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裡的劉備政權我們準確的說應該叫蜀還是漢?

時間 2021-05-06 16:42:38

1樓:洛公子

這個問題其實不複雜,只需要把這幾個名稱梳理一下出處就好漢——劉備國號

蜀——地名/陳壽定國號

蜀漢——折中連用

季漢——楊戲所用

由此來看,漢、蜀、季漢都是時人所稱,蜀漢是後人所稱以地名代指割據政權是很普遍的情況,其實不存在蔑視稱漢不合適,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小宗不可繼大宗,宗法上劉備沒有繼承權稱蜀不合適,不止劉備乙個人在蜀地割據一方

那麼,就只剩下季漢與蜀漢了

二者相較,蜀漢更能直接明了地概括劉備國的特徵,蜀地漢裔

2樓:袁紹

看你的立場,立場決定稱呼。如果你是站在曹魏角度考慮問題,那自然得和曹魏一樣,將他蔑稱為蜀,甚至可以稱他為蜀寇。

同樣,如果你是站在蜀漢的立場上,那麼你肯會稱他為漢,或者季漢,不可能自稱蜀的。

至於平常人,稱他為季漢還是蜀漢都沒有問題。

所以,你只要記住劉備的國號確實叫漢,所以是稱他為蜀漢、蜀國、季漢還是蜀寇,全看你的立場。

3樓:村頭種田大戶棗祗

如果你是劉備政權粉絲,對這個政權裡的英雄人物充滿了喜愛,你可以稱他作季漢。

路人代稱蜀漢就OK了,畢竟義務教育課本都沒提到季漢這稱呼,都是蜀或者蜀漢。

4樓:颵颻一醉

蜀國粉表示為什麼非要糾結季漢或蜀漢,現在四川蜀成都啊,現在蜀早就不是噁稱了。有什麼比一群失敗者死後憑個人魅力把噁稱變成美稱更好的事情呢?

5樓:飄落的白色櫻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漢,劉備所建立的政權名字就是漢蜀漢,是為了用地區區分來標註

劉漢,應該是為了對標曹魏,孫吳這樣的區分方法季漢的話,季這個字有么,小,最後乙個的意思。

在叫法上不是還有稱西漢是前漢,東漢是後漢麼劉備所建立的漢被認為是劉邦支脈建立的漢政權中最後乙個的意思吧

6樓:雪裡行歌

我傾向於季漢,說一下個人比較感性的觀點吧。

漢的精神核心是什麼?從承接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劉邦從一介草芥成為天下之主,高呼「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蘇武在北海苦寒之地持節不屈,到陳湯給漢元帝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再到班彪給光武帝的奏章「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始終是能屈能伸、化不可能為可能、執著而頑強到了決絕的程度,野心勃勃又滿懷理想、激情和驕傲,總之就是很剛,所以明明都是大一統王朝中的佼佼者,漢的重點在強,而唐的重點在盛。

其實獻帝也算是盡力了,本人智商也還可以,又是突然被推上帝位的,雖然最終被迫禪讓,但其實並不算是最丟臉的一批末代帝王之一。然而獻帝的禪讓和被上面這些話所定義的漢相比,到底還是太過順從,太過平庸,太過黯淡。

雖然劉備政權和大一統王朝差之千里,但從劉備乙個編草鞋的中年人,到白手起家招賢納士,居然擁有了在天下的棋局中爭霸的能力,終究還是有點重演劉邦那段歷史的感覺;而劉備作為起於微末,向著復漢奔走的漢室子孫,也和劉秀的身世經歷有相通之處,雖然結局並不相同。再從諸葛亮殫精竭慮輔佐幼主,位高權重兢兢業業而毫無二心,到姜維在朝廷打壓中繼續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方針(一方面是漢的剛,一方面也有現實因素在:曹魏恢復能力強太多了,一旦不打放著曹魏自己恢復再打過來就完蛋了,不像漢初和匈奴實力差距沒那麼大,才能搞和親,但到底是沒有選擇無所作為苟延殘喘),到北地王劉諶勸阻劉禪不要投降不成後自刎於昭烈廟,到劉禪投降而「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再到姜維策反鍾會,雖然沒能復國但到底達成了極限一換二。

始終只有那樣的理想主義,那樣的不屈不撓,那樣的熾烈燃燒,才能被視為這段四百多年歷史真正的落幕。也正因此才會有姜維死時才是漢真正的終結這樣的說法,雖然並不嚴謹,但的確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將漢視為終結於獻帝禪讓之時,那漢的歷史在精神核心的層面將是不完整的,只有把季漢也納入其中,才算是有始有終。並且從前漢、後漢和季漢的這個說法,而非比如伯仲叔季、孟仲季或者前中後漢等說法來看,這個說法本身就已經在並稱的同時給予了東漢和西漢更高的地位,是歸於一體但保有尊卑的說法,並不是狂妄自大地把地方政權和大一統王朝完全同日而語。

