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開始雙語教育,對孩子是好是壞?

時間 2021-06-02 22:57:01

1樓:範高

座標紐約,兩個孩子。

我說普通話,我先生說廣東話,我也會教他們一些英文。我一直用普通話跟寶寶交流,所以他們的母語和掌握最好的語言都是普通話。

我明白父母的擔心,比如多種語言會混淆,普通話說不好上學不適應等等。但我個人更傾向於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理論,語言和思維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孩子吸收了多種語言,會在大腦中分類、消化,形成他理解世界的能力。

多語言環境可以更大程度上激發他們大腦的發育,我認為優勢大於劣勢。

我關心的不是孩子能否掌握好英文、廣東話或者普通話,我關心的是他能不能用任何一種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身在美國,父母擔心孩子忘記中文,畢竟等他們上學,別說讀寫了,能說就很不錯了。

家長對孩子語言上的影響,僅限於讀書之前。等孩子上學了以後,跟同伴交流的語言,就是他們最主要用的語言。第二三四語言,一定要讓他們自己覺得能用得上,從內心驅動力來說,促使他們學習,才能一直學習,並且學好。

對我來說,我能做的就是假期帶他們回國,讓他們多認識中國的小夥伴,感受中國文化,讓他們發現中文是門有用的語言,那他們會發自內心想要去掌握這門語言。

2樓:

這種反向的問題少之又少,太難得了

也沒有人去質疑?

那麼小的孩子,幼兒園就開始雙語教學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同時輸入

對大腦不會有影響????

坐等有效答主

3樓:陪伴孩子長大

直接來個鏈結,打字太多好麻煩,精髓都在這

4樓:元壹書房

雖然大家都認為雙語有各種好處,但是也接觸過不少反面案例,語言環境的複雜,不利於乙個最開始學習開口說話。

案例1:男孩,2歲,原來是媽媽帶,1歲半的時候,外婆外公帶,媽媽上班,老人家說四川話,其實跟普通話相差甚遠,孩子本來會說了一些簡單的詞,後來一接觸四川話,就不開口說話了,現在2歲多了,還是只叫爸爸媽媽。

案例2:女孩,2歲半,主要是爸爸媽媽和奶奶一起帶,奶奶說粵語,爸爸和媽媽說普通話,爸爸和奶奶說粵語,到現在還是很少開口說話,(已經檢查,不是自閉)。

雖然是個案,但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在最開始習得語言的時候,不一定接觸的越多越好,人類的語言機制是從單一語境中進化來的,複雜的語境是近代才開始的。如果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一門母語之後,再學習其他的,可能又會有不同的結果。

不過,我們中國父母能不能放下功利的目的去教育孩子呢?

5樓:貓尾巴被踩

如果有雙語環境甚至多語環境,未嘗不可,有好無壞,現在跨國夫妻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受影響學個雙語就學方言一樣

韋鈺是國內腦科學研究主要帶頭人,雖然所說內容中幼年少年是學習語言敏感期屬實,很多學習都要從娃娃抓起,但不表示【過期不候】,成年後學習其它語言熟練到母語程度不是不可能

學外語在聽說方面和學方言一樣,有語言環境,學多少門都不算多,過去人口流動成本高,會七八門外語算天才,如今打工的全國跑,留學的全球轉,掌握幾十種方言或十幾門外語到日常交流程度也時常能看到了

但是,如果沒有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硬要去付高昂學費學雙語,就有點價效比低了,雙語學校再怎麼雙語也只是課堂上說說書面用語,除非是某些國際學校,各國孩子在一起嘰裡呱啦的,我一直認為同學的作用比老師大,為啥過去土豪家裡要花錢找個小陪讀陪著少爺就是這個道理。的確用陳述性記憶的方法學習非陳述性記憶的東西有點難,這就好像考駕照,筆試再優秀上路少,路考還是過不了一樣

