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時間 2021-05-05 19:15:24

1樓:風雨雲台

題主引用的是《三國演義》的原文,那我也就只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答吧。

說武侯得其主,這句話很好理解。首先,武侯出場式就是玄德公「三顧茅廬」,這充分表明了玄德公對當時臥龍先生的無比尊敬,這是千百年來的一段求賢佳話。「三顧茅廬」的模式也成為了士人走入仕途的最佳模式。

其次,玄德公與武侯日後相處也堪稱如魚得水,言聽計從。兩人相處之融洽,甚至引起關張二人的嫉妒。從整本《三國演義》中極少看到玄德公直接否定武侯建議的地方,這也堪稱千古君臣佳話。

最後,武侯自從進入劉備帳下後一路被重用,白帝城更是託孤於武侯。從此武侯執蜀漢政權之大柄。這也可以說是乙個士人能夠得到的最頂級地位了,敢問魏、吳兩家同時期可有此等士人?

說武侯不得其時,這指的是武侯出山輔昭烈時,天時並不是最佳。隆中對有一段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原文如下: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段話充分表明,當時的中原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已經牢牢地被其他勢力所掌握,玄德公能夠發展的地盤也只有半個荊州和益州了。就自然條件而言,半個荊州和益州整體發展空間肯定不如中原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平原。

另外,佔據中原地區的曹操乃是一世之雄,孟德公滅袁紹、擒呂布、破劉表、殺馬騰,並且降伏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此公絕非楚漢相爭時北方各路諸侯可比,哪怕是項羽也未必可與曹操爭雄。

還有,佔據長江中下游的孫吳集團也絕非等閒之輩,孫權乃是守成之英主。縱觀整個曹魏時代,曹操、曹丕以中原實力之雄厚尚不能在東吳討到任何便宜,更不用提實力更弱的蜀漢了。

不幸的是政治與軍事的較量,最終還只能靠實力說話,蜀漢最終還是亡了。這一殘酷的史實是羅老先生繞不過去的坎,最後羅老先生只能用「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來安慰讀者,安慰自己。

2樓:秋葉原

「雖得其主」沒什麼好說的,君臣相得,千古佳話。

重點在於「不得其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基本統一北方,而江東基業穩固,「不得其時」毫無疑問指的是這個,諸葛亮可以騰挪的空間太小了。

三國時期不比現在,人口稠密之處盡在長江以北,大多數世家大族也盡在長江以北。劉備的底子實在太差,治下人口少,直接關係到經濟實力和戰爭潛力,治下世家大族少,更是關係到現有人才和人才儲備。人們往往忽略了人口因素,以及因知識壟斷產生的人才因素。

就算跨有荊益,蜀國無疑最為弱小,這和國土面積是弱相關。

天下格局已定,就限制死了蜀國的發展上限。

因此到了三國後期,魏吳都後繼有人,只有蜀國出現明顯人才斷層,這不為無因。

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諸葛亮再能,但難以回天。

所以後人才會如此感嘆,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3樓:小豬快跑

首先,我認同諸葛亮不得其時,但是,這不妨礙他的成就不亞於管仲樂毅。

具體來說,在我看來,時就是機遇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予劉備的就是乙個保底三分,完美一統的規劃,最終,在機遇的交錯下,有所缺憾,但已不易了。

諸葛亮出山時間確實是晚了,一方面,曹操,孫權已經做大,而且兩人也都是政治高手,翻盤本來就不容易。另一方面,諸葛亮追隨劉備較晚,無力壓制關羽,直接導致了戰略出差錯。

4樓:滕浩

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時間概念為首。諸葛亮181年出生,劉備投靠劉表時諸葛亮20歲,而隆中對時諸葛亮27歲,沒有趕上諸侯混亂時期,如果孔明早生幾年,可以早日協助明主定天下。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孔明出山不久劉表病逝曹操南下,並沒有給孔明喘息的機會,當時劉備過於弱小。其三儘管孔明幫助拿下益州,但關羽很快丟失荊州,使得孔明捉襟見肘。總之,不得其時,就是孔明剛長大而劉關張這一代猛人卻已老去,他只能扮演承前啟後的角色。

5樓:shinbade

一、「得其主」。

諸葛亮當時可以選擇的主公有很多,如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甚至馬氏,等。但最佳的主公,顯然是劉備。曹操、孫權的智囊班底早已形成,諸葛亮如果投過去,是不可能受到重用的。

不僅暫時得不到重用,以後也只會如徐庶等人那樣的一般用用而已。將來能爬到他在劉備身邊獲得的高位,或象司馬懿那樣的高位,基本是不可能的。至於其它的主公,也不適合諸葛亮,這一點,在《隆中對》中說的已經很明白了。