一些朝代的史書之所以會稱季漢為蜀,是因為那些朝代繼承的是曹魏的法統,因為把自己塑造成天選之子來繼承曹魏,才能合法化自己的造反,與此同時依然可以打壓其他造反的人而不會影響政權穩定,如果稱季漢為漢就會有點動搖自身的正統性。但2023年了,早就不是封建王朝了,早就沒有這種顧慮,別說是從精神核心的角度稱一聲季漢了,至少按照劉備政權當時自己的說法稱漢,一點問題都沒有。哪怕你非要說劉備的漢和東西漢不是乙個漢,那五代十國還有別的漢呢,跟劉邦更沒什麼關係了,按照乙個政權自己稱呼自己的方式稱它為漢,怎麼就不準確了,反倒是稱其為蜀,總有種蔑稱的意味。

7樓:EMP製造機

各叫各的,誰也別管誰。

對於劉備政權的叫法,各有各的說法,但它都有道理。「蜀」為史稱,因為《三國志》裡這麼叫的,而且後世認它為二十四史之一(前四史裡第四),也就是正史,這個稱法雖是蔑稱,但它有正版標誌啊。(陳壽雖在蜀國做官,但是他卻不喜歡蜀國,和投降派交好,而且投降之後他也是瘋狂舔晉朝的)。

「蜀漢」是偏中立的叫法,用的是「地區+國號」的方式,也就是「在蜀地建立的漢朝」。

「季漢」是劉禪的自稱,也就是「最後的漢朝」,當然不是為了咒自己二世而亡,而是說「只有我這個漢朝是正統,其他人建立就是謀反」。

「漢」是劉備建立的國號,也是「漢粉」願意稱呼的,打的是「收復中原」的旗幟,但是221年的時候,劉協已經被迫「禪讓」給了曹丕,那麼「魏」成了當時的「合法」ZF,那麼「漢」以及229年建立的「吳」都是黑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蜀」的多,而《晉書》撰寫已經是唐初了,那時候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動盪,出現了「反晉」風潮,對司馬昭奪權以及東西晉社會各種動亂造反沒什麼好評價。所以對於劉禪時代的政權以「漢」而稱。

我一般叫中間兩種比較多,叫「蜀」一般都是特定稱謂,例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如果把「蜀」改為「漢」,這句其實就不成立了。

8樓:scemo

從法理性來看,我們應該叫他蜀。

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叫他蜀。

從個人立場來看,我們應該叫他蜀。

從儒家文化來看,我們應該叫他漢。

9樓:行走的荷爾蒙

當然是叫漢,漢是主語

你也可以加形容詞,比如蜀漢,季漢,劉漢

就像東漢西漢前漢後漢,叫蜀不是不可以,關鍵人家曹劉孫都不認,只能自己開心了。

10樓:最終教條

「我們」是指大陸,應該叫蜀。而東南某王師要叫漢。但是現在我們放開了,因為某島自己不要「正統」了,那就無所謂了,三國已經不再是政治問題而是純粹的學術問題了,叫什麼都可以。

11樓:

當然是漢。

當時北方的「魏」帝國,是曹吉利的兒子曹丕廢掉漢帝建立的,因為他不承認皇帝在蜀郡成都的漢國,所以用成都所在的「蜀(郡)」稱呼。

但同時期的吳國,在229年漢吳同盟建立後,則是明確承認漢國。兩國盟約明確寫明「今日滅叡,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

後代的《資治通鑑》,也明確稱劉禪、劉備「漢主」。

今人稱漢為蜀,主要問題還是歷史教科書。初中歷史教科書正文確實寫了劉備稱帝,國號漢,但配的地圖上卻標明「蜀」

12樓:

老生常談了。稱呼中帶「漢」涉及認同。帶「蜀」字是用於區分,「蜀」地政權叫蜀本屬常事。

而三國志中一般稱「蜀」較為常見。

1.季漢的問題。

至於堅持叫「季漢」是源於兩條史料。

「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

「戲以延熈四年著季漢輔臣贊」

涉及認同和區分問題。承認蜀漢是大「漢」的繼承,所以稱呼中定要包含「漢」。但單講「漢」容易混淆所以就叫「季漢」關於季漢的問題。

賀明:蜀漢何以稱「季漢」?

2.關於蜀的稱呼是否蔑稱

三國時期,劉備的國名為什麼不叫漢朝而是蜀國?

