭上

《史記》有什麼有趣的記載?

完整版請看 蘇彧灣 上古傳說中的五帝,原來他們都是親戚 1 上古帝王之間大多有血緣關係,有的算是遠方親戚,有的則是直系親屬。論起輩分,堯和禹都算是舜的爺爺的爺爺輩。2 堯 舜 禹的禪讓,皆經過長期考察,歷經考驗才 試用期轉正 不過帝位 父傳子 並非禹首創,例如帝堯就是帝嚳的兒子。3 被禪讓者往往會 ...

史記中記載的都是幻覺嗎

夏芣苢 司馬遷在寫以前的事情時都是經過多方考證的,在傳記最後有他自己的解釋,說是跟誰家的後人是故交,或者自己親自拜訪過當事人的後人,或是民間流傳,肯定是會有誤差的,畢竟過去很久了 而對於不確定的事情,流傳的說法不一的,司馬遷分別記載在兩個傳記中,比如說 秦始皇本紀 中記載秦始皇是異人的兒子,在 呂不...

為什麼史記和漢書沒記載劉邦生年?

淨吾 劉邦自己都未必知道自己哪年生的。當時各國紀年當時可能有出入,周王朝覆滅後,到秦統一六國,這個期間沒有好的紀年參照物。劉邦的父親也沒啥文化,也未必記得自己兒子出生是何年,底層人根本不在乎這個。現在很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都不知道自己出生在哪年。有了生肖紀年後還方便一些,底層人容易記。這種東西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