二、「不得其時」

當時,已經看得很明白(《隆中對》也有說明),曹操、孫權的勢力已經很穩固,劉備的勢力撐破天也就是偏安一隅,諸葛亮要想獲得管仲樂毅那樣的成就,也很困難。

羅貫中借書中人物之口說諸葛亮「不得其時」,表明羅貫中對劉備和諸葛亮的期望值很高。決不僅僅在蜀地一隅偏安稱帝。但實際上諸葛亮的成就,已經超過了管仲樂毅,並非「不得其時」。

6樓:「已登出」

這段話是出自演義的,而演義是誰寫的呢?羅貫中,乙個明朝人士。從諸葛亮的結局來看,他確實是有了劉備這樣乙個可以給他舞台的好君主,卻也因為國力的積弱未能達成他一生都未完成的夢想。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放在演義裡是水鏡先生對未來的預言,但又何嘗不是羅貫中對於諸葛亮的惋惜呢?

假如這句話確實出自三國時期,那麼他就是一句預言,預言了漢這個國號將再難出現他所擁有的輝煌。

看看西漢 221年

東漢 195年

蜀漢 42年

前漢(趙) 25年

成漢 43年

南漢 54年

後漢 3年

北漢 28年

陳漢(陳友諒) 4年

忽略了更始帝的漢,除了東西兩漢後世又有哪乙個以漢為名的國家再一次完成了大一統的事蹟?竟然也只能作為割據勢力割據一方,彷彿自東漢以後,漢這個國號便成為了不詳。四百多年的國運延續,可能已經讓劉備的興復漢室成為了終究只是乙個夢想。

而同一遭遇的還有周,

西周 275年

東周 515年

北周 24年

武周 14年

後周 9年

張周 13年

吳周 3年

何其相似的一幕,對比漢這個國號。周彷彿是被詛咒的更深。(很多人會說東周,周王室名存實亡,可是名是在那裡的。

不管是司馬遷史記,還是現在史學認可,東周亡於秦。享515年。)以漢為國號的僅有劉備有那麼丁點希望重現大一統,暫且不提。

而周呢?北周是有希望大一統,可是被楊堅拿走了果實。武周本身就是唐的基礎上改了個國號,而且皇帝竟然是歷史唯一乙個正統女皇帝。

後周呢?郭威柴榮兩代明君創造的雄厚國力,又是生生便宜了趙匡胤。比起漢國號後世的一蹶不振,周國號彷彿又是強行終結。

或許也真的有國運一說,未得其時若說在三國時期,可能就是預言到了漢國號的沒落。漢室難興。

7樓:Yue Liao

上帝視角。。

其實挺簡單的事:

得其主:劉備仁厚仗義百折不撓天下梟雄,雖然屢受挫敗但核心團隊很強,對諸葛亮也是信任重用。(諸葛亮還是太年輕了,不然也許也不必有什麼主)

不得其時:能「儘亮」的劉備處在事業低谷,還不容易勉強跨有荊益轉眼又連遭大敗,根本上還是出山時北方已定,能閃轉騰挪的地方就不大,就算全據南方實力上面對曹操也下風,更何況江東也站住了「不可圖」。

8樓:Royal Crystal

確實不得其時,或者說不得其勢。

商周之戰,雖商強於周,但商國內部不能齊心、外又有敵軍,紂王疲於內外;週為西部大國,且國力逐步上公升,諸侯有叛商之心,紛紛歸周。所以姜尚才有機會,率眾滅商。

管仲相齊,齊本來就是大國。

秦末可以稱為英雄的,是項羽、劉邦、韓信、章邯幾個,章邯、韓信是將材,劉項相爭,賢士多附漢王,項羽又不能團結諸侯,慢慢被漢王清除羽翼,又一敗信心盡失。楚漢之戰,屬於生死之戰,勝負未知,先洩氣的先敗。

周、齊、漢得勢,所以能稱王稱霸。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席之地;曹操是從一席之地,到擁有半壁江山。一席之地,難抗半壁江山,所以劉備不得其勢,諸葛亮不逢其時。

9樓:王志昊

先說「雖得其主」

玄德公真的是乙個好主公,能識人、能放權、更難得可貴的是三顧茅廬之時,劉備已經47歲,雖然寸土未有但仍具爭霸天下的野心。所以這句沒毛病

再說「不得其時」

如果把這個「時」做時機來看的話,那我們從後來者角度理一下,什麼又是好時機呢?

早一點桃園結義時?諸葛亮才8歲,顯然不適合

討伐董卓時?劉備也是個醬油,沒太大作為

三讓徐州時?雖可以為州牧,但徐州那個絞肉機實在不適合發展。玩過311的都懂。

那晚一點呢?

