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模態範疇中的可能性 不可能性,現實性 非現實性,必然性 偶然性具體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2 07:02:34

1樓:束圓成

在時間中是否有可能存在。某些東西是否可能存在,如上帝是否存在這樣的思維方式。

在時間中是否存在過。此範疇不像前面一條範疇還不確定事物是否可能存在,此範疇已經確定了事物是有可能存在的,不管是曾經存在過、現在就存在、未來會存在。如:

一些概率性事件,像買彩票,只要一直買,總有一天會中獎,也就是中獎這件事會出現於於買彩票這個人的一生之中的某些時候,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反正總會成為現實的。

在所有時間都是存在或不存在的。有些東西永遠都不存在,這個很好理解,有的東西永遠都是存在的,如萬有引力,不管挑哪個時間點都是存在的。

2樓:形神邏輯

康德的『模態範疇』是錯誤的。

因為康德的『範疇』根本不是真正的範疇,而只是對『形式邏輯判斷』的牽強解釋。

範疇是存在本身的復值式結構。形式邏輯的8判斷對應的是範疇的結構形式本身,而不是一一對應著不同的具體範疇。範疇的定義式為:

合=正+反i。這裡的正反合與黑格爾的正命題、反命題、合命題沒有關係。這裡的合=正+反i是正性質和反性質偶合後將生成集合以共同構成範疇概念的意思。

康德把十二範疇所對應的十二判斷分為四類本身雖然問題不大,只有『模態類』是錯誤的,但是這四類的名稱卻是譬如性引申性的,並沒有把這四類的哲學根源揭示出來。例如『判斷的質』是把『肯定和否定』判斷模擬為『質』,姑不論這『質』在康德那裡是乙個未經嚴格定義的概念這一點了,就哲學根源性意義上來說,『肯定和否定』是確定某物件的『存在』與否的判斷,是與『命』直接相關的,定名為『命類』將更為合適。又例如『判斷的量』是把『全稱和特稱』判斷模擬為『量』,其實這『全稱(所有)和特稱(一些)』是比『量』更為基本的判斷,就是『份』判斷,就是這份或那份,全份或部份的判斷,定名為『份類』將更為合適。

再例如『判斷的關係』是把『定言和選言』判斷模擬為『關係』,其實『選定選定』,有選才能有定,這『定言』是多餘的,而『選言』應分為『析取』和『合取』,即『或者和並且』,這在數理邏輯中已經被明確。或者是多中選一,並且是把多合一,這兩個才是與量數有關的判斷。或者是關乎數的,並且是關乎量的。

所謂『選定』其實就是『起了名字(屬於某類)』,所以定名為『名類』則更為合適。至於『判斷的模態』,整類都是多餘的,這從數理邏輯已經把其剔除的事實中已經可以說明問題。假言即『如果和那麼』應該才是這第四類的內容。

這類才是按時間先後的『關係』類,準確的說來就是『前傳後承』的關係,定名為『緣類』將更為合適。把前述內容歸納一下如下表所示。

還有,康德把『空間和時間』看成是『先驗』的,是錯了。其實『質地』即『質量和密度』才是先驗的。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先驗概念就是公理系統的『初始概念』。

因為從『質地』可以推導出『空間』即『位置和體積』,由『空間』又可以推導出『時間』即『時刻和時段』,所以『質地』才是宇宙哲學系統的初始範疇概念。質量和密度則是『初始性質概念,是『存在』的標誌。人類的所有概念都與質量和密度有關。

【鄧曉芒是翻譯介紹和做了些解釋而已,並沒有深入研究。例如對於康德的十二範疇表,就是解釋了而已。其實康德連『範疇』的定義都沒有明確。

康德在形式邏輯8大判斷的基礎上加上去的4個其實是畫蛇添足,根本不是形式邏輯的判斷。這12範疇僅僅是12判斷的解釋而已,根本不是形式判斷所對應的哲學範疇。其實形式8判斷所對應的不是一些具體的範疇,而是範疇本身的結構形式。

範疇的準確定義是『存在本身的復值式結構』,合=正+反i。】

如何理解喬治巴塔耶的《不可能性》?

喬治 巴塔耶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乙個蠢貨如果願意思考並寫下來,也會給我提供對抗結構主義現代化的思路,那就是詩性。但他追求的方法過於自虐,我覺得有點不好接受。後現代發展到當代,也多數是走結構與反結構的融合。喬治巴塔耶的 不可能性 經常出現在表演和創作方法裡。通常變得讓你在元素之間做變換。或者在高概念的創...

虛擬宇宙的可能性在哪?

靜聽松風寒 假設宇宙是虛擬的,那就所有無法解釋的事情都可以解釋的通了。我一直堅信我們的世界是乙個巨大的VR程式。解釋不通的事情例如量子力學就是程式中的乙個Bug存在。我們來這個世界就是乙個VR體驗而已,死亡就是遊戲結束回到現實而已。不然我實在解釋不通,宇宙如此浩瀚,我們為何孤獨的存在。如果你想說我們...

穿越的可能性存在嗎

既然不釣魚,哪就告訴你。你把下面三個全乾掉,就有可能穿越。1 能量守恆定律 2 相對論 3 量子力學 原因 構成現在的你的這點物質在過去同樣存在,你回到過去,就意味著過去的能量增加了mcc。你會說我搞出負能量,但是過去哪點物質在哪兒?這個你是不可知的,如果在你某個祖宗的某個關鍵部位呢?實際上所謂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