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武官名為什麼叫「立義行事」?

時間 2021-06-02 07:25:01

1樓:

這個王仁聰與葉其峰合著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一書中有介紹,簡述如下:

行事之官由來已久:

秦武王令甘茂擇所欲為於僕與行事,孟卯曰:「公不如為僕。公所長者、使也,公雖為僕,王猶使之於公也。公佩僕璽而為行事,是兼官也

漢末有軍行事:

靈帝末,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國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髮民中有勇力者,欲討之,騰在募中。州郡異之,署為軍行事,典領部眾

討賊有功,拜軍司馬,後以功遷偏將軍,又遷征西將軍,常屯汧、隴之間。

馬騰以軍行事典領部眾,可見行事在漢末應當是武官的一種,位在軍司馬之下。

漢末龐德曾為立義將軍,但立義行事未必是立義將軍之屬官,武官附加名號是常見的狀況,魏國官印中也有立義從事與立義尉一類的官印出土。

《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立義尉印

《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立義從事印

另外,立義這名號大概是奉行大義或樹立大義之意,以此名號來褒獎或宣示其意。寓意相近的有立信、奉義等名號。比如立信都尉馮熙,奉義將軍姜維等。

截圖出自亓浩的《漢代印章研究》

十六枚立義行事印章於別部司馬,軍假司馬,軍假侯等印章一起出土,似乎也可以印證漢末行事屬於軍官這種說法。

截圖出自亓浩的《漢代印章研究》

不過02年還出土過行事立義的印章,年代鑑別是西漢,不知與立義行事有何關係,總不會是讀反了吧……

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

瓦紐屬於鼻紐的一種,在當時一般是縣令長以下用鼻紐,這也可體現立義行事的級品。

據王仁聰與葉其峰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講,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帳下行事的印章,與普遍設立的帳下督,帳下司馬等呼應。可惜搜尋故宮博物院官網並無此文物介紹。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研究》認為「遂任瑜以行事」中的「行事」亦是官職,個人覺得不妥,此行事應取行某事之意。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師事班彪,為縣掾功曹,歷都尉府掾功曹、郡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後為州從事。

另有別說認為這裡的「功曹行事」為一種吏職,個人認為也當取署(行)功曹事之意,而非吏職,便如本注所言:

本註曰:「有功曹,主選署功勞;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列掾五官」,猶言列為五官掾也。「功曹行事」,蓋即署功曹事。

或可以說「功曹行事「大概就是指「行功曹事「。

三國時期,劉備的國名為什麼不叫漢朝而是蜀國?

1.正式國號為 漢 劉備政權的正式國號是 漢 一國可以有各種稱呼。但國號一定會出現在正式的文書上。比如兩國締結條約或結盟的文書上。這點今天也不例外。盟曰 今日滅睿,禽其徒黨,非 漢 與吳,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 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

三國時期為什麼遼東最晚被收?

千秋灬墨 1,不關鍵。曹魏相對於和遼東糾纏不清,更重要的任務是和吳蜀爭霸。襄陽,合肥,隴西能否守得住才是涉及曹魏能否安穩的根基。2,不合算。遼東地勢偏遠,相對於中原要資源匱乏,人口稀少。而且路途遙遠征討的成本很大。後來司馬懿征討的時候都怕他跑了,跑了就要常年駐紮遼東平亂。3,歷任統治者態度上是臣服的...

三國時期為什麼要實行屯田制??

仲夏秋實 從東漢末,長期戰亂,人民流離飢苦,田地荒蕪。魏蜀吳為什麼能鼎立一段時間,就是生產力遭到長時期的破壞,誰都無力短期內統一中國,既要恢復生產力,又得防備著對方,於是屯田制 軍督流民墾田 應運而生。比如曹魏的屯田,就選在魏吳必爭的交界地帶淮南地區,就基於上述兩點。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力恢復,全國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