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時間 2021-10-27 04:39:21

1樓:路覺

珠玉在前,這兩位大佬已經回答的非常好了(我再補充幾句)——

知乎 - 有問題,上知乎

知乎 - 有問題,上知乎

個人認為,這是馬克思最重要的哲學觀點之一了。

儘管在《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裡面,馬克思把感性給抽象化規定了,但是從這裡仍然是可以找到後來的這個規定的萌芽的。

「因此,一方面,隨著物件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物件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身的物件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物件,成為他的物件,而這就是說,物件成了他自身。物件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物件,這取決於物件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係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

人只有通過外在的物件,才能顯現自身的規定(人必須通過外在的客體即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他必須創造點什麼)。這種規定即本質,但不是先驗的、而是在社會裡面通過行動而形成的,正所謂社會關係的總和。這種外在的物件的關係,即通過勞動實踐的活動的關係,一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關係,另一方面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社會關係作為人的本質,是正在形成、應然由人自己確證的。這種行動多種多樣,歸結為實踐,基礎性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即物質資料生產活動。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裡面,馬克思對社會關係的定義,就是相互合作的生產聯絡。因此這種合作還是建立在「生產」這一含義上面的。

只有基於生產這一人類的起點,或許才能準確地理解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

我們談的是一些沒有任何前提的德中國人,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乙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乙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因此第乙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即使感性在聖布魯諾那裡被歸結為像一根棍子那樣微不足道的東西,它仍然必須以生產這根棍子的活動為前提。因此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並給予應有的重視。

當然,「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命題,不能理解為是人本身的各種關係的一種疊加,而是,這些社會關係構成乙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所構成之中一種關係,才是這個總和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從社會關係的整體關係,即社會整體,通過理解這個整體,才能理解這個整體裡面的個體的規定性關係。因此,個人只有在社會關係整體當中才能理解,這才是真正質的規定。

所以基於上述引文可知,馬克思所謂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是站在生產實踐和生產交往的角度定義的,並非一種可量化的標準。正是人與人之間經由歷史的實踐活動而聯結社會性關係,創造了社會本身。而人本身就是這種社會關係的產物。

個人不是社會(不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裡,馬克思倒是評價過那具有迷惑性的「魯濱遜」問題,這也不過是在社會裡面經過社會化的人,再放到自然裡面,才有體現出一種社會化的傾向和表現。這其實也是「人化自然」的觀點,人只有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理解自然本身,因此自然史就是人類史的一部分。純粹的自然即無。

這種視角,就是「二重性」)。

由此可見,事情是這樣的: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絡,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作者注:

然而實際上,馬克思後期更偏重抽象力對解釋超感性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首要作用了,只是這仍然是從現實的抽象本身出發,而非純粹思辨)。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是,這裡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

社會關係是一種總體關係或者是一種整體關係,在這種整體關係規定性而呈現出來的一種個體性差異。所以,那些個體性的差異,是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整體總和的,而這個總和首先應該是理解為是一種「普遍性」。換而言之,人的本質,就是人的那種普遍性,而普遍性作為根據就是本質(即否定性)。

在社會關係的整體之中形成一種觀念,即形成一種觀念體系,而這種觀念又是從社會關係的存在之中所衍生的,即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觀念。換而言之,觀念自然是來自觀念的勞動(共同的勞動實踐),這樣的一種觀念,是一種社會關係這個總體所帶來的,而非是個別勞動自身所具有的。而這種觀念性的等同,或者等同的程度,自然是這個社會整體所規定的。

倘若把馬克思的《資本論》從經濟學還原為哲學,那麼應該將這種哲學稱之為「勞動哲學」或「生產哲學」罷。

社會關係,或者說社會關係的觀念性的抽象結果,即社會存在,在這種整體當中表現為一種「客觀實在性」,即不以個人意志做轉移的存在。馬克思將這種「客觀實在性」扭轉為社會關係,正是他對傳統形上學的實體論的超越。——「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實踐」的哲學與政治經濟學規定

以上,感謝你的閱讀。

2樓:

我是一名在讀大學生。

午夜的天橋上,我望著寂靜的車道。打了個哈欠,沒有像往常一樣用手遮住嘴。我很放心,確信這個樣子不會被同小組那個我有點憧憬的女生看到。

我曾很崇拜乙個學長,對他十分尊敬。可後來發現,我大大高估了此人,便漸漸疏遠他。偶爾碰面,也只是冷冷點頭,或是寒暄兩句,然而這仍讓我感到尷尬。

又想起我初中時學習並不好。高中換了個環境,想著沒人認識我,就決心努力,一進高中就考了班級第一,又當上了班長。同學都向我打聽我的初中時代,以為我必定一直是個學霸,不曾想那時我比他們普通得多。

想著這些,我突然覺得,其他人眼裡的我給我施加了太多束縛。進而聯想到馬克思這句話,然後就查到了這個問題。

3樓:liu225yi

上述回答通通是照抄一遍問題,這就說明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是多麼陌生。答案很簡單,比如,你是乙個打工仔,又是乙個丈夫,又是乙個父親,又是乙個兒子,又是乙個黨員,又是XX的小學同窗,又是……這一切加起來,就是你。

4樓:

人類只有作為社會的時候才在歷史中有位置。你可以想象歷史或者世界裡只有兩個東西,乙個叫做自然,乙個叫作社會。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兩個概念是有意義的。

那麼個體人類只能從「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獲取自身所有的意義。

5樓:Luyoung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定義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充滿激動的,因為這個對「人的本質」的定義簡直太美了,一針見血。

