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絕大多數外國河流的中譯都稱之為 河 ,而不是 江 呢?

時間 2021-10-21 04:43:05

1樓:夢羽靈泉

因為「江、河」本來就不是「泛稱」,古代的河流一般稱為「xx水」,長江是江水,黃河是河水,渭河是渭水,漢江是漢水

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口語雙字音多了,因為江水長所以叫長江,因為河水黃所以叫黃河

而江河這兩個詞被泛用之後,本來就是江用的比較少

2樓:jdjjjdjd

國內水流量大的叫江,比如說南方和東北的大部分大型河流,水流小的叫河,比如說華北的絕大部分河流。至於國外的河流翻譯成河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翻譯的人是北方人吧,這個國外的河的稱呼純屬個人見解

3樓:TU5

「河」古代指黃河,「江」古代指長江,其他的河流都叫水,比如湘水、岷水等;

後來江、河外延擴大,泛指河流,命名隨之豐富多樣;國外嘛都叫「river」也就是我們古代的水,後來江、河、水都有了乙個統一的意思,河流,所以一翻譯就統一叫「河」了

4樓:劉星言

聽過乙個說法,含沙量多的被稱之為河,含沙量少的被稱之為江。例如長江,黃河。

但是不少東南亞的水系在中國境內和在東南亞境內的名稱出現了改變。

元江-紅河。

瀾滄江-湄公河。

也可能是這些水系在東南亞境內的流域含沙良較大而被稱之為河流。

也有直接一脈相承的例子,並不是都翻譯成了河。

怒江-薩爾溫江。

可能是河流含沙量一直很少,所以沒有改變名稱吧。

題主可以多閱讀資料自己判別。

5樓:扯淡城城主

古代的江河統稱「水」,北方最大的「水」為「河水」,也就是黃河,南方最大的水稱為「江水」,也就是長江,另外還有淮水、濟水、渭水、汴水、泗水等,古漢語詞彙匱乏,「水」可指江河之統稱。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江河」替代了「水」,北方的跟著「河水」都叫了河,南方的跟著「江水」都叫了江,大體如此,但是也有例外了,至於邊疆地區不同地區姓「河」還是姓「江」具體地區具體情況。

6樓:毛於久

鑑於英文資料一般對自然水道的稱呼都是xx river,使用河作為對應譯詞明顯更優。至於緬甸那兩條江,緬語和漢語本就同源,中途都接受了越語的影響,都把大水道叫jiang/gong一類的音了。其他還有緬甸人管老娘叫姐姐(如此音)等等類似的詞彙,不細說。

另外下面有人提到湖南省特殊稱謂之「x江河」,這其實是北音南漸的體現。顏師古的時代北人統稱水道為河,南人統稱水道為江。但隨著時代變遷,到明清之際,顧炎武就提出南北大家都管沒有定名的水道叫xx河了。

比及如今,那就是愛叫河的都叫河了。其中湖南人比較狠,硬是把「x江」作為完整名詞和「河」拼在一起讀,也算是地方特色。

吳淞江之變蘇州河,是也。【建國後定名蘇州河】

深圳滿地的「深圳河」「福田河」「布吉河」「龍華河」「大沙河」是也。【改革開放後全員定名xx河】

也就是說本質上,不管文書還是口頭語,「河」都已經變成水道的統稱了,用來對譯英語裡水道統稱的「river」真是再好不過啦。

【奉狗簡述】

7樓:唐珣

「江」是古越人集團(分布於今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對河流的稱呼,北人南遷後繼承了古越人的稱呼(當然是音譯的),所以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河流大多稱「江」。

有個例外,東北和北韓半島的河流也稱江,這是因為南北朝時,百濟與北魏和高句麗交惡,而與南邊保持了單一聯絡,因此,南朝文化(糅合中原文化與古越人文化而成的文化)通過百濟輸入北韓半島,並通過高句麗傳入東北(女真人的祖先是高句麗的屬民)。

「河」則是中原詞彙,因此獲得了在翻譯領域的話語霸權。

有個教授曾專門寫文分析過這個問題,等我找到了,再貼上來。

為何絕大多數的人們都不吃貓狗?

閆小白 因為現在技術發達了,養殖技術提高了,不僅糧食夠吃,肉類產量也不錯。而且現在修路和物流也進步非常大,乙個地方的豬肉什麼的可以拉到各種地方去了。 zocker 因為你交際圈太窄,所以才有這個絕大多數,建議你交幾個三四線城市的朋友,比如花江 沛縣 金華 湛江 靈川 玉林等等,也可以交一些少數民族朋...

是不是絕大多數女生都喜歡cos點什麼?

王耀 不是。絕大多數女生愛美二次元動漫角色好看想像動漫角色一樣美麗出cos出cos可能因為人設,服裝好看而出 人設黨 也可能因為內心喜歡這個角色。兩方面。男生也一樣的。 不知道 想想你小的時候,或者看看,身邊的小朋友是不是喜歡扮演一些自己見過的角色?人類一大特徵是模仿,就是不了解,但覺得有趣,所以模...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小孩都喜歡玩泥沙呢?

別叫我老師 這其實就是人類的天性了,孩子喜歡探索和創造,而沙子這個材料恰巧滿足了這個條件!沙子有物理屬性 例如,拋起來可以撒得滿天都是,從上而下可以飛流直下,放在地上可以讓小車沒有輪胎也能在上面走!用各種模具可以扣出來形狀!沙子可以滿足好奇心 沙子是兒童最好的玩具,主要是兒童會根據沙子的多少,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