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有如此多的不世出的名將,名帥,謀士。難道只是因為人們對三國時期興趣多,了解的多的緣故麼?

時間 2021-05-11 17:44:29

1樓:知所示

怎麼說?時勢造英雄吧,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任何乙個亂世馳騁的英雄,放在和平年代都會被看作劊子手。殺人的人歷史不浪費多少筆墨,而荒蕪年代的火種,混沌中的流星往往格外耀眼。

2樓:樓萬鍾

三方面原因。

1.想出名,但是他出不了名,然後只能靠這樣裝13,比如說啊,我就是把這個名聲打出來,我不出仕,或者說是我才比管仲樂毅,或者說我武比白起什麼什麼的,然後求賢若渴的君主就會去拜訪。

2.他們那個時候想出名是想做官,只能通過推薦考試。你看名門望族他們有哪個是不出仕的?因為名門望族都有人推薦呀!或者說不用推薦就上去了。

3.演義誤導了大部分的群眾。群眾也都喜歡角色扮演,然後對那個時候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誇張。

3樓:鴻鵠區塊

亂世出英雄,只要夠亂,英雄總是不缺的。

其實中國每個亂世期都是俊傑輩出,那為什麼偏偏三國最知名呢?

我覺得可能是,三國亂卻有結構性,從前期的群雄並起到後面長期的三國鼎立。人物關係這些都有很強的關聯性,每個勢力都有為它奮鬥一生的人,而他們的後代又繼續為他奮鬥。有結構性的人物關係,很容易記住。

其次,三國確實是人才輩出,比如千古一相諸葛亮,又比如才高八斗的曹植等等。

另外,《三國演義》的功勞確實很大。

4樓:徐文軒

這個問題首先就是錯的。你認為的不世出範圍太廣了。

當然我本人不認可某些人說的三國時期人才只算得上二流這種笑話。

例如,我聽過的課,看過的書中,秦始皇只是中人之姿的評價幾乎佔全部,教科書除外。

但是100個人99個會把秦始皇放在皇帝前三。

李淵,堪稱戰略決策機,極其鄙視帥軍打仗。這位天才的天才之處,基本因為其兒子被弱化。

不世出的人才和成就大小沒有必然的關係。用這個來鄙視三國從何談起?

漢末是歷史記載的戶口數衰減程度最大的年代。根據竺可楨的考證,是中國歷史上氣溫最低的年代,這個年代的變革或許不如春秋戰國之交和鴉片戰爭後,但是相比其他年代是有其特殊性的。

我想你想說的應該是漢末到三國初期。真正意義上的三國咱就不談了。

曹操是歷史上前幾位的全才,在軍事,政治,文學上都有極高的水準。

曹操和諸葛亮是漢末到唐唯二留下兵法傳世的軍事家,因時代原因失傳,但是曹操注孫子兵法至今是流傳較廣的孫子兵法。

關羽張飛是從漢末到唐代間勇猛的象徵。關羽是史上可數的猛將。而且評價為萬人敵,也就是帥才。我猜這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陳壽只是想說這兩位有領軍能力。

華佗張仲景是耳熟能詳的醫學家。這也再次印證了我的看法。不是他們正好生在了漢末,而是漢末的環境能夠孕育兩位偉大的醫學家。

蔡邕,鍾繇,皇象是著名的書法家。

曹植是著名的文學天才,文學家,詩人。

曹丕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詩人。

另外,不要忘了還有個鄭玄。

5樓:小蘋果

隋唐之際,府兵橫掃東亞大陸,縱橫萬里滅國無數.曹阿瞞輕視孫劉兵敗赤壁,而李靖閃擊南梁一戰定荊州;曹阿瞞北擊烏桓險象環生還折了郭嘉,而唐兵把草原的可汗給捉了?捉了?捉了!

那些才是"不世出"的名將謀士和皇帝.

確實有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功勞在裡面,但是客觀的說,三國的反覆爭奪可以講的故事比較多,而唐軍不管是內戰外戰的摧枯拉朽,確實沒有那麼多故事,眼淚和美女可以演義,讓人覺得太容易.