6樓:老鼠jacky

腦是高度特定化的器官。人的學習不是只有一種形式。認知科學家對正常人的認知過程進行研究,把學習分成兩類:

明晰性學習和不明晰的內隱學習。神經科學家通過對部分腦區被切除病人的研究;對動物活體腦的研究;以及運用先進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對正常人認知過程的研究,進一步確認了腦中存在著兩類不同的記憶系統。

一類對應於明晰性學習的記憶,稱為陳述性記憶(或明晰性記憶)。在這一類裡又可以分成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指我們記憶中儲存的親身經歷的事件,如難忘的分離、喜慶的過程;而語義記憶是指我們獲得的有關個

人和周圍世界的知識,它並不一定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如我們日常習慣強調的認字、學計算規則、學外語生字等都屬於這一類。進行明晰性學習時,我們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獲得知識,獲得的知識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可陳述的,再提取的時候,也是有意識地進行提取.

認知心理科學家經過研究還確認了另一種學習方式,即不明晰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往往是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無意識地進行的,像我們學習騎自行車、學習母語的文法、習得的講話的自然姿勢、感覺、觸發、情緒反應等都屬於這一類。神經科學家確認和擴充套件了認知心理學家對內隱學習方式的研究,認為內隱學習的內容會在腦中形成非陳述性記憶(或程式性記憶),包括情感記憶和動作記憶(認知心理學家往往注重研究認知,而往往忽略了情感記憶)。

陳述性記憶重現時是有意識的提取;而非陳述性記憶的提取往往是無意識進行的,例如我們說母語時,並不需要去刻意考慮按文法來組織語句,就是屬於提取非陳述性記憶。程式性記憶和可陳述記憶儲存在腦的不同部位。

我們現在知道:語言能力包括語音分辨、發音、文法、單詞記憶、讀、寫等等。這些能力在兒童發育的不同階段出現,有的具有比較明顯的敏感期(或稱之為關鍵期),對語音音素的分辨在6個月左右下降,文法的內隱記憶在7歲後下降。

但是對單詞的記憶,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一生都可以進行。希望第二外語達到完全母語的水平看來不容易,需要至少有乙個良好的雙語環境,能進行內隱學習,最好是家庭中或學校裡有雙語的條件,否則,靠現在有的學校一周幾節課,效果如何,真是值得研究和總結。

對絕大多數,絕大多數的中中國人來說,達到母語水平就那麼重要嗎,對我們的兒童來說,有沒有更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成長環節需要重視呢?

(摘自韋鈺部落格http://

風水玄學的傳承是否是從小開始教?

玄墨 風水玄學傳承,主要是靠時機,有從小學的也有,到了三四十歲的也有,心性好的,從小就可以學,心性差一些的,可能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就可能就要到三四十歲左右,你可能是時機未到,需要一些時間的打磨與沉澱。 看你這麼激動的幾個感嘆號,就感覺到了你心性不穩,你還是多聽聽你長輩的話吧,人家不會害你的。你也多磨...

雙減後,對孩子學習是好還是壞?

關愛多動症兒童 雙減 後,家長提到最多的3個 難 01 孩子的學習成果難檢驗 太多家長表示,作業減少 考試取消 不公布成績排名等變化,讓他們完全無法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 無法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更別提發現孩子的不足進而查漏補缺了,這是一件非常困擾家長的難題。02 孩子的能力難鍛鍊 因為作業量的減少 考...

對孩子成長而言,父母的陪伴是好還是壞?

桃林貓妖 高質量的陪伴一定是好的,帶孩子一起做手工,玩泥巴,甚至在小區裡抓螞蟻,只要關注力在孩子身上,結果一定是好的,但是如果是打著陪伴的幌子,把孩子扔去孩子堆遊樂場,自己卻在一邊玩手機,那還不如不陪的好 二傻的小迷弟 當然是好啊,孩子最好的老師是父母,言傳身教,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