額估計晚一點就沒劉備什麼事兒了,很可能會實現周瑜「二分天下」的構想

所以啊我覺得這個「時」其實挺好

算是以全棧CTO入局,迅速拉到多輪融資,作為核心元老花十三年時間將公司發展上市

這個結局,真的不差

也沒必要為最後季漢未能統一而遺憾

所以,後半句,不能同意吧

10樓:zone5075

這個問題,依照我歷來的習慣,分開回答。

一、雖得其主

孔明和先主,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君臣相得的例子。諸葛亮的忠誠罕見,劉備的信任亦罕見。尤其是放在漢末三國那個亂世裡,孫權曹操都不同程度猜忌功臣權臣,而先主卻對諸葛亮罕見的重用,專用。

蜀漢章武元年,先主稱帝策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獨錄)、假節,不久加司隸校尉。只要稍稍懂一點官制的,就明白劉備是將整個政權的軍政大權完全的,徹底的交給了諸葛亮。這不僅僅是對諸葛亮毫無保留的信任,更是先主博大的魄力的體現,換了孫權曹操,他們能放心?

顯然荀彧陸遜的結局非常說明問題,況且這兩個人距離諸葛亮的權柄,尚有些差距。這樣的主君,諸葛亮還能要求更多麼?這就是得主。

二、不得其時

諸葛亮出山在建安十二年,當時的劉備寄人籬下。北方的曹操,在不久之後,佔據了長江以北絕大部分的土地。其中包括襄陽縣、南陽郡這樣一等一的戰略樞紐(終曹魏一世,南郡的襄陽,南陽郡始終未曾易主)。

這個時候無論怎麼謀劃,都改變不了劉備的這個政權在面對曹魏的時候,始終都處於弱勢的一方。只能如同隆中對所言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以待時變而已。若曹魏不變,則強弱之勢就不會發生大的轉變。

這是天下大勢,非孔明一人能改變。這就是不得時,留給劉備諸葛亮可操作的空間太小了。

11樓:Dr.吳

這話分兩頭

雖得其主,指的是諸葛亮和劉備這種君臣關係相得益彰,雖然這話是演義上說的,但是拋開演義裡這種三顧茅廬的親密君臣之情,漢中之戰時,諸葛亮發動蜀郡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配合劉備以進攻姿態打平曹操的遠征大軍,雖然靠法正謀主的奇謀妙算,但是諸葛亮在蜀漢政權的穩固初期發揮了乙個蕭何的重要作用。

而且後來白帝城託孤,成為蜀漢丞相完全得到了發揮自己才華的位置和權力,而且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忠病逝於五丈原,真的是得其主。單看曹魏那龐大的人才陣容,還有孫十萬數次北伐,就能明白蜀漢君臣的這種如魚得水。

但是也是最可惜的不得其時,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的時候,北方的曹魏已經統一北方,擁有龐大的體量,而且內部治理的十分安定,曹操更是建成了北方一國穩定了統治,擁有400多萬戶,光是雍涼前線屯兵十五萬,以長安為前線基地,進可攻退可守。而唯一的盟友東吳孫十萬剛剛為了荊州背刺關羽大軍,導致蜀漢失去了兩線同時北伐的好基地。

而之後因為這種曾經被背叛過的關係,一直不能敞開心扉,就算是說結盟和好,永安也必須用精兵強將守衛,還要時刻提防東吳聯結南蠻入侵益州南部郡縣。這種三分天下的開局跟曹操黃巾之亂的開局難度明顯不一樣,更不用說繼承父兄基業還要背刺盟友的孫十萬了。

為什麼司馬徽說 臥龍雖得其主 不得其時也?

老鐵 孔明想成就大業,雖得到明主,但沒有得到合適的時,不能像姜子牙 張子房一樣留名千史。此時劉備勢力極弱,曹操與孫權卻已有鞏固的勢力與地盤,此時劉備除了名聲一無所有,幾乎是從零開始,孔明雖有大材,卻時機不對,如果劉備此時已有三國鼎立的勢力,有孔明之助就可如得子房一樣一統江山,如過已經一統江山,則可如...

為什麼有人說正史諸葛亮比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厲害?

上級騎士 因為想要吹。但實際上演義的諸葛亮有兩點,正史的諸葛亮就永遠比不上了。而且這兩點大家都很熟知,但容易忽略。第一點就是借東風,第二點就是七星燈續命。正史諸葛亮拿什麼打?七星燈復活嗎? 無所不知無所事事 瞎說的。演義裡的才是神化了,正史裡面的人很 普通 的。正史裡,諸葛亮不會打仗的,他被司馬懿吊...

為什麼說諸葛亮一生未曾弄險?

追夢妮 諸葛從來不弄險,險中弄險顯奇能 從才智和謀略上來講,諸葛孔明確實有能力去玩險的,但是從另乙個角度來講,明明能穩紮穩打來穩的,為什麼要去玩懸的玩險的?弄險從來不是第一選擇,只不過沒有更好的辦法罷了。說空城,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手裡就幾百殘兵,這已是一險。當然諸葛亮可以選擇空城計,也可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