6樓:tata

對於同樣是將星謀士輩出的隋唐演義,為何普及度,戲劇性遠遠不如三國時期。

除了東漢末年那段特殊的歷史劇情,我想有部分原因是隋唐英雄傳是以唐朝建立並統治幾百年作為結尾,成王敗寇,唐朝對之前修的史書,街坊上的典故,雜戲必經過大量修飾,一些出彩的「敗仗」可能就看不到了。就如玩遊戲,前期給你修改器,讓己方手下人都是無敵存在,遊戲平衡就打破了,不好玩了。相反,三國鼎立,最吸引人在於「鼎立」二字,三方各有優勢存在,甚至相互克制。

相比較,倘若曹魏沒被篡權,也許我們後世人也不一定有大量典故進行再加工創作。

7樓:東吳大帝曹玄德

大澤鄉起義是西元前209年,劉邦去世西元前195年,短短十四年,湧現了多少風雲人物?

劉邦呂后蕭何韓信張良樊噲周勃曹參盧綰陳平項羽項梁范增項伯項莊龍且虞姬虞子期陳勝吳廣秦始皇二世趙高扶蘇蒙恬章邯,出名的一大堆,這密度遠大於三國九十六年。隋唐開明也類似楚漢。

但僅史實故事來說,三國的史詩性遠大於三國,有偉大帝國的衰落,有各種勢力屢次更替,有從熱血青年蛻變為亂世奸雄,有理想的逐步湮滅,有父業子繼,有宮廷陰謀,有戰場熱血,有盡人事聽天命,有篡位輪迴的宿命。

歷史上的關張趙真的比李存勖王彥超戚繼光強很多嗎?諸葛亮龐統周瑜司馬懿只從能力來說遠勝於蕭何張良房謀杜斷劉半仙姚妖僧嗎?

三國的故事性悲劇性巨集達的主題人不勝天宿命的輪迴,合起來就是史詩,遠勝於楚漢隋唐開明,其他歷史階段,更差一些。

再有三國演義加成,不火都難。

8樓:李序

怎麼說呢?三國這段歷史更具逆轉性。天下破敗,一梟雄蕩平寰宇,眼看就要統一中國,只剩收拾幾個小軍閥了,結果不光慘敗,還被乙個兵少將寡沒地盤連軍閥都算不上依附孫權(本來打算投奔更南方的那位太守)的勢力懟回去並建國。

中國歷史再具有意料之外的事就是昆陽之戰,淝水之戰和農村包圍城市。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就是逆轉性,然而上述事件再逆轉可能性不過是勝敗而已,三國具有逆轉性和出乎意料。中國古代影響大的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太魔幻了),初中還是高中歷史書上有,官渡,赤壁,淝水。

三國出現了兩次。以上戰役都是影響大到決定天下走勢,結果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的戰役。簡單的說大家都喜歡更有趣的,情節起伏大的,意料之外的。

舉個例子,就好比看超級大比賽,。

為什麼三國粉爭論如此激烈?

陸遜 不撕破臉皮,難道還要等劉備勢力完全超過孫權不成?而且劉備此時已經占領益州開始北伐了,等劉備完全控制荊州,那時再反應過來已經晚了 禁與千尋 阿里大不大?很多企業目前看來根本和阿里較亮的資格都沒有。但是阿里卻不會因為這樣子就不看,而是提前入股收購。時機?對於孫權來說,乙個曹操已經夠頭疼了,還來乙個...

三國時期為什麼遼東最晚被收?

千秋灬墨 1,不關鍵。曹魏相對於和遼東糾纏不清,更重要的任務是和吳蜀爭霸。襄陽,合肥,隴西能否守得住才是涉及曹魏能否安穩的根基。2,不合算。遼東地勢偏遠,相對於中原要資源匱乏,人口稀少。而且路途遙遠征討的成本很大。後來司馬懿征討的時候都怕他跑了,跑了就要常年駐紮遼東平亂。3,歷任統治者態度上是臣服的...

為什麼三國時期曹魏有那麼多軍師謀士,而蜀漢只有乙個諸葛亮?

雨瀟瀟 蜀漢諸葛亮什麼時候只是乙個軍師謀士了?三國志裡面明明白白的寫了以諸葛亮為肱骨,法正為謀主。諸葛亮在劉備那裡以執行者的身份居多,出使江東,鎮守成都,和關羽一起在荊州都是幹的執行者的活。謀士軍師的活幹的不多。 鳳舞 我認為,這還真和劉備的為人處世之道有關。客觀掌握的手牌當然是最重要的,沒的說。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