這裡需要說一條史料

吳主傳引江表傳曰: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

這裡有人認為,既然東吳不承認蜀漢是漢的繼承,這裡「蜀」是蔑稱。但要注意的是,不承認不代表就必須使用蔑稱,還可以是通稱。吳蜀重新結盟後(結盟文書中承認蜀漢為「漢」。

),吳國仍然不時稱呼蜀漢為「蜀」即可為證,還有其他證據,見上面鏈結。

3.那麼該如何稱呼呢?

如果你認同蜀漢是漢的繼承,那麼在稱呼中包含「漢」即可。可以叫蜀漢、季漢、漢(有人把三國稱呼「魏漢吳」)如果你無所謂,一般不帶汙衊,怎麼稱呼都行。

有帶汙衊性質的嗎?還真有。含侮辱性字詞即可。

比如 「蜀寇」「吳寇」(由於陳壽處晉,所以「魏寇」是沒有的。)

徐邈傳:明帝以涼州絕遠,南接蜀寇,以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

王基傳:出為安豐太守。郡接吳寇,為政清嚴有威惠,明設防備,敵不敢犯。

13樓:塗景鑠

我們準確的說法,當然是蜀漢或季漢。

劉備稱帝,畢竟偏據一方,只是割據勢力,雖國號為漢,但在歷史研究中,單說漢時,是指肯定是大統一王朝的西漢,東漢。

劉備的漢,性質和後面的各種打著「漢」國號的割據勢力是一樣的,他畢竟也沒完成統一,沒有真的承繼兩漢。

14樓:

應該叫漢政權,問題是這個漢政權是不是東漢劉秀政權的繼任者。可是在五代十國中主流歷史學界給出了兩個可以模擬的事例,那就是後漢劉知遠政權的繼任者是後周而不是北漢,遼政權的繼任者是金而不是西遼。北漢和西遼均是後漢與遼的宗室所建,然而被排斥在主要政權之外所以說劉備政權憑什麼開個先側?

15樓:汲仙遙

當然是漢。人家國號就是漢,從來沒稱過蜀。

只是要區分同名不同政權的漢。按方位稱蜀漢,按順序稱季漢。

劉邦建立的是西漢

劉玄建立的是玄漢

劉秀建立的是東漢

劉備建立的是蜀漢

同理的還有東西晉,南北宋。以及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以上。

16樓:時雨

這個問題,需要看是從什麼視角來看,假如從劉備集團自己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應該被稱為漢,再不然就是蜀漢,也可以叫季漢,表明自己是繼承了東漢的合法政權的,是有合法性的,上承天命。但是,如果從曹魏的角度來看,其他兩個國家都應該算是「賊」,自然就會稱呼劉備政權為「蜀」,以表示一種蔑視和對方正統性的不認可。至於東吳視角,叫漢是比較尷尬的,畢竟孫權稱帝的詔書上都那麼寫了,但是如果叫蜀,又不太禮貌。

(夷陵戰敗後,孫權直接否定了劉備的皇帝位置,只承認他是漢中王。)所以大約在「二帝並尊」之後,雙方是打文字遊戲的,彼此稱呼為「東」和「西」。至於普通人,蜀漢,漢,季漢,都是可以的,隨便叫。完畢

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國各自建立政權,在現代社會更承認那個政權是正統多一點?

大耳朵圖圖 不請自來,首先,我覺得吳大帝是沒有機會說自己正統的,因為他的確只是個地方勢力而已,和張魯,公孫瓚沒甚區別。曹丕的話就不好說了,因為他是躥了漢家的天下,他可以說自己就是天。新天。而先帝則打著漢家旗號成立了季漢,這也是天。舊天。看你支援新天還是舊天了。我個人的情感寄託於舊天。 九斗 就叫三國...

三國時期,劉備的國名為什麼不叫漢朝而是蜀國?

1.正式國號為 漢 劉備政權的正式國號是 漢 一國可以有各種稱呼。但國號一定會出現在正式的文書上。比如兩國締結條約或結盟的文書上。這點今天也不例外。盟曰 今日滅睿,禽其徒黨,非 漢 與吳,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 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的經濟發展情況是什麼樣的?

執劍人 強答。其實三國時期的經濟狀況應該較漢末好一點的。東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從安帝開始就出現了大量流民。所以到了三國時期,解決經濟問題的首要就是解決流民問題。解決流民問題又以曹氏為先。1.魏國的政策 前段時間很火的 軍師聯盟 裡有個片段 鄧艾獻屯田策。其實在三國時期首創屯田策的是曹操,建議曹操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