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論的支持者是如何解釋人類生來分為男女,形成這樣特殊從而可以結合的身體構造?包括動物公母?

時間 2021-05-31 15:55:29

1樓:

生命出現後很早就有有性生殖的概念。

很多原生生物和單細胞的真菌會有性繁殖。雖然它們是單細胞,但在繁殖的時候,會出現「父細胞」和「母細胞」結合起來的現象。

這個時候沒有什麼繁殖的的構造。有性生殖會給後代帶來遺傳性狀重組的機會。這樣就可以出現更多機會產生優勢個體。有性生殖的物種在保留和組合有利基因方面有優勢,進化的更快。

至於你說的交接工具其實也並不是多麼完善的構造。比起手,眼睛,的複雜精巧,jj算什麼??

動物還有諸如雄蜂交配就會死。章魚交配用的交接腕居然是零時搞出來的東西。

動物首先進化的是生存的能力。交配麼,能用就行。

人的不過也就是一棍一洞。遵循了有性生殖邏輯而已。

2樓:MrEight

演化論很好解釋,但讓沒有相關知識基礎的人真正理解很難。我盡量說的簡單點試試。

從最近最簡單的地方來講,如果你的身體構造不適合交配,那麼你無法繁育後代,你的身體構造(決定這個構造的基因)到你這一代自然就絕了。而其他身體構造更適合交配的人,能夠順利生育後代,他們的後代繼承了這種適合交配的身體構造,並可以把這種基因一代代傳遞下去。這是【自然選擇】最粗淺簡易的一種表述。

追溯到更遠一點的距離解讀這個問題,跟人類就無關了,兩性生殖的出現遠比人類早得多。

還是盡量簡單的解釋,原始生命最初的繁衍方式是自我複製,不和其他生命發生基因交換、僅僅依靠自身複製時隨機的錯誤來產生遺傳變異。其他更複雜的繁殖方式(包括兩性生殖)只是在進化過程中偶然出現的現象,只是它帶來了不同生物體之間基因的交換和重組、帶來了更多的變異,在自然選擇過程中有更大的優勢——這裡再多講兩句【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可以理解為一種「試錯」的過程,你把各種不同的生物扔到環境裡,大多數不適應環境的生物自然而然就死了(比如把金魚扔到旱地上自然就會死),少數碰巧能活下來的生物才有機會繁衍後代,而後代自然會繼承父輩身上那些適合在當前環境下生存的有利特性——以此不難想象,變異越多的繁衍方式,「試錯」的機會自然越多,也就更有利於進化。

所以簡單地說,就是兩性生殖比其他生殖方式在進化過程中更有優勢,自然而然逐漸成為主流的。

PS:另外可能有人要問,憑什麼兩性是「主流」,憑什麼沒有3P、4P……NP。其實多性繁殖是有的,聽說有一種黴菌有多達十多個性別。

不過這方面我了解的也不多,就不深入說了。至於為什麼多性繁殖相對來說如此罕見——還是那句話,自然選擇。

你是結果論的支持者還是過程論的支持者?

烏炎 結果這個東西從來沒有出現過,我們所定義的結果只不過是時間在流逝的過程當中的某乙個階段,不會因為某一被定義為結果的事件產生,這個時間過程就停下來了。更準確的說,我是乙個時間過程中階段性事件論的支持者。我們可以根據這一事件的演變規律去推演和臆斷類似事件的演變方向。前提是該事件的發生頻率是可以在短時...

在有人類以來,有沒有能支援演化論的物種進化記載?

月華下的約定 人是古猿演化的,和猴沒任何關係,古猿在不同階段先後演化出了猿 森林古猿早期,約2300萬年前 紅猩猩 臘瑪古猿早期,約1400萬年前 大猩猩 臘瑪古猿中期,約1000萬年前 黑猩猩 南方古猿早期約500萬年前 早期人類南方古猿阿法種 南方古猿中期,約300萬年前 以及其它滅絕了的分支。...

如何從演化論的角度解釋懶惰

羽蛇來了快跑 個人以為如果單純是指自然界屬性的懶惰,那麼它和演化論應該沒有太密切的聯絡。首先生物的一切活動的基礎是能量,無論是光能還是熱能亦或是化學能和電能,總而言之能量是維持生物化學反應和物理活動的基礎。在自然界,能量總是有限的,或者難於獲得的,這意味著貯藏和儲存能量,減少能量的無用消費是任何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