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之後于謙為什麼不立英宗子嗣為帝?

時間 2021-05-12 04:18:50

1樓:魚竿階級

危難時刻,國賴長君,即使立了兩歲的朱見深為帝,那還是要由郕王監國,既然如此何不直接立郕王為帝呢,更何況郕王也是宣宗子嗣,而且立郕王為帝的乙個條件就是不改變朱見深的太子地位,這樣既有了長君,又保證英宗子嗣將來能繼承大統,何樂而不為

2樓:

于謙的名望達到頂點是在北京保衛戰之後,而在此之前,他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能左右皇帝的歸屬。再者,像這種定帝位的天下第一大事兒,他又如何敢為天下先,別忘記于謙也是個沉浮官場十餘年的人,深知為官之道,說話做事兒都要給自己留後路。

於公聞言,泣奏太后曰:「今士庶慌惶,莫知有主。倘有不測,其如宗廟何?乞太后念社稷為重,早定大計、以安社稷,以慰群黎,天下幸甚。」太后不允所奏。

于謙只說「早定大計」,這皇家的事兒,當然還得皇家來定奪。

明日,閣下陳循、高谷,尚書王直、于謙、胡瀠,又率百官伏闕啟奏。太后垂簾,群臣奏曰:「今皇上實為生民親征,不意蒙塵。

臣等雖奮死前驅,必欲救君父返國。奈路遙兵戰,率難以頃刻回鸞。而國家豈可久虛君位。

乞太后聖慮思之,或立太子以臨群庶,或命郕王以輔嗣君。伏乞早建大計,早慰生民。」太后見群臣如此,乃遣太監金英傳太后旨雲:

「皇太子幼衝,未能遽理萬機。郕王年長,是宣宗皇帝親子,宜嗣大統,以安家國。」旨下,眾官見時方多事,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於是群臣交章勸進,宜早登大寶。郕王固辭再三不出,太后復降旨讓王。郕王不得已,乃尊太后旨,遂即位。

遙尊正統為太上皇帝,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太后,尊生母吳氏為皇太后,冊封汪氏為皇后。追封英國公張輔為定興王,諡忠烈。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出主意的不是他乙個人,而且也不是乙個選擇,最後拍板兒的還是太后。其實太后最後的決定也是最合適的,立朱見深為皇太子,保證不會帝系轉移,讓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保證乙個成年人來料理朝政能讓大家信服。相信當時於謙和太后的想法是一致的,至少在這兩條兒應該是一致的。

于謙奪門之變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樂久久 于謙沒被人陷害,英宗被俘之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當皇上,當時于謙是兵部尚書,手裡有兵權。後來英宗回來被囚禁在南宮,于謙也沒救他呀。本來朱祁鈺就比英宗志國能力強啊,後來曹吉祥,石亨發動奪門政變,太上皇英宗復位,就把於謙殺了,原因就是背主。 聽雪樓 明史 的英宗後紀記載 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

奪門之變「發生後為什麼於謙和景泰帝沒有採取行動平亂?

秋風落葉 代宗的李惜兒在代宗死前生了個兒子。太宗是在等自己病好和這個兒子出生。所以他既不會立朱見深,更不會立蕃王,他要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兒子。不過如果代宗活不長,活不過孫太后,就算皇位傳給兒子,只要是幼主,就會發生政變,太后會擁立朱見深即位。另外有史料說,奪門當晚,于謙部下有反抗,但敵不過石亨,損兵千...

2023年,為什麼西歐不救援君士坦丁堡?

常非 沒法救。要救君士坦丁堡就得把奧斯曼軍隊打垮,可1444年和1448年兩場戰役歐洲諸國都輸了,奧斯曼反而徹底掌握了巴爾幹地區。君士坦丁堡陷落只是時間問題。看看,1451年前奧斯曼控制的地區,東羅馬怎麼救。 蕙纕 你玩Continental風雲4的時候選那些強權會管君堡的事嗎?法妖表示 姘頭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