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袁紹其人到底如何,是否是曹操所說的「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時間 2021-05-12 02:06:38

1樓:冥蝶

當然是這樣,我們可以從呂布佔據兗州這件事來談。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軍東征陶謙,結果後方的陳宮、張邈叛變。陳宮等人迎呂布為兗州牧。整個兗州只剩下三座縣城還在曹操手裡,曹操的形勢非常危急。

然而一年多時間,曹操就翻盤了,屢敗呂布,打得呂布最後被迫投靠劉備。

在《三國演義》裡,這一段一直在講曹操的謀略多麼高明,似乎曹操是靠謀略打敗呂布,重新奪回兗州的。

曹操的謀略固然高明,但演義裡也明確有寫雙方相持百日,軍糧耗盡而罷兵。

然而曹操只剩下三座縣城,大軍顯然沒法繼續維持下去。

實際上此時給曹操續命的是袁紹,如果不是袁紹幫忙,曹操就很難翻盤了。史書記載「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除了這一次,就在前一年,袁術和陶謙聯合進攻曹操,曹操被迫向袁紹求救。袁紹派朱靈率軍助曹操。

眾所周知,曹操後來成了袁紹最大的敵人,袁紹勢力也被曹操所滅。

那麼為什麼袁紹看不到曹操的威脅,反而幾次幫助曹操呢?就因為「見小利而忘命」。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袁氏四世三公,「勢傾天下」。而袁紹本人「好遊俠」,「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

也就是說,袁紹當時的名聲很大。人們一方面衝著他的家族光環,另一方面衝著他遊俠愛士的名聲,紛紛投奔他。

曾經的討董卓聯盟,袁紹能當盟主,基本上就靠這些。袁紹當時只是乙個太守,而參加聯盟的很多都是刺史、州牧,級別都高於袁紹。

袁紹後來能得到冀州,也是因為這個名聲。當時冀州牧是韓馥,韓馥曾經是袁氏的門生。在袁紹的各種運作之下,韓馥將冀州拱手讓給了袁紹。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冀州。

名聲為袁紹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前期的積累主要靠名聲完成。

但到後來,這個名聲反而成了拖累,尤其是在對曹操的問題上。

袁紹和曹操都曾經好遊俠,兩人關係很好。袁紹顧忌名聲,當曹操有難向他求救時,他不能見死不救,否則那些衝著他名聲來的人就會有想法。

而曹操早在討董聯盟時,就看袁紹不爽了。但袁紹好像不知道,反而屢次相助曹操。這顯然不可能是真不知道,而是被名聲拖累。

袁紹一方面顧忌名聲,另一方面又只顧眼前利益。其實他顧忌的名聲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眼前利益,並沒有長遠打算。

呂布取得兗州時,袁紹除了給曹操續命,還派兵佔據了兗州的東郡。可是當時袁紹面臨最大的敵人是北方幽州的公孫瓚。

呂布和張邈都和袁紹有仇,袁紹認為他們得到兗州對自己不利,所以就幫曹操重新奪回兗州,而自己則得到了東郡。

表面上看,袁紹既打擊了仇人,又擴大了地盤。但從當時的局勢來看,袁紹的這種做法顯然是下策。他完全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敵人是誰。

當時袁紹最大的勁敵是北面的公孫瓚,而曹操則是未來的大敵。

比較穩妥的辦法應該是適當接濟曹操,讓曹操跟呂布耗。而自己集中力量對付公孫瓚,而不是分散兵力去搶東郡。

在後來的官渡之戰中,袁紹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的做法再次呈現出來。當時劉備在曹操後方搗亂,曹操決定先滅劉備。劉備向袁紹求救,袁紹居然以孩子生病為由拒絕出兵,坐視劉備失敗。

正因為袁紹只顧眼前利益,盟友對他也不再信任。官渡之戰時,袁紹原本和張繡劉表結盟,但張繡投降,而劉表則保持中立。

不管是為名聲所累,還是只顧眼前利益,歸根結底還是袁紹的性格有缺陷。

袁紹表面上遊俠愛士,實際上他的做法只是為了名聲,而他心胸狹隘,不能容人。

在當討董卓聯盟盟主時,袁紹因為有驕矜色,被張邈批評,袁紹竟然就讓曹操去殺張邈。

而張邈也是當年一起遊俠的人,也就是他讓自己的好朋友曹操去殺另乙個好朋友張邈,只是因為對方批評了他。

袁紹當盟主,屬於眾望所歸,但所作所為卻令人大失所望。他趁孫堅和董卓交戰,派人取代孫堅的豫州刺史職位,企圖將豫州據為己有。

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幕後也是因為袁紹的操作。當時袁紹和公孫瓚勾結,讓公孫瓚攻打冀州,再讓人勸說韓馥,迫使韓馥讓出了冀州。

後來張邈背叛了曹操,呂布奪了兗州。袁紹之所以助曹攻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和張邈有這個過節,不願意看到兗州落入張邈手裡。

