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諸葛亮是否真的想出山?如果是,那麼他出山是為了什麼?

時間 2021-05-09 03:31:16

1樓:蘇德明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諸葛亮的名篇《誡子書》,在這篇勉勵其子諸葛瞻的信中,有一句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雖說是勉勵後輩,但這句情真意切的話更像是他自己的乙份人生感悟吧。他肯定不會讓自己的理想和才華落得個「悲守窮廬」的結局。

然後談談他出山是為了什麼,他出山就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掃除亂臣賊子,還天下以太平。就是這麼簡單。不過現在陰謀論更吃香,許多人更願意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

又或許這也是劉備人格魅力的感召,君臣相得。《三國志》中也寫道:「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2樓:王豪傑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3樓: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是他的淡泊;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是他對兒子的告誡。可能這也是他當年產生的想法,並勵志成為乙個對社會有所作為的人,而不是不學無術、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

從看過的這兩句話,個人認為明相會:

1如若不遇明主,苟全性命於亂世。終究還是有才華的,雖不是「悲守窮廬」。但看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心中亦是苦悶與擔憂的。

2如遇劉備這樣寬厚仁德的主公,一定會離開窮廬,大施抱負。棄個人利益與生死於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4樓:

好像沒有郭嘉粉來回答啊,估計是在知乎被教育的懷疑人生然後不敢大聲說話了吧?那我來替你們說

郭嘉沒死不敢出,郭嘉一死迫不及待的想出山。

好了,吹完郭嘉,好好答題。

針對《演義》,不提史實。

首先,孔明一定是想出山的。但不是那種愣頭青闖社會一樣先出去再說。「賢臣擇主而事」,更不用想孔明的一身才學在身,相對於關羽的那種自負,他無疑是個自傲的人。

如果碰不到明主或自己認可的人,他是決計不會出的,這就像徐庶哪怕進了曹營也不發一言,這樣的出山跟不出有何區別?頂多算是千金買馬骨中的馬骨。

所以想是一定想出的,但願不願又是一回事。

5樓:雨瀟瀟

出山肯定是有這個想法的。中國古代但凡有大志的都講究乙個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有陶朱公範劙的榜樣在前,後面讀書人都想這麼做。

但如果沒遇到劉備還真不一定會出山。諸葛亮這人一直自比管,樂。這麼心高氣傲的乙個人如果不上來就重用當做心腹,讓他慢慢從下面做官,估計他才懶得出仕

6樓:流浪的貝殼

我認為,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是不想出山的。

我甚至認為,諸葛亮一直在關注著新野的劉備。起碼他知道劉備,知道劉備在新野,劉備仁德之名布於天下,況且當年曹操屠城天下諸侯盡皆作壁上觀,出兵支援陶謙的只有那個小小的平原相劉備。但是劉備在新野那幾年因為掣肘於劉表可以說是毫無建樹,連他自己都說髀肉復生,老之將至。

在外人看來,這就是劉備這輩子的結局了。誰又能想到這位已經年近半百的老革還有如此雄心壯志。

所以我認為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沒有想過要出山,因為天下沒有值得他追隨的主公,直到那一天到來。。。

倘若劉備已經沒了鬥志,諸葛亮真的會是大丈夫抱經論濟世之才,終而空老於林泉之下。

7樓:君子可欺之以方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你覺得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會不想出仕?所以諸葛亮是想出山的。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劉備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諸葛亮的主公選擇已經不多,剩餘勢力只剩曹操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西涼馬騰韓遂,小勢力馬騰韓遂不用考慮,荊州劉表垂垂老矣,根本無法掌控荊州,投之也無法展露本事。益州劉璋鼠目寸光,無才無德之主,且益州勢力極度排外。曹操大勢已成,自身勢力人才眾多,諸葛亮去了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孫權同理。所以可供諸葛亮投效的,投效後即可得到重用的也只有劉備了。劉備此時鬱鬱不得志,空有猛將卻無自己的領地,漢室宗親又名聲在外,只要有了自己的領地發展會非常迅速,後來的發展證明了一切。

(三顧茅廬前兩顧諸葛亮避而不見個人臆測是隆中對還沒編好)

二,諸葛亮自身性格問題,諸葛亮是個事必躬親的人,事必躬親說得不好聽就是喜歡攬權,乙個喜歡攬權的人會願意做二把手,三把手麼?果斷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啊。

三,世家出身,世家出身的都講究雞蛋不放乙個籃子,大哥諸葛瑾已投孫權,所以諸葛亮不會再投孫權,諸葛誕投曹操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為了什麼,為了體現自身價值,為了家族壯大繁衍,為了青史留名。在三國世家子出仕就跟我們現在大學畢業就要工作一樣。除了部分專修學問的大儒大家,古人最大的追求就是立德立名立書。

8樓:王靖海

看了一下你這個分類,不知道你問的是演藝還是歷史。

歷史的話,應該是諸葛亮也若干次訪問過劉備,但劉備作為領導上還能去主動找了諸葛亮三次,所以可以說特別給諸葛亮的面子,「三顧茅廬」也因此被傳為佳話。

所以這裡無所謂想不想出山。

演藝的話……我覺得是因為羅貫中特別需要乙個適合把他想象成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諸葛亮會投降麼?

蕭夏 主管客觀而言北伐之時投降,都不是最優解。主觀上,割據者放棄權力這是極度困難的。客觀上,武裝統一的過程是統治階級的物競天擇,是社會資源的重新集中分配。沒有經過武裝統一,往往不安定因素要高得多。比如前秦,敗於淝水便分崩離析 比如豐臣秀吉一死,便引發實力者間的關原大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亂世英雄,...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力挽狂瀾

七星瓢客 我看到有人居然還要諸葛亮借東風飛彈實在太荒唐了。以94版三國演義為例,唐國強老師 諸葛村夫只需要換上中分大背頭,刮去鬍鬚,嘴角下點顆痣,談笑間來一波土改 小道名瑾 玩玩三國志pk13,五路侵攻戰之類的後期劇本,別聽那些開著修改器說遊戲不好玩的傻子的話,你會發現這個時代會逼著你去了解遊戲裡所...

你認為諸葛亮所忠誠的物件是什麼?

託初區堪吉吉王國國王 沒啥忠誠不忠誠,這東西就是你覺得你跟對了人,就做一輩子臣,如董卓之輩,縱然霍亂朝綱還不是文武滿臣,只不過死在自己人之手,有時候,忠誠,只不過是道德綁架,選擇比努力重要. Autism意 忠於自己的理想,並且他的理想政策在蜀地得到實施。魏地與吳地不缺政治人才,再者因為地方因素,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