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與萬法唯識是怎樣一致的

時間 2021-06-03 13:46:04

1樓:夢幻泡影也似真

個人淺見,無有是處

當然一致

諸相皆妄,諸相皆實,相妄而自性實,唯自性化諸相。諸相皆實,諸相皆為自性,自性不識自性,故以相為自性,是相則妄。自性化諸相,自性化思維,自性化諸思維,思維執思維而亦執相,執思維是自性而相為自性。

自性不明亦以所化思維塵垢為自性,是有眾生無明

2樓:cowboy000

緣起性空是從般若宗講萬法的空相。萬法雖然有顯相、空相,乃至顯空不二。緣起性空則破萬法實有的幻象,偏重於其空性的一面。

萬法唯識則是從唯識宗的角度,談萬法的種子皆蘊藏於第八識中,遇緣則種子變現行,而生起萬法。兩種說法各有所偏重,是從中觀到唯識不同的解釋

3樓:彷彿

緣起性空,緣起者,集起,集起者,無自體可得,故無自性,無自性性,即名空性。而「緣起性空」四字,如筏喻,由其起觀,悟入名相背後之實相,實相無相,此無相者,即不分別。言語道斷,唯證方知。

萬法唯識,識者,分別。識建立在意上,意建立在心上。心,體性為集起。

心、意、意識,統可名心,統可名意,統可名識。其功能皆是分別。為了剖析心、意、意識,建立八種識(或九種)。

從凡夫心到本源心,它們的相狀和體性,如剝洋蔥般,一層層剝開。從粗重的分別心,最後剝到最細微的根本無明。從心的用,一步步去體認心的體,從而證入實相,體用一如,歸無所得。

同樣證入實相無相,入無分別的言語道斷之地。轉識成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則可起用。

不管哪個法門,是從乙個中心的N個方向入手,最後殊途同歸。佛法即心法,總歸是在自心上下功夫、作文章才行。不管是「緣起性空」還是唯識,都需借助深度禪定來觀。

否則說食不飽,便嘗不到法味。定不定得住,是關鍵,定不住,就是有障礙。所以要有持戒、忍辱、布施、精進,把障礙減輕,打好基礎。

基礎工作先做到,這些高階理論才有地方用。

4樓:

每個人的世界只有他自己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心生幻象如同你是不會真的死在你夢境中的一樣

你也不會真的死去

問:究竟誰能成佛?

佛經中講,「本體幻化出六道和十法界」,一切眾生輪迴於生死之中,一切眾生都是被我觀察出來的,那麼究竟誰能成佛?

高老師: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六道和十法界是其中度人的法相。每一門都度化每一門的應機眾生。佛法的究竟實相是世界一切所有都是你的心生幻象。

如果世界的存在如同是夢境一樣,是你的心生幻象的話,第一,如同你夢境中的動物和人都是你的夢中物一樣,一切都非實有。第二,如同你是不會真的死在你夢境中的一樣,你也不會真的死去,這就是究竟實相義。究竟實相違背一切邏輯分別和一切常識!

徹悟到本無生死,更無輪迴可言,即解脫生死苦!因此,根本就沒有其他眾生的悟與未悟,只有你是否能夠悟!你相對於我來說,只有你是否能夠悟。

而絕對地說,永遠沒有你的「悟與未悟」,只有我的「悟」。如果你理解了這句話,這句話就是指月亮的手指,絕對的人就是「你」,而「我」也只是你的面前假象,即世界上,只有你能悟道成佛!

禪者如何面對生死?

學佛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淨土宗主張念佛往生淨土,就是要了脫生死;禪者的參禪以期明心見性,也是要了生脫死。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面,生死迴圈,本是自然之理。

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皆為解脫也。

生死由它,生死自如!禪師們說生就生,說死就死,所謂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像普化禪,就是這樣的乙個人。

普化禪師在臨濟禪師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給他,但他又不接受信者供養的法衣。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臨濟禪師,臨濟禪師就買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歡喜的說道:「我的衣服買回來了!」

普化禪師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聲叫著:「臨濟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走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東門。」

到了第四天,普化禪師扛了棺材至北門,一看,沒有幾個看熱鬧的人,非常歡喜的說道:「你們非常有耐心,東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現在可以死給你們看了。」

說罷,普化禪師進入棺材,自己蓋好,就無聲息了。

禪者對於「生死」的看法,所謂「但識自心,見自本性」,禪者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是乃「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往無住」,因此無懼於「生死」,甚至視「生死」如「遊戲」。所以,從禪師們看淡生死,不為生死掛礙,這就是解脫。禪者的肉身雖然死了,不過,他的法身慧命,他的真心自性,則永遠留存宇宙之間,亙古常新。

緣起性空與止觀禪定的關係,是悟後起修,還是修後起悟?空性與法界是一體兩面,是事事本無礙才不分別,還是?

洪權 很多概念都混亂了,一鍋炒了。分不清了。乙個普通人,只有胡亂的思維邏輯。當這個人開始靜坐,開始冷靜,開始體驗靜下來的時候,敏銳的洞察力,敏銳的覺察力才會公升起。這是靜了才會有的身心轉變。有了這個基礎,才會體驗到經典裡講的不是道理,更不是邏輯。而是做到了會出現的身心體驗是如何的。因此,首先要實際操...

如何從法義名相概念的內涵與定義一致性的角度來討論蕭平實居士佛法觀點之正誤?

劍笑紅塵 首先,闡釋佛法,要用佛教界公認的名詞概念等,不能自己生造名詞概念。如果覺得已有名詞概念不足以說明問題,自己必須創立新的名詞概念,也要注意銜接,而不能天馬行空 六經注我。蕭平實居士最大的問題就是,自稱完全悟得佛心,隨意亂解佛經。說輕點,這是一種惡劣的學風。說重一些,這就是附佛外道,再看其徒子...

世俗諦與勝義諦本質是一致的,都是空性

妙見 世俗諦 勝義諦,對顯而說,若已經證得空性,便沒有這樣的疑問了。以世間法而行出世間法,無非世間法。以有為法行無為法,無非有為法。體會一下,努力放鬆 努力本身,就背離放鬆,怎麼可能經由努力而達到放鬆呢?真的放鬆了,然後回頭來說怎樣達到放鬆的,為了說明的方便,提出 努力 和 放鬆 這兩個概念,乃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