除此之外,袁紹還多疑,多謀而不斷。官渡之戰,他讓劉備干擾曹操後方,劉備求援時,他卻以孩子生病為由拒絕。而曹操率軍征討劉備時,謀士建議他趁機南下,他也不聽。

總而言之,曹操說得一點沒錯,袁紹就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2樓:王明

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吃到大苦頭才想把皇帝弄到接近的地方,好搶過來,可惜曹操又不傻加上吃了敗仗就惱羞成怒殺田豐,讓兒子分據各州導致諸子爭位,真正是其蠢無比

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說的太好了

3樓:zzzyly

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這些可以全部套用在曹操身上,至於用在袁紹身上,還真的很難找的出例子。

就說他膽薄吧,敢跟董卓叫板,也未見他膽子薄。

你說他無斷吧,本初誅宦時候的表現,完全不像是乙個無斷的人。

幹大事而惜身,我就呵呵了,陳蕃這個天下楷模剛乾掉才多久?袁本初立即成了第二個天下楷模,在宦官掌權的時代,你說他惜身?本初敢冒頭的時候,阿瞞還只是個躲在後面的小癟三。

曹癟三倒是會給自己找藉口,但事實就是,誅宦的時候,曹癟三實際行動就是退卻了,說白了,就是慫逼乙個。

有人可能不理解,不理解誅宦的風險。

我這麼講吧,曹操被徐榮吊打的那一仗,危險係數是80,誅宦的危險係數就是90。

怎麼,你覺得參加戰爭,才叫威脅?政治鬥爭不危險?你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死了,還能混個烈士,你在政治鬥爭中死了,那是誅九族,當然我說的有點誇張,可至少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誅宦一旦失敗,參與者的下場,各位可參見竇武等人的下場。

有些人之所以覺得宦官好像沒啥能耐,好像很容易對付的樣子,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覺,那是因為本初麻溜的做掉了宦官,所以才讓你造成這種錯覺。

曹慫逼,只不過用了乙個漂亮的藉口,夾著尾巴逃跑了,事實就是如此。

曹操這個慫逼,論膽量,跟那些敢參與到激烈的政治鬥爭漩渦中的人比起來,不值一提。

不要比別的,就用劉表去比較,在膽量上,劉表吊打曹慫逼。

曹操為啥跟劉備惺惺相惜?因為倆人都是逃跑大師啊,曹跑跑是跟劉跑跑最像的,不是嗎?

PS:當然,諸位可以認為我是曹黑,沒關係,我無所謂,反正你們要玩雙重標準,那我就陪各位舔曹狗好好玩一玩。

我最喜歡的歷史橋段,就是曹阿瞞志得意滿,吟詩作對,好像天下在握的時候,然後在赤壁被周瑜爸爸教做人,這臉,被周瑜爸爸打臉打的啪啪響,逼臉都抽腫了!

周瑜:阿瞞,認得我麼?

曹操:認得,認得,你是我爸爸,舔狗們,快過來,見過你們的爺爺。

4樓:葡勒個萄

無斷是真的,但絕非無謀。說昏庸也不客觀。三國志13袁紹的戰法還是比曹老闆好用的,顏良文醜張郃三個人基本可以硬剛曹軍所有將領了。關鍵還是謀士差了點,而且內鬥成風。

5樓:成冠伊

這麼說吧,曹操這句話,評價自己完全符合。

色厲膽薄:看似勇敢無懼,實則逃命時每每需要親戚(曹洪)、兒子(曹昂)讓馬。

好謀無斷:這方面曹操犯的錯誤不要太多,荀攸勸他不要打張繡免得劉表支援,「太祖不從」,結果敗於劉表張繡聯軍;很多人勸曹操殺劉備,或者起碼也是留在許昌,結果曹操輕易相信了劉備的「種田」,把劉備放去徐州;

幹大事而惜身:刺殺張讓本來是名震天下的事情,結果被張讓察覺,太祖舞戟而出,換句話說就是逃之夭夭。

見小利而忘命:張繡都投降了,垂涎人家嫂子,導致兵敗且丟了長子和愛將。

另外還有

外寬內忌:「太祖性忌.....」孔融、許攸等因此被害;

6樓:李夢陽轉世

曹操評價袁紹「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

志大而智小,好理解,就是志向遠大,但才智不足。這點確實從袁紹身上有所體現,畢竟袁紹不以謀略見長。

而「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主要是說袁紹治軍能力問題,基本上也沒有問題,不過和袁紹性格關係不大。

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就是說袁紹這個人表面很兇,實際上內心容易心虛,妒忌他人總是希望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卻又缺乏威望。

再結合官渡之戰的表現,袁紹著實給人一種「傲嬌」的感覺。

或許是因為史書記載的問題,給人一種袁紹一意孤行,完全不聽謀士意見的形象。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會察覺到問題。如果袁紹真是這樣的話,那不就是固執己見嗎?