馬克思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對於關於人的本質的看法既定了人是脫離不了社會這個群體的,因為社會這個集體,人才走向了文明。乙個人如果脫離了社會或者切斷了與社會所有的聯絡,那麼他活著的就沒有任何意義。注意,我說的他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指的是活著的意義建立為社會做出貢獻或者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上,他不能為社會產生任何好的或者壞的影響。

有人可能覺得馬克思的這個定義有不妥,心理不服氣。那我問你,你為什麼要進行社交,為什麼要購物,為什麼要參與經濟行為?這些其實都是在處理或者建立社會關係

關係不僅僅是物理形式的,單方面的,還有可能是主觀形式的,例如你暗戀乙個漂亮的女生,而她可能完全不知道。

6樓:

不以為然。這種定義簡單粗暴的抽象化,而抽象不可避免地丟失資訊。我們不需要「定義「,或者說相比較定義人是什麼,我們只能接近回答或者「定義」相反問題:人不是什麼。

7樓:五子登科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思想是馬克思哲學革命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未被深入開發的重大研究課題。在中國,由於對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理解的滯後,對馬克思的人的本質思想的研究和定位一直停留在「社會關係總和」的淺層解讀上。近年來發現的材料證實,「社會關係總和」只是馬克思對人的個體本質的表述,此前,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質,他曾先後提出過五個鮮為人知的人的本質的定義:

這就是馬克思在2023年底至2023年初集中論述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類本質」、「人的發展的本質」、「人的共同體本質」和「人的社會聯絡本質」。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就是人的本質的外化,沒有人的類本質和發展本質等,歷史就將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私有財產和異化這個「歷史之謎」也會變得撲朔迷離和不可理解。

8樓:rocio

我粗淺地回答一下, 人之為人, 是因為群居,因為是社會之人, 從出生與家人的關係,及長大同窗的關係, 長成後同事的關係,公共與各種機構各種角色的關係(公安, 醫院等)私密下與各網友的關係。那句著名的詩「網」 特別形象地描述人人身在其中的狀態...

所有的這一切, 造就了你, 或者說, 你造就了這一切,恩, 是相互的, 有時運, 也有命運, 有定數, 也有無限可能。

9樓:

我第一次看這個提綱時候,有一種海德格爾在說黑格爾的既視感。

馬克思和海德格爾都想要建立能解釋時代的哲學,他們批評前輩和同輩哲人所固守的靜止永恆的、缺失時間性,因而與時代的脈動脫離的哲學。

馬克思的成果是造了一條名為革命的小舟,載著人類隨著時間的河流順流而下,與時俱進。直至匯入大海,得到無前提的自由。在此之前自由只存在於革命狀態中。

海德格爾相信,歷史是有著自我意志的巨獸,人類是巨獸身上的蝨子。只要以巨獸為信仰,築起乙個存在的神殿,即可在巨獸的奔騰,時代的巨變之中享有精神的安然。

這是大前提。

回到這個文字中來吧,先來看第一條,馬克思借指出舊有唯物主義中人的主體性的缺席,進而造成能動面的缺失。轉而由唯心主義中發展出來的能動部分啟發,補上了這一環。

第一條,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完成。是解釋第三條的前提。

第三條,有的譯法是「人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很容易讓人想起給另外兩個名句的譯言:「存在的真理就是本質。」以及「存在即合理」

這樣一比,就能看到這個譯法是不行的。它把原文之中,結合第一條,馬克思已經表明了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當中的時間的流動性,給抹消了。

那麼現在把它還原回來,這句話是:人的本質,在他的現實性上,它是他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這裡,人是主體,在流動的時間節點上,被圍繞他產生的社會關係歸集定義。主體和客體,主動和被動完成了辯證統一。

這是對第一條的印證。

也正是在這裡,馬克思對作為個體的人,有超越/貫穿整個時間流動的存在的可能(即存在無視時代性歷史性的人的本質、特性、專屬意識),表達了徹底的否定。

這種否定會導向什麼?來看第九條吧。

馬克思在完成了新唯物主義的築基和驗證之後,就尖銳鮮明的把舊唯物主義視作對立面來批駁了。這種立場轉變是提綱一條條的逐條驗證所推進的,到了第九條,終於一百八十度反轉了。

在這一條裡,馬克思指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參與改造歷史的進路和目標。

即,與舊有唯物主義所立足和關照的市民社會截然對立的,一種實現了歷史意志的人類社會,或者作為乙個整體意識存在的,社會化的人類。

那就是時光盡頭的海洋,個體猶如水滴一般存在其間的,無需區分自我和非我,也無慮時間變遷的,實現了最終形態上的人類融合以及補完的,不朽和最終的共產主義社會。

PS:我貼不上來原文,其實馬克思的寫作風格是非常簡白直接的,比海德格爾厚道的多的多。如果看德語原文,貫通前後,是非常好理解的。主要還是翻譯模糊了很多精微之處,這也是沒辦法的。

如何理解」人是社會性動物「?

我討厭 人是社會性動物 這種說法。首先,人不是 動物 我不喜歡把人形容成動物。其次,任何人的一生都沒有被規定好的目的,每個人一生的目的,以及他怎麼過這一生都由他自己來決定。人是社會性動物 這種說法就是預先規定人是 社會性 的,所以適應社會 不管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子 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事情。社會是為人而...

如何理解 人生是苦的 ?

林覲心 共產主義者從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 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 引一段馬恩的著作,向偉大的思想家致敬!一段閒話 有關係也有關係,引出了苦的樣子 說沒...

如何理解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舞動馬克思之劍 看見已經有人貼上了書中原文的回答,我就在這裡說一下自己的理解吧。世界分為了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我們雖然說可以在腦海中建立乙個屬於自己的精神王國。但是精神是物質的反映,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現實中來,這個怎麼理解呢?比如,做夢都是我們經歷或者情緒的反映。虛幻的東西只有轉化為物質的東西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