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關於孟子的記載為什麼那麼短?

時間 2021-06-05 17:11:46

1樓:

我來說下我的理解。

《史記》作為一部歷史書,有它的侷限性。我們現在的歷史,會有多層級的立體維度。但是在司馬遷寫《史記》的年代,都只是「帝王將相的家史」。

功成名就、功垂萬家、功成綿亙的,可以進本紀、世家。名聲很大,但是僅僅自己乙個人了不起的,就進列傳。比如韓信、伍子胥、伯夷叔齊等等。

這是《史記》撰寫的乙個基本的標準。

但是司馬遷要寫文化名人、番外蠻夷怎麼辦?進本紀、世家大概是不可能的,所以司馬遷選擇把他們也寫進了列傳。比如《北韓列傳》《大宛列傳》《南越列傳》。

對於系列的文化名人,司馬遷專門寫了《孟子荀卿列傳》。題主可以發現,這個雖然叫《孟子荀卿列傳》,但是寫的不止他們兩個,而是一系列的戰國哲學家。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陳杞世家》寫的是三皇五帝後代的封國情況。主要寫陳國,順便寫杞國及其他三皇五帝後代封國的情況【在春秋戰國鬧得不厲害的國家,鬧得厲害的,比如越國是大禹的後裔,便單獨有乙個 《越王勾踐世家》】。

比如《管蔡世家》,寫的是周朝王族後代封國的情況,重點寫蔡國、曹國(名字都沒出現在題目中)。【周朝王族後代封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鬧得厲害的,比如晉國(武王的兒子)、衛國(文王的兒子)、鄭國(周厲王的兒子),便單獨列傳。】

其實,每個人的介紹都很少,比如白起、周勃早期經歷,都是一筆帶過。只有孔子、秦始皇這樣的重要人物,才會詳細描述。

所以孟子荀卿列傳裡對孟子的介紹少,很正常。

2樓:

為何對孟子寫的這麼少在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特殊的表現手法,在這篇列傳中實際上出現了很多人物,但是沒幾個是記的文字多的,正如真德秀指出本篇實際上是:"論之變體也。"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把這篇列傳作為乙個記載人物的文章,而是司馬遷想通過描述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來描繪出當時的學術情況。

而且通過描述他家的思想也使得孟子的思想更加凸顯,儘管對孟子的描述不多,但是司馬遷堅持認為孟子是當時的一種正道。正如他寫的"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這裡描繪了乙個孟子不與世俗的態度與對學術的堅持,但是對其他人的形容並不同,比如說對於鄒衍的描述"乃深觀陰陽訊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其後不能行之。"並且後來對其說到"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

"索引解釋道"鄒衍執詭怪營惑諸侯,其見禮重如此,可為長太息哉。"這正是司馬遷描述的高明之處,其後文也如此,儘管對孟子描述極少但是卻通過他人與當時時代而構建了乙個失敗英雄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的孟子形象。同時這篇列傳中也無不以利作為批判物件,而在議論中通過闡述自己對於觀孟子後對利的想法也襯托出了孟子的形象。

可以說這篇列傳既生動又辛辣的描述了當時社會與學者的動態,也表明了太史公對於孟子不追求利的精神推崇。【更多可以參考史記評林中的論述,不過佔記憶體太大所以也就不貼了】不過陳仁子在文選補遺中那zz的論述是真的沒有讀懂太史公了。(夫孟子接孔氏之正傳,仁義七篇,杲杲行世,豈可與諸子同科?

遷也以孟荀同傳已不倫矣,而更以騶子淳于髡等出處實之,何卑孟也?/而對於這zz一樣的論述焦竑以其不知道文章賓主而懟他懟的最到位"有牽連得書者,有借客行主者"可謂精湛)

《史記》記載,漢朝為什麼出現那麼多次日食?

天之彼方 呂太后本紀第九 七年正月 己丑,日食,晝晦。孝文本紀第十 二年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 倪牢子按 此處應為月食,系誤,但是日食連續發生是可能的,參看 連續兩個月發生日食的概率?天文學 這裡一月一次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離上次不到一年 孝景本紀第十一 七年十一月晦,日有食...

史記中記載的都是幻覺嗎

夏芣苢 司馬遷在寫以前的事情時都是經過多方考證的,在傳記最後有他自己的解釋,說是跟誰家的後人是故交,或者自己親自拜訪過當事人的後人,或是民間流傳,肯定是會有誤差的,畢竟過去很久了 而對於不確定的事情,流傳的說法不一的,司馬遷分別記載在兩個傳記中,比如說 秦始皇本紀 中記載秦始皇是異人的兒子,在 呂不...

《史記》有什麼有趣的記載?

完整版請看 蘇彧灣 上古傳說中的五帝,原來他們都是親戚 1 上古帝王之間大多有血緣關係,有的算是遠方親戚,有的則是直系親屬。論起輩分,堯和禹都算是舜的爺爺的爺爺輩。2 堯 舜 禹的禪讓,皆經過長期考察,歷經考驗才 試用期轉正 不過帝位 父傳子 並非禹首創,例如帝堯就是帝嚳的兒子。3 被禪讓者往往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