這是很有主見,有主見過了頭的表現,與曹操說的「色歷而膽薄」,以及郭嘉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並不完全符合。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還是具體在來看看官渡之戰袁紹的舉措吧

首先田豐勸袁紹在曹操討伐劉備時急襲許昌,史書記載袁紹沒有聽從。可對於乙個傲嬌來說,沒有聽從可不等於不去實施。袁紹在台前拒絕田豐的建議,正是因為他想體現自己領導的威望,想凌駕於田豐之上,可是在私下袁紹卻會付諸行動。

【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袁紹的心態其實不難理解,如果同意了田豐的計策再去實施,那麼如果成功了,那就是田豐的首功。反之如果自己拒絕田豐,自己去實施計策,那麼自己就是首功,這樣不就能凌駕於部下之上了嗎?可惜,田豐出了個昏招。

之後郭圖審配建議袁紹大軍出擊,而田豐表示不要出動主力,只出動分兵,同時和其他諸侯聯盟。

也就是【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

袁紹呢,先試了試田豐計策的部分內容,一邊派分軍(顏良文醜)出擊,同時派人聯絡劉表和張繡。

結果顏良文醜雙雙授首,劉表表示掛機,張繡反而投降了曹操。

看來田豐的計策不靠譜,於是袁紹又開始採用郭圖審配計策,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曹操。而田豐則被袁紹打入大牢。

期間沮授還勸袁紹說,顏良不能獨任,袁紹表面上拒絕,但還是派出郭圖和淳於瓊配合顏良,可即使如此也沒挽回敗局。

接著沮授勸袁紹說「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但畢竟之前郭圖審配一直強調要和曹操展開對決,於是袁紹打算先試試看再說,隨後和曹操合戰,結果卻贏了。

這就有些尷尬,本來袁紹就對沮授有意見,現在袁紹只會更加覺得沮授的策劃用處不大,以至於後來沮授提出正確建議時,袁紹不聽取也不付諸實施。

之後許攸又勸說袁紹偷襲許昌,袁紹和當初對待田豐一樣,表面上拒絕,而私下派劉備和自己部將試試率軍出發,結果被曹仁爆了。

後來到了戰役末期,沮授勸說袁紹加強烏巢防備,袁紹認為一萬人足夠了,就沒有實施沮授的意見。後來烏巢被燒,郭圖和張郃分別提出的不同的意見,最終袁紹只好兩邊計策都採納,然而無論是進攻曹操本營還是救援烏巢都失敗了。

整體看下來,除了最後不聽從沮授建議加強烏巢守備,之前的袁紹與其說一意孤行,不如說毫無主見。

田豐叫他幹啥,他幹啥。許攸叫他幹啥,他幹啥。郭圖張郃一起勸,他就乾脆兩個都採納。

即使袁紹打贏的合戰,也是郭圖審配催促的結果,如果當時袁紹合戰輸給曹操,那袁紹估計又會採納沮授的持久戰計策了。

別看袁紹拒絕他人的時候很兇,私下還是會因為心虛去實施那些計策。沒有主見,啥謀略都想試試,分不出好壞,這就是所謂好謀無決。難得有一次有做了徹底否決,還是否決沮授防備烏巢的正確計策。

而曹操說不同意,那就真是不同意,打仗這種事不能傲嬌。

不過……有時候或許也有好處……

田豐:「主公,公孫瓚軍逼近,我們還是先去躲牆角吧!」

袁紹:「哼即使內心慌得一筆,也不能丟了名族風範,讓田豐這傢伙看不起我!)

李淳風,袁天罡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金風臨齏 不請自來了 有一說一,題主問之前應該考量一下,究竟是問事蹟還是存在。存在是肯定存在,新舊唐書都擱那寫了,這官方史書寫的還會有杜撰嗎?至於說袁天罡 這位確實怎麼傳說那麼多都沒什麼 看著真一點 的史實 經常跟朋友還有歷史老師開玩笑 這人是天上來渡劫的神仙嗎幹點事啊xd 我是李淳風廚 那麼就多主...

劉備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是人形的盧

十八畫生 沒有哪個當過劉備大哥的人是被劉備弄死的吧?非要這麼說,那公孫瓚 陶謙 袁紹 呂布 劉表的全部手下都有責任,老大死了,手下就防主,是這個邏輯嗎?劉備還在曹操那裡呆過,怎麼沒防住曹操?赤壁之戰和孫權合作,也沒防住孫權?放大一點,三國時期除了曹孫劉三個人的手下,都算是防主的,即使本人沒死,地盤也...

歷史上曹奐這樣立子而臣父的情況還有哪些?是否合禮按法?為何如此決議?

這種事情很多啊!比如溥儀就是這樣嘛!還有明朝的嘉靖皇帝也是如此,為此還鬧出了大禮議,明朝那些事 裡面講得比較明白。出現這種情況恰恰是因為禮法。中國的傳統制度是家族制的,乙個個小家庭組成了乙個家族分支,多個家族分支最終組成家族。現實中經常會出現乙個家庭裡面因為各種原因而絕嗣的情況。傳統文化中,沒有後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