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的國名為什麼不叫漢朝而是蜀國?

時間 2021-05-07 07:21:24

1樓:

1.正式國號為」漢「

劉備政權的正式國號是「漢」。一國可以有各種稱呼。但國號一定會出現在正式的文書上。比如兩國締結條約或結盟的文書上。(這點今天也不例外。)

盟曰:「......今日滅睿,禽其徒黨,非『漢』與吳,....

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

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有渝此盟,..!

這份盟書上沒有一次他稱,皆稱蜀漢為」漢「,足以證明。

2.稱」蜀「的問題。

蜀漢政權稱蜀並非蔑稱,而只是一般稱呼中的一種。蜀地政權稱」蜀「很正常。

(劉備政權自稱為」蜀「不只一次。)

鄧芝傳:乃遣芝修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

「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乆曰:「君言是也。

」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吳強蜀弱,但觀鄧芝發言卻並未示弱,可見非為東吳而自輕。而且外交場合也不允許你自輕自賤到蔑稱己國的地步。)

宗預傳引吳歷曰:預臨別,謂孫權曰:「『蜀』土僻小,雖云鄰國,東西相賴,吳不可無『蜀』,『蜀』不可無吳,君臣憑恃,唯陛下重垂神慮。」....

楊戲傳引季漢輔臣傳:忠武英高,獻策江濵,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3.其他稱蜀漢為」蜀「的情況。

三國志陳壽寫史雖有壓力但三國志是私修,且對比東吳其實給蜀漢待遇還不錯。

比如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後主傳:後主諱禪。吳主傳:孫權字仲謀。

漢晉春秋

漢晉春秋曰:初,夏侯霸降『蜀』,姜維問之曰:「司馬懿既得彼政,當復有征伐之志不?

」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然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

」後十五年而會果滅蜀。

(夏侯霸降,這裡不可能使用蔑稱即可為強證。)

漢晉春秋:魏以『蜀』宮人賜諸將之無妻者,李昭儀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殺。

(漢晉春秋的立場不用說。)

其他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

襄陽記曰:董恢字休緒,襄陽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

世語曰: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王隱-蜀記、孫盛-蜀世譜

所以無論正式場合的自稱,還是承認蜀漢的都有稱」蜀「的情況。這些都能說明,蜀漢政權稱」蜀「並非蔑稱,而只是一般稱呼中的一種。

2樓:高玉龍

人家自稱的是季漢,取得是二次中興之意,上一次是劉秀。

曹家稱帝的一系列手續都是按照王莽來的,劉備的手續全是仿照劉秀。

問題在於曹家肯定是不認同他季漢的合法性的,就只能是乙個割據政權,如果承認了他是季漢,那曹家擺明了就是不合法的——人家老曹家可是有漢獻帝的禪讓手續的。

而孫權也是乙個割據政權,而且跟季漢硬碰硬幹了一仗,還大勝之,劉備還病死白帝城,你讓他承認季漢,也不可能。

所以,季漢只能是自己關起門來叫,外人是不認的,只要你沒能一統天下,史書上記載只能是蜀國,連漢都不承認。

3樓:兵臨城下

劉備的國名就是漢啊。拍三國演義時期導演還為這個糾結過,直接用歷史上漢這個國名,大部分人看電視時要懵圈,用蜀為名又不符合歷史。最後為了照顧觀眾選了蜀這個國名

4樓:忠心耿耿梅思祖

劉備方面一直是自稱「漢」的,自稱「蜀」的情況只有劉備死後,諸葛亮派鄧芝前往吳國加強盟好的時候說過。

乃遣芝修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

"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

當時因為孫權還未稱帝,只是吳王,所以東吳方面不可能承認劉禪為漢帝,自降身份(孫權只稱呼為劉禪為蜀主),鄧芝因為蜀漢國弱,迫切需要與東吳加強盟好,因此也只自稱為「蜀」,免得引起外交衝突。

不過這也只是外交辭令而已,到了劉禪下達北伐詔書,「光復漢室」的時候,因為是在自家說話,也就毫不客氣的把孫權這個大魏吳王當做大漢吳王來充數了。

今賊效尤,天人所怨,奉時宜速,庶憑炎精祖宗威靈相助之福,所向必剋。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

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師貞勢並,必無敵矣。

5樓:孫濤

蜀漢(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

6樓:黃金雞

他自己叫漢

但是論土地沒有二京且只有區區一州之地;論人口三國最少;論統治時間三國第乙個亡的;論法理曹魏程式上是禪讓且傳國玉璽在手,而劉備這個便宜皇叔是不是真的中山靖王之後都存疑

所以後世大多不認同他是正個八經的「漢」,通常只叫蜀或者蜀漢,東漢亡後奉曹魏為正統

7樓:華端銘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牝,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

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

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劉備所立之國號仍然是漢。而為什麼現在稱之為蜀,一是因為魏晉代漢之後,則決計不能承認你劉備是漢,不然自身就變得不正通了。出於這個目的,必須對劉備季漢政權不予承認,蔑稱其為蜀,將其貶低為乙個地方割據政權,如其所設徵蜀將軍。

二是陳壽作三國志時,將季漢史定為蜀書,沿用下去,到了三國演義,魏蜀吳三國號已經深入人心了。千古以下,劉備的國號在大眾心中就由季漢變成了蜀漢,簡稱蜀!

三國時期武官名為什麼叫「立義行事」?

這個王仁聰與葉其峰合著的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 一書中有介紹,簡述如下 行事之官由來已久 秦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為於僕與行事,孟卯曰 公不如為僕。公所長者 使也,公雖為僕,王猶使之於公也。公佩僕璽而為行事,是兼官也。漢末有軍行事 靈帝末,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國等及氐 羌反叛。州郡募髮民中有勇力者...

漢末三國時期的孫策能力如何?

項定操 老夫作詩一首。承澤破虜稱伯符,捭闔降幡出江廬。即狩黃祖英魂繼,不受永昌冢骨枯。君臣終道公瑾顧,執手不見大喬初。如臨許昌奮長戟,煮酒石頭話匹夫。 看正史 三國志 對他的武力評價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對他的性格評價 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對他的成果評價 覽奇取異,志陵中夏,且割據江東,策之基...

三國,劉備為什麼建蜀,而不是復國用漢呢?

lyf 皇叔的國號就是漢啊,劉備的諡號都是漢昭烈帝。蜀國是曹魏對其的稱呼,曹魏是不能承認那個是漢的,而晉國又是在曹魏的基礎上建立的,自然也稱蜀,後世也就這麼稱呼了。因此後世稱呼蜀漢都是季漢,而稱呼蜀漢也沒什麼問題,再當時應該也會承認。 常言笑 劉備建立的就是漢。歷史上為了區分前漢 後漢以及劉備這個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